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50城丨革命老区向海而生,生态经济崛起“盐城军团”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21-06-27 12:05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9月21日,是江苏盐城市的地标雕塑“大铜马”,重回解放路和建军路交叉路口的日子。在附近书店上班的小玲,眼看着“大铜马”回归后,当地老牌的建军路商圈人气也重新旺了起来。远远望去,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着高扬前蹄的战马,面向东方——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这座让盐城人民心心念念的“大铜马”雕塑,正式名称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该塔于1986年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而建,2010年因道路建设被移出,直到复位。

正如当地网友所说,“没有‘大铜马’的建军路不是建军路。”这是地处黄海之滨的苏北革命老区盐城,对于新四军发自内心的崇敬情结。

而在当下,这座已将新四军铁军精神浸染到骨子里的城市,正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自我革命”——摒弃过去高能耗、低水平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坚持生态立市,向海而生,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成为江苏沿海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和“形象代言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尽管在长三角这个“超级城市军团”中,盐城或许并不如苏州、无锡等明星城市那般耀眼,但在新一轮竞赛中,发展生态经济,盐城坐拥独特的基础优势。

比如,全球第二块、国内首个潮间带湿地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正是位于盐城。2019年申遗成功以来,盐城围绕世界自然遗产大打“生态牌”、“康养牌”,不断提升盐城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显示度”。这不完全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早年,为了妥善保护这片鸟类栖息地,盐城甚至咬牙放弃了已经获批的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选择以牺牲经济利益的方式换取生态价值。

谁说经济发达地区不可以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表示,盐城打造出了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的创新典范。

一种情结:盐城人为何心心念念“大铜马”?

说起革命老区,人们似乎很少想到沿海地区,但盐城是其中之一。

这里,曾见证过新四军——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也是华中抗日主力军的生死时刻。1941年1月6日下午,按照国民党当局要求北移的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一带遭到近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围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在这场蓄谋已久的阴谋中,新四军军部遭到重创,同时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污蔑为“叛军”,并被“撤销”番号。

随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集会,庆祝重建军部。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也就是“大铜马”,正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也成为了盐城的城市地标和盐城人的精神地标。

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曾谈到,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新四军在盐阜大地形成的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地方文化血脉,是盐城人的共同记忆。

有时更是一种信念。

全域平原的盐城,南郊有个五条岭烈士陵园,埋着2000多名解放军烈士的遗体。墓区由五条长长的土堆组成,每条土堆长50米左右,高1米,是为“五条岭”。

那是1947年的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顾祝同部,在盐城便仓一带发生了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因条件所限,战事频仍,当地民兵和群众将2000多名烈士的遗体集中安葬时,大多数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70年多来,有一家三代人一直接力守护着五条岭,未曾离开。

卞康全是第三代守墓人,尽管才54岁,但已近乎满头白发。小时候,他会听奶奶说起那场惨烈的战斗,他的父亲常带他去修坟,也逐渐让他明白了这五条土堆的含意。这些年来,除了打扫、修缮等日常维护工作,卞康全还不断查找资料,并向部分有个人信息的烈士所在乡村寄信,为烈士们寻亲。每当有烈士的战友及亲属到五条岭寻访,卞康全就会记录下来,目前记满了厚厚的数十个本子。

他听父亲说,爷爷临终时说过一句话,“不要忘了他们(五条岭)”。虽简短,却深重。

卞康全的堂外公也是一名革命烈士,名叫程步凤,牺牲于1948年6月。五条岭烈士陵园所在的盐城经开区步凤镇,正是以程步凤烈士的名字所命名。

这样的命名方式,在盐城很常见。据新华社报道,统计显示,盐城共有128个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村镇,犹如一座座照亮奋斗方向的灯塔。

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杨斌村就是其中之一。该村有一个叫柏正满的六旬农民,19岁起开始收藏红色经典小人书,迄今已有5000余册,他边收藏边进中小学校进行免费展览。谈到坚持收藏的原因,柏正满称,这和他的出生地杨斌村有关。“杨斌村就是以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斌烈士来命名的,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讲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柏正满表示。

正如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所说,红色不仅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更是人们骨子里的认同。

甚至,江苏足球俱乐部盐城球迷会的名称也叫“N4A球迷会”。N4A,正是新四军的英文缩写。

一种“和解”:经济活跃地区也能有世界自然遗产

历史上,盐城是一块由黄河、淮河、长江泥沙冲击而成的平原,被湿地所环绕,因此也被人们叫做“湿地之都”。这个称号近几年得到了重磅加持: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沿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也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世界遗产的空白。

说起世界自然遗产,人们总是会想起四川九寨沟、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而经济活动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似乎“沾不上边”。毕竟,经济活跃意味着土地开发强度,以及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能够获评世界自然遗产,往往意味着原生态,意味着大片未开发土地的存在。

