不走美欧路,中国提低碳五目标:15年后单位GDP减排6成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5-06-30 22:42
来源:澎湃新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赵昀 澎湃资料

        

【中国政府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具体目标】

        1.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4.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5.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

        中国于6月30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文件,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邀请各国于今年巴黎气候大会前尽可能早地提交强化气候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

        文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是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做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努力。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自主贡献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所取得的成效。多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省(市)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行动目标。中国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行动目标。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实现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将在已采取行动的基础上,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建筑交通、森林碳汇、生活方式、适应能力、低碳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资金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场、统计核算体系、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15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

        四是关于2015年协议谈判的立场。2015年协议谈判在公约下进行,以公约原则为指导,旨在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谈判的结果应遵循公约原则,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不同的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全面平衡体现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开发和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的透明度各个要素。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是在2013年的华沙气候大会上被提出的新名词。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如果人类不做额外的努力,到2100年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会比工业化前(1850-1900)高出约4℃,到时候地球的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物种可能灭绝,极端天气、高温和潮湿等会对人类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在2013 年第五次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有可能使这一威胁成真的,正是人类自己。报告说,人类活动极可能导致了19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这种变化速度和规模在过去是绝无仅有的。

        没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人们也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这样的地球。INDC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际社会所提出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各缔约国为了达成本世纪末将升温控制在较工业化前升高 2°C 甚至更低这一目标,制定各国所愿意采取的气候行动。

        2℃是基于目前的科学研究而达成的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约定要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而没有具体指明需要稳定在什么程度。世界气象组织2012 年温室气体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 393.1ppm,距离与实现 2℃温控目标情景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450ppm已为时不远。而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观测,在2015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ppm关口,远高于工业时代前280ppm的水平。

        现行的全球减排制度源于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与INDC不同,《京都议定书》是一份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法规,但它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教授大卫·维克多曾经这样评价:发展中国家的大排放国拒绝受《京都议定书》制约,而一些发达国家要么是一开始就宣布退出,如美国;要么当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减排额度时中途宣布退出,如加拿大。“任何行之有效的气候协议都应该自下而上——从那些愿意这么做的国家开始。”

        按照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所达成的协议,各国要在今年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前提交各自的INDC。届时,大会将以此为基础,审议各国的自主贡献加起来是否能够实现2℃的目标,并制定一套取代《京都议定书》的2020年后国际气候制度。

        欧盟和美国相继在3月提交了国家贡献预案,因此,中、美和欧盟这3个年均排放最多的国家都已经做出了2020年后的气候承诺。其中,欧盟计划到203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40%,美国则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28%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会尽最大努力实现减排28%的目标上沿。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官网6月30日刊发《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几点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选取了以发展路径转型创新为主题的一揽子指标体系,包括意向性峰值时间目标和以提高碳要素效率为核心的量化转型过程指标(包括碳强度、非化石能源比重、碳汇等指标),致力于实现发展路径变迁,努力探索一条不同于美欧传统路径的创新型可持续低碳发展路径,并注重对实现路径转型所必须的技术、资金和其他必要条件及适宜环境的加强。

        据BBC6月30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本周举行的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会议上说,各国就气候变化的谈判进度如“蜗牛”一样慢,必需加快进程。潘基文还说,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现时的承诺未能阻止地球气温上升2℃。根据美国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计算,现在各国提交的INDC只达到了既定目标的31.6%。

        另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在这次高级别会议上说至少IPCC建议,在2020年前,发达国家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25%-40%,而现在发达国家的INDC目标显然不够。

        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分析认为, 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下,中国将确保通过创新发展路径,使其到 2030 年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累积排放水平仍低于美欧同期水平(届时美国、欧盟 和中国在1750-2030年间的历史累积排放的相对比例为1.4:1.2:1.0),甚至低于美欧当前的(1751-2012 年)的累积排放水平。如果从人均历史累积排放看,中国同期(1751-2030 年)的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将控制在美国的18%和欧盟的30%。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测算,2012年,全球前十大排放国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2%,以发达国家为主。但近年来,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出现了变化,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排放增加,而中国是现在最大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4。来自挪威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O)的研究则说,中国自1990年以来的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或将在2015超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