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翁史烈:建设科创中心要厘清三个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4-10-17 16:2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 澎湃新闻 刘瑾 图 

        【编者按】

        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

        1.我们的研究往往只开花不结果,开了那么多学术之花,没有结出多少社会经济发展之果。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我们缺乏科技管理的综合集成能力。

        2. 只有“集成”也不够,还要能够把综合问题中暴露的矛盾化整为零,科学地分解成为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然后分头攻关。“综合集成”和“科学分解”这两方面配合好,科研效率就会很高,就既能开花,也能结果。
        3. 科学研究应该要有自由思想,所以科技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管理是个难题,需要非常高的管理水平。
        4. 要建这个中心,有三个重要问题必须要厘清,首先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目标。第二个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第三个问题是上海的优势。


        上海要创建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看上海有什么样的家底,上海有很多大项目,有很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如何把它们熔于一炉,完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拼图?

        为此,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他是热力涡轮机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翁史烈主持承担了中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翁史烈牵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

        谨慎的翁史烈院士基于上海的现实,给出了一系列指向性的建议。总而言之,汲取教训,立足现实,是做好大事必要的准备。

        澎湃新闻:从燃气轮机的发展历程看有哪些建议?

        翁史烈:全国几大动力基地对燃气轮机专项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重型燃气轮机项目现在还没有确定由谁家来承担,大家都在争取,毕竟这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成立后第一个咨询报告就是如何发展我国的重型燃气轮机,咨询报告已上报,有关部委正在研究。我们认为必须把上海的优势和问题向中央如实反映,供决策参考。

        首先,上海的总体条件十分有利于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四大中心的成功建设;自由贸易区一年来示范运行取得了重大阶段成果;群策群力地贯彻中央关于加速建设有全球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努力——等等都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也反映了上海在资金周转、信息流通、人才荟萃、国际合作、能源供应、产业链集成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过去国家一些大的科技项目如光源、商用飞机等也都成功地在上海落地,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市委书记韩正在总结自贸区运行一周年会上曾指出: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上海的自畄地。我相信在重型燃气轮机项目上,上海也会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为国家做貢献的精神!

        第二,上海是中国最悠久的动力基地。本世纪初我国发展燃气轮机的战略是“打捆招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上海电气集团和西门子公司合作生产的几十台重型燃气轮机已在发电厂安全运行,产品质量比较可靠,没有什么重大事故公开报导。众所周知,对新型装备而言质量可靠、运行安全是最最重要的!但引进的燃气轮机质量并非都好。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该回首往事、总结经验,其目的是“以利再战”。

        当时的想法是,以市场换技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然后就会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100多台按外商图纸在国内加工出来的较先进的重型轮机在电厂运行,相对于十年前重型燃气轮机制造基础而言,这是很艰难的一步,也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加深了我们对燃气轮机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自主创新的起点。当然,这是付了昂贵的学费换来的。

        2012年在师昌绪院士带领下,52个院士和上百位专家展开了为时一年多的全国性调查,得到的共识是: 中国燃气轮机尚未掌握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差距近20年,当前已到了最关键的转折点---从引进技术转变到自主创新。我深信在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下中国在7-10年后会有自主品牌的重型燃机;2030年左右,有望跻身于世界重型燃机的先进行列。

        为了迎接燃气轮机发展的重大转折,上海电气集团收购了意大利的安萨尔多能源公司约40%的股权,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技术共享,不仅包括已有的重型燃气轮机型号,而且也包括新技术共享,这对保证我们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走出了非常扎实的一步,从而为实现重型燃气轮机国家发展战略創造有利条件。

        特别要提到长三角经济带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提倡发展经济带,这很正确!单看上海,可能还不能完全配套燃气轮机项目,但把南京、无锡、杭州,即长三角这些城市结合后,燃气轮机的产业链就非常完整而强大:有燃气轮机主机厂、燃气轮机配套专业厂(包括叶片制造,自动控制系统,高温材料,蒸汽系统配套)、燃气轮机试验基地等等,而且都是很强的单位和企业。还有一点,大飞机项目在上海,大飞机发动机项目也在上海,而航空大飞机的发动机技术和燃气轮机的技术是相通的。

        上述种种说明上海发展重型燃气轮机的优越条件,应该非常珍惜这些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作贡献!

        澎湃新闻:燃气轮机的官产学研系统运行顺畅吗?

        翁史烈:这也是上海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上海很重视,大概7年前上海市政府组织成立了燃气轮机产学研平台。我们认为:工程教育如果不跟企业深度结合,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就会有问题;如果企业不跟院校结合,企业创新的源泉就没了。

        澎湃新闻:当年由上海、哈尔滨等三地与外企合作发展重型燃气轮机,是否让三家平衡发展,没有侧重哪家做主攻?

        翁史烈:没有侧重,上海电气集团和西门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和GE公司、东方电气集团和三菱公司的合作是并行开展。

        澎湃新闻:你认为我们的研发体系最需要改进什么?

        翁史烈: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管理能力”。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做了很多,经费也不少,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有人认为仅仅发文章不对,方向错了。我不这么认为,文章也是研究成果,也是大家辛苦劳动的结晶,一篇论文真要给SCI收录了,也不是那么容易,其中必有新意。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研究往往只开花不结果,开了那么多学术之花,没有结出多少社会经济发展之果。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我们缺乏科技管理的综合集成能力,如何把那些已经很深化的、机理方面的研究综合集成到正在开发的项目中去,最后在产品中有所体现,形成总体的辉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特别弱,所以我们研究做了很多,但燃气轮机跟国外相比落后20-30年。

        当然,只有“集成”也不够,还要能够把综合问题中暴露的矛盾化整为零,科学地分解成为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然后分头攻关。“综合集成”和“科学分解”这两方面配合好,科研效率就会很高,就既能开花,也能结果。

        另外,科学研究应该要有自由思想,所以科技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管理是个难题,需要非常高的管理水平。

        澎湃新闻:你认为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样?

        翁史烈: 我们认为要建这个中心,有三个重要问题必须要厘清,首先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目标。

        从内涵来看,那些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重要企业、卓有成效的高新科技园区、作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源头的著名高等院校、研究系统的重要研究院和研究所等等当然都应该在視野之中,但它们各自又应该如何恰当定位? 应该創建怎样的体制机制来统筹“中心”的发展?要不要有一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来支撑? 从目标来看,核心问题是如何考察中心的国内国外的影响力?

        第二个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对总趋势的看法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观点相互矛盾,该如何正确把握住科技发展的方向呢?这正是我们不懈探索和追寻的。

        第三个问题是上海的优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曾调查了重型燃气轮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老龄化问题、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大数据产业、海洋工程、医疗机械、马上要开展长三角医药产业、空天产业等领域的调研,这些将会帮助我们认识上海自身优势在哪里,劣势是什么,创新的突破点在哪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感谢沈苗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