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勒庞双双落败,总统大选“热身赛”折射法国多重困局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毓堃
2021-06-30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6月27日,法国大区议会和省议会选举举行了第二轮投票。初步投票结果显示,近年来颇受争议、声望下跌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明年总统选举的热门人物、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双双落败,成为最大的失意者。

马克龙所在的中间派执政党——共和国前进党第一次参加地方选举,在第一轮投票中仅收获了11%的得票率,勉强通过进入第二轮投票的门槛。但到了第二轮投票,共和国前进党的候选人却没能赢下17个改选大区中的任何一个。

马克龙(左)与妻子布丽吉特前往投票站投票

勒庞的“国民联盟”表现也远不如预期,在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中的得票率均不到20%。在被视为该党最有希望胜选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初步投票结果显示共和党候选人雷纳德·穆塞利尔赢得了57.7%的选票,意味着“国民联盟”赢得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大区的希望再度破灭。

相比于马克龙阵营面对现实的无奈,勒庞流露出了更多的不忿之情,认为其对手形成了“非自然的联盟”,只为阻止自己和“国民联盟”执政。“(他们)竭尽所能排斥我们,阻止我们向法国人民展现我们领导大区政府的能力”,她对支持者如是说。

2021年法国大区议会选举结果

本次大区议会和省议会选举被视为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的预热,其结果不仅是对马克龙政府执政成绩的检验单,更是明年总统大选的“风向标”。因此,马克龙阵营和勒庞阵营早已摩拳擦掌,在法国各地积极造势,为来年竞逐大位积累气势、奠定基础。

然而,现实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此次大选,没有成为马克龙和勒庞唱主角的舞台,反而见证了传统力量的回归。

传统左翼和右翼“触底反弹”

2017年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遭受“双重打击”的左翼与右翼联盟(分别以社会党和共和党为首),在本次大区议会选举中得票率保持稳定,成功守住了各自在原有大区的执政权(累计占法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区),颇有“触底反弹”之势。

而传统两大党的回归,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法国政坛注入了更多的悬念,正如法国左翼报纸《解放报》头条标题所写:“2022:如果不是他们(马克龙和勒庞)将会怎样?”

但全国性选举与地区选举不同。在2017年总统选举和国民议会选举中,勒庞旗帜鲜明的极右翼理念宣传,足以帮助她稳固选民基本盘,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拓宽选票来源,徐图大业。但这不代表法国各地民众愿意放心把本地政府领导权交给 “国民联盟”。对于勒庞来说,极右翼选民支持者在各大区不占主流是客观现实,且“国民联盟”尚不具备在地方执政的经验,很难说服多数选民将信任票投给勒庞支持的候选人。

而马克龙虽然凭借2017年合并组建的共和国前进党登上总统大位,但正如《纽约时报》所说,马克龙本人对于该党的前途与发展并无太大兴趣,而是依赖“个人权威与总统光环”执政。纵然是国民议会多数党,共和国前进党从未真正在各大区与基层扎根。

因此,不谈马克龙过去四年执政表现,即使从其铁杆支持者的角度来看,总统选举可以票投马克龙,但地方选举则不必授权该党候选人执政。毕竟已经拥有多年执政经验的左翼或右翼联盟,是更有确定性的选择,更不要说地方政府的职权与施政,与选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直接相关。

此外,这次大区议会和省议会选举投票率惊人之低,也是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首轮投票的弃权率达到67%,而第二轮的投票率也仅有约34%;相比六年前的上次地方选举,前两轮投票率分别下降了16%和21%。

不少政治人物与专家表示,过低的投票率证明法国政治文化正在遭遇“民主的危机”。他们担心,阻止民众投票的不完全是疫情,而是一种认为投票毫无意义的心态。

马克龙与勒庞的首次地方大选试水无疑以失败告终,而一度被二人边缘化的传统左右翼力量则大有恢复元气、蓄力反弹之势。面对法国现有政党格局与异乎寻常的低投票率,2022年的总统大选看来也并非“马克龙对决勒庞”那么简单。

马克龙和勒庞之外的“第三者”异军突起

地方选举的结果,显然表明民众给马克龙阵营打了一个“差评”,而勒庞阵营仍未赢得他们的信任。随着左翼和右翼联盟的强势回归,2022年的总统大选也平添了更多的悬念:五年之后,传统势力将重回政治舞台中央?

