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警员康咪咪的“大上海1929”,每一处景物都出自史料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4-09-30 11:50
来源:澎湃新闻

漫画中的建筑物和霓虹灯广告牌,都来自上个世纪20年代真实的上海资料

        “从19世纪60年代起,这里作为一个通商口岸迅速地崛起于一片杂乱无章之中,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成为世界大都市之一……这里充斥着古老世界的偏见、各国间的阴谋、黑帮、来自证券交易所的金融巨鳄,以及各式各样的神秘组织”,前述这段话中的“这里”,是一位加拿大人笔下1929年的上海。        

        老外名叫Samuel Porteous,54岁,2001年来到中国。在这13年的中国之旅,Samuel收获不少:在上海松江区买了套安静的别墅,娶到一位漂亮的中国妻子,自办了一个内容工作室,还以Nathaniel Scobile为笔名,自画自写了一部有关老上海的故事书。

        这本以插图故事书叫《康咪咪警员的故事:M纹身的猫》,是Samuel“康咪咪”系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在2014上海书展期间,这本极具“丁丁历险记风格”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故事讲述了一只中国猫“康咪咪”警员在对一位外国人的诽谤案进行调查时被卷入了老上海1929年的政治活动、国际阴谋和“租借外道路”的谜团。据出版方外文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杨璐介绍,《康咪咪》是虚构的故事,“但风格比较写实的,对某些建筑或者局部的细节,Samuel会去查历史资料图片。”

        一个老外,要怎么了解当时的上海,又如何基于史料画出一本“有料”的书?日前,会说简单中文的Samuel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康咪咪”在现实生活中是Samuel家养的大白

他画了本老上海故事书

        “康咪咪”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Samuel的爱猫“咪咪”。“当我工作时它常常在制图桌上陪伴着我。”有一天,Samuel在画素描。他突发奇想,先在“咪咪”的头上赋予了人的特点,再给它加上了配有白色镶边的深蓝色外套。中国猫“康咪咪”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从此,塞缪尔的脑海中就不断上演着这只猫的故事。而故事的背景,是Samuel最喜欢的老上海。

        “我敢说,上海本地人都不一定了解这些。”Samuel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书中插图的灵感与画风,大到建筑物,小到用于装饰的彩色霓虹灯广告牌,都来自上个世纪20年代真实的上海资料。

        从2010年到今年出书,Samuel经历了一段特别的“老上海”的旅程。上海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上海老杂志、老报纸成为他翻阅的爱好,“老上海的故事”(Tales of Old Shanghai)是他那段时间几乎每日必看的英文网站。

        那个年代恰好是上海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留下了不少英文资料。他从耶鲁大学的数据库中搜集到有关上海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化建设的学术研究;还从上海市图书馆翻出了当时英文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大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那时的上海有三只警察队伍,英国人、法国人和中国人,负责各自辖区。但他们之间会出现管辖权利的冲突。”Samuel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所著的《上海警察》(Policing Shanghai)对他帮助最大,这本详细描述老上海租界区三种警方势力的书提供了无数灵感。

        “我也看中文资料,不过得找人帮忙翻译。”塞缪尔笑言,他找出了1928年至1930年出版发行的中文杂志《上海漫画》。因为书中的故事是以插图呈现,为了重现当时的视觉画面和风格,他除了要看老上海的文字信息,还要临摹当时的图片照片,甚至在看影视资料,比如周璇的《狂欢之夜》(1935)。

        不过,Samuel坦言书中历史背景的还原没能做到百分百忠于史实。“大概有80%吧。故事中的阿尔曼德•阿里曼(Armand Ahriman)(一个外国商人)是以老上海时期的维克多•沙逊(Victor Sassoon,旧上海首富)为原型塑造的。”他说,“插图中的场景细节我都尽量还原,比如那些人物衣饰、街头广告、桌椅图纹。我花了这些力气,就是想画好一个基于真实历史背景的虚构故事。”

        故事中,中西双方如何处理商业财团问题以及“租借外道路”引起的政治冲突是核心问题。“我常常把这一时间段视为如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排练或预演。”

插图画家Samuel Porteous,笔名

Nathaniel Scobile接受采访。澎湃新闻 杨博 图

来中国13年,反而不知道如何评价中国

  《康咪咪警员的故事:M纹身的猫》出版后,出版方希望尽快出剩下的四部曲,但Samuel并不想影响自己的节奏。“我打算明年三月才出第二部,不着急,慢慢来。”

        现在的他,除了写书、画画,还忙着创办一家位于上海和香港的小型内容设计工作室。他取名“昏昏欲睡的皇帝”,希望工作室里的文化娱乐产品可以“唤醒昏昏欲睡的皇帝”。“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在大众娱乐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专属地区。”        

        在“昏昏欲睡的皇帝”网站(http://www.drowsyemperor.com/)上,已有一个名为“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的系列动画轶事短文,其中包括黄柳霜、张充仁等历史人物以及《异教徒中国佬》和《大地》等大众艺术作品。“这些都对西方人认识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Samuel介绍道,这个系列所关注的时间段从1870年到1940年,着眼于那个年代的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

        这股对资料研究的热情,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Samuel此前的工作经历。1989年,Samuel大学毕业后以加拿大政府外交人员的身份赴伦敦工作。2001年至2009年期间,Samuel又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间奔波,相继为两家不同的大型跨国咨询公司工作。外交、情报、管理,这些工作让他“对复杂的话题乐于搜集资料并进行解释”。

  2003年3月,塞缪尔和妻子在建于1929年的上海和平饭店举办了婚礼,当天还特意请来了老年爵士乐队。“我很喜欢上海的历史感,尤其那些老建筑,将来我们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会待在中国。”       

        那么,他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Samuel笑着提起一种“说法”:“来中国五天的老外可以出一本书,来中国两个月的老外可以写一篇长文,来中国两年的老外却只可以写一篇短文。”他来中国13年,反而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评价中国,“中国太大,中国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