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发现中国︱来自大理的南诏后裔统一了缅甸

朱诺
2014-09-30 16:59
来源:澎湃新闻

        前面说过了缅甸第三帝国的灭亡,现在让我们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看看缅甸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大业的那个时代。        

缅甸在哪里

        要想对缅甸的历史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首先需要知道缅甸的地理概况。

        缅甸的国土形状近似一颗菱形钻石,再加上东南部延伸进马来半岛克拉地峡(Kra Isthmus)的一条狭窄地域,总面积将近70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的青海省略小,是东南亚地区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国家。

        从地形上看,缅甸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呈马蹄型,构成与邻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她的西北面以喜马拉雅山余脉与孟加拉及印度隔开;北面以横断山的南麓为界,与中国的云南、西藏相邻;东面是掸邦高原以及其向南延伸的一系列山脉,成为与泰国之间的自然边界。

        缅甸的南边是印度洋和安达曼海,西南的若开邦、东南的德林达依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在大航海的年代,这里是国际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的重要停靠站和补给站。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孟族人从更早的时候起,就开始与印度、阿拉伯、锡兰(今斯里兰卡)和高棉等地开展了海上贸易,并在这些贸易交往中将小乘佛教传进东南亚地区。

        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势,缅甸境内的江河走向都是“百川向南流”。尽管中缅之间有大山阻隔,但发源于中国的三条大江穿越横断山,流进缅甸,将两国连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衣带水之邻邦。东面的湄公河在云南境内被称为澜沧江,它从西双版纳出境后,成为缅甸与老挝的界河。怒江从云南德宏流入缅甸的掸邦高原,改称萨尔温江,然后一路南下,短暂成为泰缅界河之后,从缅甸孟邦的首府毛淡棉市附近流入安达曼海。

        而缅甸境内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伊洛瓦底江则被缅甸人视为“母亲河”,大概正是因为“母亲”的意义非比寻常,缅甸人不愿承认伊洛瓦底江的源头是来自云南贡山的独龙江,而是以缅甸境内的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作为源头。中国投资、后因当地民众抗议而被无限期搁置的密松水电站正好就位于这两条江的汇合处。        

缅甸部落三巨头

        纵贯全境的伊洛瓦底江将缅甸南部三角洲地区冲击成大片的沃野良田,也为中部的河谷平原带来充足的水利资源。大约2000年前,两支来自中国的部落先后沿着大江从云南迁徙到缅甸,其中一支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安家,另一个则在沿海地区扎下根来。

        在河谷地区安家的骠族老家在青海、甘肃一带,是缅甸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居住者,尽管在他们之前,早就有热带地区的土著生活在伊江两岸,但骠族显然代表了更为先进的文明。他们在河谷地区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并作为中间商,垄断了中国和印度之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从魏晋到唐朝,中国的史籍上都记载过骠族的情况,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过新乐府《骠国乐》记录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乐舞到长安表演的场景:“玉螺—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可见这种乐舞的主要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纹身,舞姿耸动跳踊,时而摇摆旋转。

        至公元8世纪,骠族在伊洛瓦底河谷平原上聚集成18个城邦,以卑缪为都城,建立了骠国。2014年6月,现存的3个骠族城镇遗址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缅甸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迹。 

卑缪的骠族古城于2014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骠族是缅甸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移民。

        在沿海地区盘踞下来的孟族,是柬埔寨高棉人的近亲,他们擅长渔业和海上贸易,逐渐在缅甸东南沿海和泰国南部建立起了几个城邦,并将触角伸向泰国内陆,甚至到达老挝。孟族人从斯里兰卡引入了小乘佛教,并将其传播至中南半岛,被称为“东南亚的佛教信使”。孟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缅甸现在的文字就是在孟族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邦首府毛淡棉的佛寺。孟族是将小乘佛教传播到中南半岛的“信使”。

        尽管骠族和孟族很早就进入缅甸并建立了城邦国家,但真正一统缅甸全境的却是另一支来自云南的族群。

缅族:从南诏到缅马

        公元8世纪,以现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诏——吞并了洱海周围的另外几个城邦,史称“统一六诏”,从而建立了南诏国。蒙舍诏的第四代君王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帝王,他统一六诏后,将都城搬到了现在大理古城附近,凭借洱海周围的肥沃土地和苍山天险,使南诏迅速称雄于莽莽云贵高原。南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身处大唐与吐蕃两个强大王朝的夹缝中,时而联蕃据唐,时而弃蕃归唐,左支右绌,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进犯南诏国境,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率兵与南诏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吐蕃军队,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唐九征在漾濞江边竖立了一根铁柱,用来表彰战功,并以之标记大唐与吐蕃的边界。这就是后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里写到的“唐标铁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国北方发生“安史之乱”时,南诏又联合吐蕃军队进犯大唐后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抢夺人畜。据唐朝末年樊绰所著《蛮书》记载,南诏归化了西南地区众多蛮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阵中以大象猛兽开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战的南诏大军翻过横断山脉,一路杀进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骠族城池,灭掉了骠国,并掳走三千多人、带回大理做奴隶。

        然而,进入公元9世纪后期,由于连年的征战,南诏国力渐衰,随后发生了王室内乱,权臣篡位。其后的几十年间,大理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后于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才算安定下来。

        在南诏大军征讨骠国时,一部分军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们留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帮助南诏镇守大后方,并开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诏征战的后援。但是,到了南诏王国逐渐衰落的时候,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渐渐意识到“故国不堪回首”,归程遥遥无期。伊洛瓦底河谷为他们提供了广袤的牧场和良田,连年征战培养了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很快,他们就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从那时开始,他们渐渐摒弃了“南诏人”或“哀牢人”的称谓,而自称为“缅马”(Mranma),意思是“强大的骑士”。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而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诏人从此变成了后来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人先后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钦敦江的汇合处建立了数个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于849年建立的蒲甘国。

蒲甘古城现在已经成为缅甸最重要的旅游地,大约有2000多座佛塔和寺庙得以幸存。

        

南诏后裔首次统一缅甸

        关于蒲甘王国的起源,现代学者的考古研究与缅甸古代皇家编年史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缅甸人将蒲甘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而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及考古学的佐证,很多皇家的记录大多来自后人编织的传奇故事。

        缅甸和越南一样,为了摆脱中国的“阴影”,在神话故事中编造出一个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现在国家版图上的世袭土著,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在缅甸人的传说中,蒲甘的缔造者是太阳神之子与神龙之女结合而生,长大成为一个巨人,百步穿杨的神箭手,长寿110岁,等等。而现代科学研究和邻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不管怎么说,在蒲甘建国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区众多的城邦小国之一。附近骠族的城邦仍旧苟延残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渐成气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岭而来,栖息在高原与河谷之间。直到蒲甘国成立了将近200年后,1044年,一位缅甸人民心目中的伟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阿奴律陀从兄长手中夺下王位,在随后的30年里,他骑着战象,亲自率兵东征西战,逐个兼并了河谷地区的其他城邦,统治了整个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军队继续四面出击,向北一直打进云南,与大理国划地为界;向南消灭了孟族城邦,占据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向西南杀进阿拉干王国(现缅甸若开邦)的领地,令阿拉干国王纳贡称臣;向东南占领了德林达依海岸,击退了高棉帝国的扩张大军。

        蒲甘王国控制的地盘基本上覆盖了今天缅甸领土的面积,阿奴律陀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境的国王。这位“缅始皇”随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将蒲甘发展壮大成为在东南亚与高棉比肩的强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