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关注上海一号课题:超大城市的尝试将有非常好的经验

澎湃新闻记者 姜丽钧
2014-12-26 22:25
来源:澎湃新闻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龚维斌认为,上海一号课题的做法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最重要是改变了两个“错位”。

        1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全面落实今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成果。

        会议指出,2015年统一停止街道招商引资,街镇切实转变职能,重心落在管理和服务,要建设好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个蓄水池。这也引起了全国专家的关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龚维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进行的尝试,将可以提供出一些非常好的经验。

改变两个“错位”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进行这样的尝试,可以提供出一些非常好的经验。”龚维斌说。

        在龚维斌看来,现在的社区已经成为老百姓工作、生活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而且社区的结构、内在联系方式都跟计划经济时期有着根本性变化。

        “现在有的社区有城市人口,有农村人口,有外来人口,有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有国家干部、企业工作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它的管理任务,服务任务比过去大得多,但我们现在很多管理的体制机制,资源还是沿袭了过去的一些老做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这也是我们现在必须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因。”龚维斌说。

        在了解到上海一号课题的主要内容后,龚维斌认为上海的做法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最重要是改变了两个“错位”。

        “招商引资的职能剥离出去,是完全正确的。发展经济不是街道、居委会的职能,否则就把主要的精力错位了。”龚维斌表示,从2011年以后,中央就反复强调,基层应该更多地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他也非常赞同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把人员向基层倾斜的做法。

        “过去我研究过一些地方,我们基层从街道、居委会,到社区,头重脚轻,上面管人的人多,指挥的人多,做事的人少。”龚维斌认为,人员的错位现象也在不少基层存在。上海的课题成果强调首先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一个保障,更要有一个激励,在收入、上升通道上都给予保障,提高职业化水平,将为其他城市的改革提供出好的经验。

探索两个方面的提升        

        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何海兵在关注一号课题的成果时表示,在街道体制改革方面,他非常关注“向下负责,力量下沉”这一点。

        “能不能真正的眼睛向下,对基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管理的思路,方式方法的转变。”何海兵认为,这些都能做到位的话,对基层工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以前行政的、管理的色彩的还是比较浓重的,以后要看参与治理这一点能不能在基层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何海兵认为,统一停止街道招商引资,是希望基层把重心放到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上来,背后涉及到考核指挥棒的转变。

        “改革是把招商引资的主要功能收回到区的层面,街道上主要是提供好的服务环境。上海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不应该再小打小闹,因为街道招商也会有一些弊端,局限。”何海兵分析,过去街道招商引资确实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现在随着环境的需要调整,由区的层面从产业结构等方面来对招商引资进行统筹,有很大的好处。

        “原来强调税收返还,通过物质激励的方式,街道有积极性,加上考核的指挥棒,基层的工作重心肯定会在招商引资上面,那么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这块上,即使再重视,还是容易局限于简单地完成任务。”何海兵认为。

        之前,何海兵也曾经进行过相关调研,提出社区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化、专业化。

        他认为,社区工作者这支队伍要受人尊敬,令人向往,有两个方面要提升,一个是待遇,一个是社会地位,而一号课题的成果,正是对此进行了一种阶段性的探索。对于社区来说,既要做好一部分的行政工作,也要大力做好自治服务工作,而政府也要给社区以经济保障,给社区一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