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隐入宦海,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

澎湃新闻记者 张中江 发自河北隆化
2014-09-17 09:19
来源:澎湃新闻

    

河北省隆化县县政府

        曾经自嘲“思想像老人,行动像婴儿”的石悦(当年明月,曾写作《明朝那些事儿》),日前因挂职河北隆化县副县长被媒体曝光,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1979年出生的石悦,其笔名“当年明月”,远比真名“石悦”更为人熟知,早在2013年10月30日隆化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石悦被正式任命为隆化县副县长(挂职)。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特地赶赴隆化,接触该县政府多名工作人员,并到其下乡的村庄农户家中探访,试图还原“写作者”身份之外的石悦。        

县政府大院里熟悉的“陌生人”

        

2013年10月30日隆化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石悦被正式任命为隆化县副县长(挂职)。

        “你问石县长?知道,个挺高,平时都住办公室,出门爱戴个耳机。”在隆化县政府工作20多年的保卫科负责人张立敏说,“不过我们和县领导没什么接触,平时顶多打个招呼。”

        “没什么接触。”这成为接下来一周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上至隆化县常务副县长崔海涛,下至新来一年的科室工作人员,都表示对这位挂职的副县长并不了解。宣传科的一位年轻人使劲回忆,“我在电视新闻上看过一面。”他的另一位同事则干脆没见过石副县长。

        甚至作为与县领导接触最为紧密的政府办公室,包括主任董强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回答也是如此。“我和他工作上的接触,从没讲超过三句话。”一位副主任表示。

        只有28岁的焦阳一个人不是这样说的。他是石悦在隆化的秘书,平时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很多。“这个有纪律,领导交待过,谢绝媒体采访。”小伙子笑着说。无论记者怎么解释,严格执行命令的他,还是不肯多透露一点石悦在隆化的工作、生活情况。

        在工作人员有限的描述中,这位年轻的副县长有文学家的气质,待人随和,讲话声音也不是很高。很多人还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但基本都知道石副县长是挺有名的作家。

        石悦的低调,不仅体现在谢绝采访和较少与工作人员接触上。隆化县门口的公告牌上,有县领导的图文简介,石悦也不例外。按照分工,他的职权是协助龚宏光副县长抓文化旅游工作,协助刘俊副县长抓环境保护和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工作。但在隆化县政府网站“政府领导”的网页中,排名最后一位的石悦,既没有照片,也无法从名字点入链接。据说这也有“纪律”。

        根据该县宣传的一般惯例,通常只在报道中提及县委常委的讲话精神。这使得县政府网站所有关于县领导的报道中,没有一篇单独以石悦开头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集体参加的大会中有他的名字,只有五篇关于县委书记和常务副县长调研的稿件中,提到他一同下乡,但没有任何发言记录。寥寥可数的几张照片中,可以看到石悦体形微微发福,如同他在此前采访中所说的,可能需要“开始锻炼了”。

        隆化县政府多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听到过石悦在大会上的发言,但都提到他曾经做过一次讲座。那是由县委组织部举办的,面向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的讲座,题目有关于领导干部修养。

        隆化县蓝旗镇党委副书记卢宝回忆说,当天的讲座中,石副县长引经据典,主要讲到:干部要不断学习,学习包括书本学习和向别人请教学习。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规则也是一种道德。不要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要过低估计别人,要学习对方的思维。要修身养性、去除浮躁之心。干部修养就是做人的修养,要包容平和,把自己当成一个螺丝钉。        

村干部回忆:问的都是实际事,做派不像大领导

       

石悦下乡调研。 

        卢宝所供职的蓝旗镇距离隆化县城10公里。县政府网站有两则报道显示,石悦陪同常务副县长崔海涛下乡到该镇少府村调研。

        作为镇党委副书记,卢宝曾经陪同县领导到村里农户家中慰问。在他的印象中,石悦比较关心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生活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并且流露出很着急想改变农村面貌的想法。在谈吐中能看出他有很深的文学修养,“脑袋里有东西”。在共进工作餐时,他谈的也是文学方面以及朝代更替、做人做官道理方面的话题。同时他又很朴实,没有官架子,接地气,特别想了解基层情况,“(我想)他也是通过这个方式多接触基层,丰富阅历”。

        少府村是距离蓝旗镇政府最近的一个村,蓝旗中学也坐落在村子里。2014年4月1日,隆化县常务副县长崔海涛一行到村里调研开座谈会,石悦也在其中。根据该村村委会的会议记录,在村干部讲到现在农村人情比较淡薄,拿钱才干事的时候。前面一直没发言的石悦插话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并询问当地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

        “他问我们风土民情,怎么把人情味找回来。大伙回答说,就得多搞文化活动,跳跳广场舞,人一聚起来聊天就多了。”石悦等人调研过的养羊户之一白子晴回忆说。他对石悦的印象是,这个县领导虽然年轻,但是认真,想问题很周到。养殖技术、资金有什么困难这些他都问。

        少府村党支部副书记白俊武曾经带石悦等人去农户家中。他的印象里,这位副县长含蓄稳重,穿个牛仔裤,不像大领导的那种做派,“能跟我们谈,跟拉家常似的,比较务实,问的确实是农民收入、经济来源这些实际的事,问得特别细。”