对于《解放报》所提出的“如果不是他们(马克龙或勒庞)”之问,国际媒体与不少政治观察人士给出的可能答案是,已经宣布将在2022年竞选总统的中右翼代表人物、“混杂右翼”候选人格泽维埃·贝特朗。

作为原共和党成员,贝特朗曾先后加入希拉克和萨科齐政府,分别担任法国卫生部长和劳工与社会事务部长。2015年大区议会选举中,贝特朗战胜勒庞,当选为法国上法兰西大区议会主席。在刚刚结束的本届选举中,他更是凭借第一轮41.42%和第二轮超过52%的得票率,轻松战胜左翼联盟,以及勒庞和马克龙阵营的对手,顺利连任。

上法兰西大区是勒庞和马克龙在竞选时全力争夺的目标,但投票结果证明该大区已经被贝特朗成功地经营为自己的铁票区,也进一步激发了他更大的“野心”:“这一(选举)结果给了我走出去、面对所有法国人民的力量......复苏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重建秩序与尊重。”

贝特朗不仅被视为马克龙与勒庞之外的第三选择,更象征着传统右翼势力的回归。

与不少政治人物不同的是,贝特朗从未接受过精英学校教育,向来以“代表普通大众、关切法国工人阶级”的形象示人,其雄心壮志的政治人物形象已经得到公认。

除了在中央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从政经验,贝特朗始终坚持中右翼的政治立场与主张,不吝表达他对勒庞及其“国民联盟”的憎恨,并且从来都只直呼其原名“国民阵线”。在宣布参选总统后,贝特朗也承诺将实现温和右翼的政治理念,包括法国的“再工业化”,以及设置移民配额。

自今年1月以来,贝特朗异军突起,目前民调支持率稳居第三。尽管距离马克龙和勒庞仍有明显的差距,但在右翼联盟的全力支持下,贝特朗借助此次地方选举之势,进一步拓宽支持群体,追赶二人,也不无可能。

喧嚣之后,谁能带国家走出困局?

然而,无论是马克龙与勒庞如期对决,还是传统右翼强势回归,无论是今年的地方选举,还是明年的总统选举,投票终将会结束。选举的喧嚣消散后,法国政府无法回避内外交织的多重挑战,仍需带领整个国家走出困局。

首先,在疫情可能持续反复、未来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恢复经济活力,是各方政治势力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INSEE)5月28日发布的最终数据,法国GDP环比微降0.1%。疫情之下,法国的家庭消费支出难以明显提振;在对于拉动投资至关重要的市场服务领域,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不升反降;由于疫情和脱欧之后英欧贸易摩擦的影响,处于英欧贸易前沿的法国对外贸易继续呈现负增长态势。

受到法国本土和欧盟疫情和经济贸易环境影响,法国的失业率依旧保持8%至9%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更是两倍于多数国家设定的一般失业率目标(4%)。经济发展动力与失业问题息息相关,而失业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矛盾。

自2018年11月爆发、超过300万人参与的“黄背心”运动,便以激烈的形式暴露了法国社会经济诸多结构性问题。无论是最低工资、紧缩政策争议、生活水平问题,还是政府问责水平、政府透明度和乡村地区政府服务水平等,无不体现了经济与民生领域的矛盾。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不管是左翼、右翼、中间派还是极右翼势力,都需要给出令民众信服的交代。

与此同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宗教问题,及其连带的移民、少数族裔和恐怖袭击问题,也需要法国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去年9月底至11月初,一个多月内欧洲连续爆发五起致命袭击事件,其中法国巴黎《查理周刊》原办公大楼的持刀袭击事件,以及教师萨米埃尔·帕蒂遭遇“斩首”事件,更是在法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激起轩然大波。面对这一宗教、族裔和国家安全交错的复杂问题,马克龙政府也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马克龙高调支持共和主义价值观、打击宗教分裂主义,却引发了国内穆斯林群体的顾虑和反对,甚至一度遭遇众多伊斯兰国家的抗议浪潮与外交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其它政治势力,尤其是右翼和极右翼政治人物,却认为马克龙对于“伊斯兰主义”过于软弱妥协。

4月21日与5月9日,超过1500名法国军人(包括25名退役将军)在极右翼杂志《现实价值》周刊先后发表了两封联名信,要求马克龙捍卫爱国主义,声称“反种族歧视主义正在法国制造仇恨,鄙视法国文化价值,攻击法国历史”,而马克龙对“伊斯兰主义”的妥协让步会导致国家“陷入内战”。

向来秉持政治中立原则的军人竟也就国内政治议题发声,并得到勒庞的声援,后者甚至邀请军人加入其“拯救国家”的计划。就在第一封联名信发表后不久,巴黎郊区再次发生恐袭案,一名女警被北非裔移民杀害,进一步加强了民众对马克龙政府最为不满之处——安全领域的“不作为”。

根据法国《星期天日报》的民调,86%的法国人表态会把安全议题作为明年大选的主要投票指标。可以预见,无论是大声疾呼反对移民、退出欧盟的极右翼,还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的中间力量及传统势力,明年大选后执政的一方都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找出切实的应对方案。

此外,此次地方选举的低投票率,尤其是最年轻选民群体仅10%的投票率,更凸显了法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现有选举制度的怀疑。如何以积极有为的施政表现,重建现在和未来法国民众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信任,更是一个深远的问题,也是未来法国政府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巨大工程”。

无论双双落败的马克龙和勒庞能否来年二度“终极对决”,抑或是传统两党力量的重新主导,法国民众所关切的,仍旧是一个又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地方选举如此,全国性大选也是如此。

(胡毓堃,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