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刊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文章:习近平带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

郑永年/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5-03-01 21:39
来源:澎湃新闻

        2014年,习近平带领下的新一届政府执政进入第二个年头,这一年的表现同样远远超乎了各界预期:反腐的势头丝毫未减,八项规定也未见松懈,国务院的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这一年在深化改革上习近平也是“蛮拼的”。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当时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很悲观,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十八大后的中国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型,才过去两年多,中国却已有焕然一新之感。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新一届领导人有破有立,正在从理念到实践,引领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

(一)全面深改,新一届领导人动了真格

        为了深化改革,在习近平主导下,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从权力和制度上的新调整,以及思路和方法的改变,我们都能看出新班子动了真格。我认为,习近平的目标不仅是两个任期,而是在规划下一个30年中国发展的蓝图——此思路在近两年的改革中已能捕捉。

        现在可以看到,中央成立的各领导小组是属于政治局常委级别的“顶顶层”设计,此外还有重新设定全国人大的作用、强调落实法治并且推进司法改革。而且,新的最高权力运作改变了过去各管一块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协调性。

        与此同时,新政府看到了利益集团成长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两年,特别是2014年,新政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寡头,而反寡头最重要的方式即反腐败——这也是本届政府最令人称道的工作。目前看,习近平坚持“先治标后治本”的思路很清楚、很坚定:先大规模治标,“清场”后再建设制度。中纪委“打虎、拍蝇”成绩卓然,过去一年更是拿下数十名省部级干部,上至周永康、徐才厚。各地政府政风也在变化,已经为下一步“治本”扫除很多障碍。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届政府的理念也有明显变化。中国在经济领域终于明确放弃唯GDP。习近平去年多次公开提新常态,就是接受了中速增长的现实。在随之进行的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中央的两个“遏制”政策令人称道。第一是遏制国企大扩张,过去曾出现过一些国企高管的声音和权力远远大于部长的独特现象,而这种现象现在被遏制住了。

        第二是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海内外曾很担心中国是否会爆发像美国一样的债务危机,但这种潜在的问题现在也被遏制住了。一些地方政府虽仍然有财政危机,但是中央政府有钱而不给,让地方去改革,这正成为促进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力。

        总而言之,十八大是中国转变的开端,两年中中央通过反腐等举措为落实各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上已经有了三中全会定调,四中全会又明确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2011年曾在《求是》杂志上发文说过“重在执行”,现在有了规划蓝图,接下来就是重在执行了。

(二)执行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行动是今天中国政治的主题。

        重在执行,习近平当年的判断在今天更显正确和重要,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先后召开出台改革方案后,深化改革已有共识,如何落实举国关注。

        这场“执行”战争,同反腐败一样,中国输不起,而且风险、难度只会更大。

        因为,改革已经有顶层设计,下一步就看如何执行了。

        另一方面,无论是反腐败、从严治吏,还是反垄断、反寡头,顶层设计一出来,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同样是执行。有顶层设计当然很好,但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还是纸上文件,只会更麻烦,因为老百姓此时对改革的期待更高,落实执行的意义也就比以前更重要。

        可以想见,如果两次全会的几百项改革举措执行下去,那就会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社会。民意如流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必须是行动党,而不是话语党,不能把改革主张停留于纸上,必须要执行。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执行力度的增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也在逐步显现全貌。可以说,只要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巩固住、稳定住,就能顺利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要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政府和市场都要有作为。政府如何有作为呢?那就是要执行改革,好好干活。

        一些官员对新常态和如何干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反腐败是和不干活联系起来的,新常态意味着不能乱作为,那就索性不作为。

        这种不作为显然危害巨大。地方主管官员是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他们在经济下行时毫无作为,势必带来巨大损害。所以,不作为也是腐败,而且是更大的腐败。

        因此,衡量改革进展如何,并不只在改革设计如何宏大,而是在于如何让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推出的336项、180多项改革方案实施下去。在四中全会之前,反腐败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政府机构;而在2014年尤其是四中全会后,则是要整治不作为,让政府转向有作为。

        要实现这种转变显然很难。

        不过,习近平和李克强对改革的紧迫性认识非常清楚,在他们的改革日程表中,去年是深化改革元年,今年将成为关键年,而明年将会是决战年。所以他们在构筑宏大的改革体系同时,非常强调执行的重要性。过去一年,他们对不作为官员频繁喊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四中全会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依法治国,将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官员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告别GDP评比、以作为不作为来提拔考核干部,强化“重在执行”,真正避免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设计停留于纸上。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

(三)要充分激活一线改革者

        顶层设计有了,不作为被盯住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动员改革者。

        这些改革者是哪些人呢?

        他们其实就是来自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不久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县委书记们上课,就是因为他深知,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一线政府、一线改革者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改革主体不仅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者,在财政体制、税收、货币改革等方面是改革主体,但在更多的方面并不是主体。改革的主体还是社会,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活力,积极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好肉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是如今中国社会各种改革者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要啃硬骨头,就需要权力,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所以,习近平和李克强一直强调审批权下放,并将其作为改革先手棋,一口气取消和下放了600余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帮助一线改革者。可以说,在一些领域,上级政府部门甚至可以“不作为”,但必须要把相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而一旦下放,他们的活力就会激发出来,成为改革的发力部门。

        而在这些“发力部门”中,一线政府的改革者仍十分重要。由于知道现实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他们往往是改革主体的代表者,并成为改革设计在基层领域的执行者。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改革明星县市长一样,他们在基层发挥的同样是改换天地的作用。

        要执行改革设计,这些一线改革者们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要让他们啃硬骨头,就需要充分授权和信任。对这些有担当、肯作为的一线改革者,社会不应吹毛求疵,对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有所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巨量社会进行改革,必然要触动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如此规模的改革,怎会不出一点小问题?只要他们能把改革尽快运作起来,执行下去,老百姓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我看来,2015年的关键词就是执行。即将召开的两会,人们更应关注于执行,而非政府在今年两会又要做什么新东西、推什么新蓝图、新概念。改革蓝图已经有了,新一届领导人也在不断强调执行,政府每年有什么改革新进展,有什么新的举措要完善,将成为未来几年两会观察的焦点。(郑永年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