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札记:1919,沉没的“经济黄金国”

何 帆/中国社科院世纪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2014-09-11 18:34
来源:澎湃新闻

        1919年1月,凯恩斯跟随英国代表团来到巴黎,参加结束一战的和平会谈。刚到巴黎的时候,凯恩斯感到兴奋和激动,认为可以为战后欧洲的重建做点事。然而,和谈很快让他感到了失望。当欧洲最需要重建自由贸易区的时候,政客们却忙着在地图上画国界。当他们需要把沉重的债务一笔勾销的时候,却在讨论各自欠的钱怎么还。“巴黎就是悲剧,人人都变态。”

        5月,凯恩斯看到了和约的草稿。他大吃一惊,认为草稿中关于战争赔款的条款是“不可行的”,“在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极其不明智”。他写信给假扮农场工人逃避征兵的朋友格兰特:“我已经筋疲力尽,不仅是因为没日没夜的工作,而且因为周围的邪恶让我感到无比压抑。”他告诉朋友,自己去意已定:“我说什么也不会再干了。”

        6月8日,凯恩斯回到伦敦。从8月起,他躲在格兰特在东萨塞克斯郡查尔斯顿的一间农舍里,每天吃完早饭,就伏在书桌前写作,一直写到中午。下午,他会读读报纸,拿着铲子和园艺剪,在花园里修修剪剪。下午茶后,他又坐下来,给亲朋好友们写信。凯恩斯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写下《和平的经济后果》。

格兰特绘制的凯恩斯肖像。

        凯恩斯写到,人们总是对自己身处的时代习而不察。在1870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出现了几十年的繁荣与和平,人们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殊不知西方的文明是如此脆弱、不稳定

        凯恩斯已经注意到,19世纪是一个贫富悬殊的时代,不过他认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贫富差距反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受到新教伦理,或是“维多利亚美德”的影响,富人瞧不起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他们更推崇节俭、热爱投资。洛克菲勒曾经说,“我赚钱如有神助。”他之所以赚钱,不是为了锦衣玉食,而是为了主的荣耀。凯恩斯敏锐地指出,这样奇特的社会心理是不可复制的。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富人沉湎于享受,而穷人则索要补偿。

        欧洲战前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殖民地的贡献。殖民地为欧洲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随着殖民地的繁荣,又为欧洲提供了出口的市场。但是,凡事必有利弊。殖民地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凯恩斯注意到,从1909年到1913年,美国90%的粮食生产用于国内消费。战后,欧洲将不得不出口更多货物,才会换回和过去一样的进口粮食,而且,这还取决于殖民地能否省下足够的口粮供应欧洲。

        “经济黄金国”的圣殿已经坍塌,而巴黎和谈却还要把剩下的断垣残壁拆掉。各国代表关心的不是欧洲的前途命运,而是如何报仇、如何把不堪的金融负担从战胜国那里转嫁到战败国身上。

        凯恩斯指出,一味追求对德国的惩罚,不仅会毁灭德国,而且会毁灭整个欧洲。德国战前的经济体系有三个支柱:一是出口和海外投资;二是建立在煤炭和钢铁之上的工业体系,三是运输和关税体系。《凡尔赛和约》毫不留情地摧毁了这三个支柱。

        德国必须交出所有的商船,五年后还要为战胜国继续造船。它失去战前所有的殖民地,因而也失去了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它的所有海外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全部付诸东流。德国还归还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因此失去了在这里的所有设备和投资。

        德国必须把萨尔区的煤矿赔给法国。15年后,萨尔区举行全民公决,看到底是归德国还是法国(1918年,萨尔区65万居民中只有不到100人是法国裔)。如果归德国,德国要用黄金赔偿法国在萨尔区的投资。德国割让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给重新复国的波兰,而这里生产了德国23%的重煤。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煤矿中,德国还要连续十年向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进贡。

        此外,五年之内,阿尔萨斯和洛林对德国的出口不需支付任何关税。三年之内波兰对德国的出口,五年之内比利时对德国的出口,不需要支付任何关税。德国大幅度减免对战胜国进口关税,尤其是对酒、丝绸、羊毛等上流阶层消费的商品减税。也就是说,当德国处于饥荒边缘的时候,它还不得不把所剩无几的外汇用于进口这些奢侈品或半奢侈品。

