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帮助精准分离,江西臀部联体女婴在沪成功手术

澎湃新闻记者 姜丽钧
2015-06-09 19:33
来源:澎湃新闻

这台手术是国内儿童医院联体儿分离术中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准辅助。 医院供图

        6月9日12时50分,经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专家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来自江西赣州的臀部联体女婴终于实现了出生后的第一次分离。这台手术也是国内儿童医院联体儿分离术中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准辅助,运用聚乳酸(PLA)材料打印出两名婴儿臀部联体模型,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角。

先分离再各自进行修补

        这对联体女婴于2015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3月20日转院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医院组织了全院会诊,决定在患儿3个月、总体重10千克左右时进行分离手术。

        6月9日8时30分,联体女婴被送入手术间,分别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手术在上午10时20分正式开始。

        儿科医院在入院时发现,两姐妹臀部软组织相连,骶尾骨相连,椎管相连,共用一个肛门。肛门开口处共用一段长度小于1厘米的肛管,其上方有各自的消化道,总体呈Y形。手术开始后,儿科医院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十余名医生轮番上台,整形外科梯队负责设计并游离皮瓣,神经外科梯队负责分离骶骨,并进行硬膜囊的分离和修复,普外科梯队负责分离直肠等组织及周围的肌肉,最后再由整形梯队游离底面皮瓣,终于在12时50分成功将两姐妹分开。

        13时左右,姐妹俩被分别移到两张手术台上进行后续手术:修补硬膜,重建肛周肌肉环,实现肛门成形,完成结肠造瘘等,直到15时38分手术结束。

        “现在看起来,两个孩子的肛门收缩情况都很好。”领衔主刀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介绍,今后两姐妹的排便功能、生育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教授正在展示3D打印的人体器官模型。 澎湃新闻记者 高征 图

3D模型帮助找到最佳切割角度

        在此次手术中,儿科医院在全国儿童医院联体儿分离术中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根据CT和核磁共振检查数据,等比例还原了患儿臀部联体的脊柱、皮肤融合的情况。郑珊表示,以前遇到的胸腹联体情况比较多,而臀部相连的病例在国际上比较罕见,仅占联体儿的18%。3D打印可以最好地模拟两个孩子连接部位的解剖结构,帮助医生直观地了解“怎么手术切割可以达到最佳的结果”,保证术后功能恢复。

        术后,郑珊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了这两个由聚乳酸(PLA)材料打印而成的模型,一个是臀部联体外观模型,另一个是脊柱联体模型。从模型可以看出,两姐妹的脊椎联体并非是完全背对背,而是一侧形成一个钝角,一侧形成一个锐角,这样医生就可以合理地安排两姐妹在手术台上的左右位置,让脊椎联体部位的钝角面朝上,以便更精准地下刀进行分离。

        手术结束后3天内,两姐妹都将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观察,争取尽早拔管。医生预计,如果不出现感染等意外情况,两姐妹将在两周后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