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与对外工作|陈东晓: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时与势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陈东晓
2021-07-01 20:28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上海国际关系学界近一段时间来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开展党的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近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内国际研讨会。其中部分会议发言已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授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外交学人”栏目陆续刊发。今天刊发的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为庆祝建党百年撰写的文章,文章从“时代命题”和“时代之问”的站位、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当前国际传播中“西强我弱”现状等角度,论述如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概念的理论构建和国际传播。

中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党组书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立志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正义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上海国研院突出“学、研、传”紧密结合的特色。一方面,推动国内研究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提升在国际上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系统认识和传播水平,举办了系列重要的国内国际研讨会。

通过上述这些学术对话活动,我们对全面把握“两个大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加深了理解,尤其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何发挥外交外事智库的专业能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概念的理论构建和国际传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要从回答“时代命题”和“时代之问”的站位上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感受其思想伟力,增强我们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自信。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面对百年未遇的疫情,人类社会是团结一致,还是各自为战?是朝着“合”的方向不断努力,还是滑向“分”的陷阱甚至是深渊?是践行合作共赢的理念,还是固守你输我赢的执念?是推动多元文明对话和互鉴,还是深陷意识形态对抗甚至文明冲突的泥潭?这些都是这个时代世人最关心的重大问题。

当今世界面对的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病、发展鸿沟等等全球性问题都具有典型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特征,一旦爆发,就会成为破坏性极强的全球性威胁。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全球性问题的迫切性与全球合作应对的紧迫性。随着全球性问题对于人类的威胁与日俱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等主张的先进性不断凸显,该理念站在历史发展正确一边的思想伟力正不断彰显。

相反,美西方国家,特别是其反华势力当下炒作所谓“民主同专制的对立”的叙事,固守“内病外治”的策略,既无助于根本解决国内矛盾痼疾,更加剧了大国间竞争甚至对抗,增加了世界陷入分裂的风险。从历史发展潮流看,美西方的这种叙事错误地回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命题”和“时代之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其次,要在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国际实践中持续深化理论的体系建构并丰富其叙事表达,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

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不仅在于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更在于其指导人们实践来改造世界、完善世界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共同现代化的进程再次遭遇狭隘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强大逆风逆流,面临巨大的衰退风险。新冠疫情暴发后,美西方国家纷纷实施“疫苗民族主义”,加剧全球免疫鸿沟,迟滞了最不发达国家的复苏前景。新兴数字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和发展失衡。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以实际行动和积极贡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尤其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来推进世界共同现代化进程,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制度基石。

一是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人民性。中国主张以维护联合国权威和联合国宪章宗旨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强调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多边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特权到平等、从垄断到协商的历史进步。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动辄“退群”、废约等单边主义做法和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小集团政治,指明了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方向。

二是推动建设更加包容、有效、现代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加强地区和全球经贸机制建设,推动世界银行于2018年通过新的“一揽子”改革,为抵御全球化的逆流、凝聚南北共识和促进全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国以更加建设性的姿态承担自身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引领G20框架下的抗疫和债务合作,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特别提款权增发方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发展权益。

三是创新多边经济发展合作机制。尤其是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成果共享效应日益明显,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增长形成联动效应和正面外溢效应,更以“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不断完善机制建设,成为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经济治理机制、实现共同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可以预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构建及其影响力,将随着中国同国际社会继续合作应对挑战、共同提供更多国际和平、安全、繁荣的公共产品而不断提升。

最后,要对当前国际传播中“西强我弱”的现状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霸权主义的观念之争将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个进程的思想准备。

一方面,美西方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和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利用其所掌握的国际话语和传播霸权,通过“智库发声—媒体推广—政府背书”的传播链条,极力对我整体国家形象和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内的各种对外倡议进行“标签化”和污名化,把抵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为与中国展开战略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正通过其掌控的国际舆论平台来影响、塑造发展中国家的学界和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因此,同美西方在话语权和叙事权上进行长期的交锋和斗争是中国外交外事智库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表达,如何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议程中寻找并打造更多能够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以便做到更全面的陈情和更有力的说理;同时在理论的构建和国际传播中还要直面当前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当下世界各种认同政治、身份认同强势回归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倡导人类共有价值、共有利益的关系;又比如,如何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整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路径同当今世界范围内个人主义仍然占主导的关系;还比如如何平衡开放的多边主义虽有合法性但效率不足的困境,如何在维护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前提下,有效推进“网络型”、“包容型”的多边主义,使得各种类型的“议题联盟”能真正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国际实践和理论构建过程中不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以丰富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尽管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共同现代化的进程继续遭遇顶风逆流,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变化,命运共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时艰共克的呼声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外交外事智库需要增强勇立世界潮头的敏锐和担当意识,继续迎难而上,为在国际上加快构建中国外交话语、有效传播中国外交叙事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首发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把握时与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现标题为编者所拟,文章有删节。)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