因此,世界自然遗产和经济活跃地区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冲突。但在盐城,二者正在上演一种“和解”。

尽管地处长三角,同时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北翼,距离上海高铁最快仅需1小时46分,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始终和工业生产保持着距离。据公开报道,盐城市市长曹路宝曾在多个场合透露,为了将候鸟栖息地加以严格保护,盐城甚至放弃了已经获批的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以牺牲经济利益的方式换取生态价值。

盐城的实践证明,是否拥有自然遗产,并非完全取决于自然的馈赠。“对遗产地的保护并不是取决于先天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心。”曹路宝说。

同时,这种“和解”并不是一种“划清界限”,而是相融相生。敬畏和保护自然的同时,盐城也在通过世界自然遗产,孕育出生态经济的蝶变式跃升。比如推动全域旅游。据盐城市副市长陈卫红介绍,盐城正在形成“1+5+19+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其中的“1”,就是集中力量打响世界自然遗产金字招牌;“5”是抓好“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五大精品线路;“19”就是整合提升全市大大小小19家旅游园区,以点带面促进区块升级;“N”就是加强统筹发展,共同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发展新格局。

盐城还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域、总长1436公里的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包含7条主线、8条支线、36个驿站,串联起了全市所有核心景区和重要的公共服务节点。

除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也在日渐成为盐城的核心竞争力。据公开报道,去年12月,由盐城市政府、东台市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共建,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定位为长三角区域康养服务一体化示范区、跨行政区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将导入上海瑞金医院、华东疗养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优质资源,布局“医、养、游、健、学”五大功能。

这是将盐城“沿海湿地”、“平原森林”、“候鸟天堂”与上海高端资源的完美结合。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不光是盐城的事,更是被写入了上海“十四五”规划。

某种意义上,盐城正在探索扮演上海甚至长三角“独特功能区”的角色。随着徐宿淮盐、沪通、盐通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盐城也不再是昔日的“交通末梢”。正如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所说,目前上海已有沪宁合、沪杭甬两条成熟的发展轴,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将有两条新的发展轴崛起:一条是“沪湖宣合(上海,浙江湖州,安徽宣城、合肥)”发展轴,另一条就是“沪苏通盐”发展轴,从上海出发经过苏州太仓、张家港,跨江到南通,往北直抵盐城。

一种突破: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盐城跳出苏北

这背后,是苏北老区盐城思维上的跳出。

盐城传统意义上属于苏北板块。在长三角范围内,这是一块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然而,当下的盐城,已经很难简单地用“苏北城市”去定义:除了手握世界自然遗产这个“世界级城市名片”,盐城还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中,被赋予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之重任。苏北五市中唯一入列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也是盐城。

2018年7月底举行的盐城市委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两海两绿”的盐城路径,即“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

江苏沿海由南向北分布有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尽管南通已经迈入“万亿俱乐部”,但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城市影响力,江苏沿海都暂时无法和拥有青岛的山东、拥有宁波、温州的浙江平起平坐。这也使得,江苏沿海成了全国沿海发展的一块洼地,但同时,也是极具潜力的后发之地。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两年,江苏省委对江苏沿海发展颇为看重。

据交汇点客户端报道,今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娄勤俭表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他说,要把沿海发展放在全省江海河湖协同发展格局中系统推进,也要在国际竞争格局和全国区域布局中找准坐标、高点定位。

对于沿海,江苏省委期待其成为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服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支点。

盐城市委三年前提出的“两海两绿”战略中,“开放沿海”被放在了首位。今年6月初举行的盐城全市沿海发展工作会议上,戴源说,省委、省政府对沿海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推动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同时,戴源表示,盐城要打通沿海连结腹地、走向海外的快捷通道,建设好港口龙头,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建立能源通道,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跳出“苏北意识”,盐城正在“以我为主”构建新的坐标系。

去年6月,盐城牵头召开了一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专家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盐城释放出了一个打造跨国“朋友圈”的宏大构想:这个生态经济圈,南接长三角,北联京津冀,向西可以承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对接中部崛起战略,向东可深化中韩、中朝全方位国际开放合作。

盐城期待和兄弟城市们共同将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打造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海洋经济的引领区、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盐城市市长曹路宝当时表示,黄(渤)海湿地申遗成功,让盐城成为了“世界窗口”,但生态保护不仅是盐城自己的事,而是一个国际范围的全球协作行为。因此,国际社会对环黄海地区的滩涂湿地、迁飞候鸟等议题的高度关注,为建设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尽管“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目前还在规划研究,尚未上升到国家层面,但这不啻为苏北革命老区盐城在发展视野上的自我突破。

    责任编辑:李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