        他还回忆说,石悦询问之后表示,村里土地太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土地利用价值比较低。

        少府村的大学生村官李竹君也说,石副县长问得很细,不会问那种很大的问题。在询问的时候也会照顾到每个人,不光问书记,也问村长、支部委员。

        去年刚毕业的李竹君曾经在网上看过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原来以为作者会是瘦瘦高高、老学究的样子。真见了本人发现挺温和的,“不像是纯做学问那种犀利的样子”。

毛佩琦:他也关心时事政治        

        隆化基层干部口中对石悦务实的描述,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的说法正相吻合。

        这位明史方面的专家,当年为尚未出名的当年明月写序,并且推荐他加入了国家级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明史学会。

        谈到对石悦的印象,毛佩琦说:“他有一个想法,希望接触一些实际,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为此石悦还曾在去挂职前,征求毛佩琦意见,想了解承德地区哪个县的历史文化传统比较深厚。

        毛佩琦对这样一位原本来自非学术专业的青年人十分欣赏,“他还是比较低调一个人,能够专心做一件事,在当代青年中很难得。他的成功应该说很大的,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这么成功。但他确实不张扬,这一点也是很难得的。”

        “他确实关心社会民生、关心政治。我感觉他除了著书,还希望了解社会,能做一点实事。也许这一次挂职,就跟他的这个想法有关。”毛佩琦说。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也就是大结局出版后,当年明月的粉丝“明矾”就在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但几年过去了,还没有丝毫的动静。毛佩琦倒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在取得这样的成功之后,沉寂一段时间,人生进行磨练,对他是有好处的。这样年轻的时候不能总是输出,需要一些积累和学习。”

        还有当年明月的热心读者想了解,既然已经在写作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为何不辞职专心研究历史?央视《面对面》在采访他的时候也问了类似问题,当年明月在回答时表示,自己还是听从父亲的建议,继续做公务员这份“正经的工作”。虽然他没能转向专业研究写作,毛佩琦表示并不可惜,“他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还是作为一个通俗历史写手(更好)?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出版人:他是一个没有娱乐的人

        

石悦(当年明月,左)与学者毛佩琦(中)、纪连海(右)合影

        八年前在网络论坛“掘金”发现当年明月的出版人沈浩波,而今已不愿再谈及那段往事。《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过千万册,在中国出版界创下的奇迹,已经被媒体反复报道多次。“(当年明月)版税4000多万?”“媒体猜的吧,我也没算过”。沈浩波淡淡地说。

        作为自己推出的最成功的作者之一,沈浩波与当年明月一直保持着朋友的关系。但他从不关心对方的本职工作,当年明月去隆化的消息,还是两人在一次聊天中,沈浩波无意中得知的。身在河北不方便买书的当年明月,有时会给沈浩波发书单,请他代买一些常规书店中难以见到的旧版书。

        在图书界,出版人与作者成为好朋友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韩寒与路金波,两人除了在生意上的合作,还时常在足球场一起运动。当年明月与沈浩波这对朋友,则是百分之百都在谈读书的君子之交。大多数时间是当年明月给沈浩波讲历史,推荐他读什么书。

        在沈浩波印象中,他所认识的当年明月没什么其他的爱好,“他(性格里)没有玩的部分,压根没有娱乐性的一面。”

        “他是个特别专注的人,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他真的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平时聊儒家、道家比较多,相对还是儒家更多。”认识几年下来,沈浩波觉得现在的当年明月阅读面更广,阅读量也更大,他买的书都非常专业,自己连书名都记不住。尽管如此,他还是把历史当做自己的兴趣,没有流露出要做专业论文的意思。

        沈浩波也认同外界对于当年明月“低调”的判断,“我就没见过他高调的时候”。性格上,他比较淡定,不是急于求成的性格。最近一直没有出新作品,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在《明朝那些事儿》推出大结局之后,当年明月已经很少接受外界采访。“他并不希望自己出名的状态,一直不太适应。他希望自己消失在人海里,做一个普通人,把工作做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上比较简单。”

        几年前接受央视采访时,当年明月也坦言自己“思想上像老人,具体行动像婴儿”,待人接物各方面都需要学习。沈浩波觉得那个时候他爆得大名,一定是不知道怎么应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方面已经成熟很多。

        对于当年明月没有专事写作,沈浩波认为:首先,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传统的人”;其次,他从来也都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写作只是个人的兴趣,也没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成功。

        事实上,在通俗写史领域,早有包括蔡东藩《中国通俗历史演义》在内的先行者,他之后也有不少专业作者尝试通俗历史写作。近年来,随着百家讲坛的普及,不少专业学者纷纷参与历史普及当中。现在回头再看,当年明月出现的意义何在?“至少让非常多中国人了解了明朝历史。这就已经很重要的了。”沈浩波这么说。

        诚如其所言,即便在明朝曾经是无人区、文明断代的隆化,也有人因《明朝那些事儿》而对历史产生兴趣。县政府大院里的年轻人们,还在期待着哪一天能请这位挂职副县长签名留念。不过至少在记者截稿前,石悦本人还没有回到隆化,秘书说这些天他一直在北京谈招商引资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