        至此,《凡尔赛和约》已经用条条铁索将德国锁住,然而,战胜国竟然还要求德国支付其根本无力支付的巨额赔款。英国要求德国赔偿1200亿美元,法国要求2200亿美元,美国则主张400亿美元。凯恩斯说,德国最多只能赔偿100亿美元,任何超过这一数字的赔偿压力,都会将德国导向经济毁灭和社会革命。

        然而,战胜方的舆论日益喧嚣,人们要求绞死德皇、惩罚德国,要像榨柠檬汁一样把德国榨干。战胜国提出的赔偿数额也越来越大。比利时要求的甚至超过了它在战前国民财富的总额。至于法国,尽管西线战区一片焦土,但只有10%的领土被德国占领,4%遭到严重破坏。超过3.5万人口的60个城市中只有两座被摧毁。按照法国自己的统计数据,战前法国房屋财产为119亿美元,但就房屋损失一项,它就提出来40亿美元的赔款要求。

        德国拿什么来赔呢?

        一战期间,德国将民间黄金搜刮殆尽,截至1918年11月30日,德国央行的黄金大约有5.77亿美元,此外还有价值500万美元的白银。再把市面流行的银币也算上,德国拥有的金银总值约为6.25亿美元。1919年,德国为了从协约国买粮食,已经花掉了2.5亿美元黄金。如果再把剩下的也搬走,会立刻引起市场恐慌,德国马克的价值将一落千丈,而法国、比利时政府手中还握有大量的德国马克。

        协约国决定让德国一年一年地还。

        但德国必须有贸易盈余,才有钱还款。1913年,德国的进口为26.9亿美元,出口为25.2亿美元,逆差为1.65亿美元。1913年之前的五年里,德国平均每年的贸易逆差为3.7亿美元。德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主要靠海外投资的收益,但在一战期间,其大多数海外投资已经被协约国没收。

        或许会有人提议,德国开足马力,增加出口,换回外汇还债。这里的问题是——德国出口什么呢?如果德国出口棉纺织品、毛纺织品,势必会和英国竞争。而且,德国缺乏原料,棉花、羊毛,都要从国外进口,这又会和英国狭路相逢。如果德国出口丝绸,会和法国、意大利互相竞争。出口煤炭?德国已经失去了1/3的煤矿。出口钢铁和机械?德国已经失去了3/4的铁矿。德国的出口中,有50%以上是出口到协约国,而对方已经想清楚,敞开大门欢迎来自德国的进口品了吗?

        凯恩斯不知从哪里听来列宁的一句话。列宁说,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办法就是摧毁它的货币。在一战期间,由于政府害怕失去民意,不敢提高税收,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战后,德国流通的货币量是一战前的十倍。按黄金价格衡量,德国马克的价值只有战前的八分之一。一战后,法国流通的货币量是一战前的六倍,按照黄金价格衡量,法郎的价值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二。通货膨胀是对民众财富的无形剥夺,而且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夺。拥有不动产的富人在通货膨胀时期会意外获利,而靠领取工资维生的普通人家则一天被剥一层皮。紊乱的价格信号导致正常的经济交往无法进行。资本主义再也不像25年前那样充满自信。如今,不管是指责他们是亲德分子或是金融寡头,资本家都会吓得浑身发抖。资本主义正处在全线防守之中。

        凯恩斯写到,“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效率、到处失业,无法统一的欧洲,它将被社会内部的争斗、国家之间的仇恨、战争、饥荒、掠夺和谎言撕裂。”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卡珊德拉,能够预言未来的不幸,却根本无人相信。

        《和平的经济后果》一开始卖得并不好。凯恩斯自己出钱,印刷了这本书。英国媒体骂他是叛徒,张伯伦也指责他辜负了祖国的信任,在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一家报纸建议给凯恩斯授铁十字勋章,那是德国最高的英勇奖励。但这本书的影响很快就超越了英国国内。哈耶克曾经回忆说:凯恩斯是“我们中欧人的英雄”。在一片争吵和喧闹之中,只有凯恩斯能够站出来仗义执言。

        坚持说正确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会被人误解,哪怕声音微弱。政治的烟云总会散去,而正确的话犹如一颗小小的种子,或许有一天会生长起来。在巴黎和谈中,凯恩斯的方案给法国总理克利蒙梭的一位年轻助手莫奈(Jean Monnet)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莫奈痛切地感到,悲剧不能重演,错误不能再犯。他想到了凯恩斯的方案,受到这一方案的启发,莫奈和德国政治家舒曼一起,倡导了欧洲的经济联合,他们被誉为“欧盟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