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思想周报 | 香港普选应保护特殊阶层利益?

澎湃新闻记者 周哲 张博
2014-09-01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

“只有不懂艺术的人才每天把艺术挂在嘴边”

        广州美院教授黄专近日撰文《重要的是艺术》,认为艺术不能被降格为低层级的政治用器:“30多年前栗宪庭在特殊语境、针对特殊问题的理论判断‘重要的不是艺术’多少年来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句箴言,尤其在恶性博弈反复出现时它时常有意无意地被偷换成‘重要的只是政治’。”黄专认为,这种观念抽空了中国当代艺术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在遭遇政治博弈时,艺术家应该坚称,“重要的只有艺术”,避免艺术成为“政治道义游戏”。

        黄专一直以来都强调“去政治化”的艺术,他多次在访谈中称,艺术本身有着不依附任何党派利益的独立价值,我们不能既当艺术家,又当文化斗士。在黄专眼中,艺术家的政治表达与昆徳拉对小说的描述相同:“它应该是不确定的、游戏性的、它不应负载任何恒定的道德立场,因为任何将艺术视为政治预言和对恒定真理的价值表达都与艺术的认知本性不符。”
        黄专的文章很快引起了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固然是一种自由权利,但也必须得到政治权利的维护。因此抛开政治谈艺术是不现实的。
        另一类更为严厉的批评,来自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王南溟,在一篇名为《重要的是反艺术》的檄文中,王南溟直斥黄专:“当代艺术和批评界到现在还要讨论艺术要不要政治,显然是过于知识老化。”“从杜尚到汉斯·哈克,对体制进行批判的艺术也早已成为了艺术史的组成部分。”“那些不懂艺术的人才整天把艺术挂在嘴上,还要说别人不懂艺术,只搞政治。”

【网事】

张鸣吴钩争议:教民多为盲流?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与儒家宪治派青年学者吴钩在微博交锋,争论晚清中国耶稣会教民的“成色”与身份问题。

        吴钩摘录了几则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等研究中的史料,这些史料记载着耶稣会吸收了白莲教、金丹教等秘密会道门的成员。吴钩据此认为,“晩清有许多教民,实际上就是暴徒地痞。”“许多这样的教民借着洋教庇护,在山东趾高气扬横行霸道。这也是义和团爆发于山东的诱因之一。”
        这一判断引起了苏小和、周允程、吴铭等学者的批评,认为在史料的使用判断上过于急迫。继而曾出版教案与义和团研究专著《“拳民”与教民》的学者张鸣回应了吴钩,指出“基督教为了壮大势力,广招匪人”更多是一个晚清以来的官方诬陷,如今的历史教科书继承这一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何况“三教九流”的民间教门成员并也不等于歹徒和社会边缘人士,张鸣曾调查过几万份晚清教民的资料,认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有正当职业,行为良好。” 而且当时的教会也同样注意入教者的品质,在正式领洗之前,先要考察一段,名曰“保守”。最终张鸣认为,推崇儒学,但未必一定要打倒基督教。

【舆论】

周小平新书运作:四月青年进入“主流”?

网络评论员周小平。

        网络评论员周小平出版新书《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在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进行推广时,在微博和微信引起热议。

        作为中共党建网特约专栏作者和四川省团中央新媒体中心高级顾问的周小平,近年来活跃于网络媒体,其言论多以呼吁青年人不要盲目迷信西方意识形态,需独立思考为主。但由于在用棱镜、谷歌等公司举例时,被指发表了不少不实言论,故一直是争议人物。
        有网友指出,近来周小平的文章常常被各高校团委转发,这可看做是“四月青年”之后,左翼青年群体在传播上的一次转型。左派网站四月青年在内容上更具学院气质,也并不擅于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推广。而周小平文章毫无学院左派气息,在大众传播上更有优势,同时在寻求微信、微博等外部传播渠道时,也比四月青年网站更为主动和专业,故而能获得传统上被认为是官方宣传渠道的一些网络媒体的关注。

【文化】

冯骥才贾平凹在主流平台谈文化自觉

作家冯骥才。

        8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聆听大家”栏目第二期,刊登了访谈冯骥才的文章,《唤醒文化自觉 弘扬国家民族的正气》。冯骥才为知名作家,曾任天津作协主席,现为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任全国政协常委。本栏目首期邀请的“大家”为历史小说家二月河。

        在谈到民俗时,冯骥才以月饼为例,“它一边象征明月,一边象征人间的团圆,里边放一点甜的东西,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甜美。非常朴素,非常诗意,非常美好。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我们节日的灵魂。可是这些年,我们把这个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功利化、庸俗化了……把我们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丢失了,同时把一些功利主义的庸俗的东西偷换到月饼里面去了,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我非常赞成以节日为切入点,狠刹歪风邪气。”
        提到社会风气时他认为,“我们说希望社会风气清正,清和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官场的风气应该清,社会的风气才会正。”他还建议领导干部多看看书,希望他们能像老一代领导人和西方那样,多跟知识界交朋友。
        近期在中央主流媒体发声的还有知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8月31日,人民日报7版刊登了他的署名文章《让世界读懂当代中国》。他在文章里问道,“什么样的故事才可能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从中国故事里可以看到政治,又如何在政治的故事里看到中国真正的文学呢?”
        而他的观点略显隐晦,“长期以来,中国文学里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曾经太多,当我们在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这些东西时,我们又或多或少地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来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品格品质……中国当代文学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是全面地学习着西方,甚或在模仿,而到了今天,这种学习甚至模仿可以说毕业了。” 

        “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故事中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要看到中国文学中所批判的那些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但更要看到从这种政治的、宣传的、批判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中发现品鉴出真正属于文学的东西,真正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家的作品。”

【学术】
许纪霖:学术创新需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思想史学者许纪霖近日在《清华学报》第八期发表文章,抨击时下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价体制,并提出解决方案:学术价值的评价应回归学术共同体。
        时下以行政管理控制大学教学与研究事务的一套做法,已遭致众多非议,其中又以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者抨击最甚。究其原因,许纪霖认为,这样一种量化、外在化 的评价系统与最简化、实用的官僚管理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客观、中立、科学,甚至去价值化,却不符合人文学科的评价系统的核心:一套充满学术价值性的尺度。
        在一个失去了学术权威的时代,没有任何大家的学术判断能力和道德信誉能为公众所信任。权威已逝,秩序何在?许纪霖呼吁,唯一的希望是学术共同体本身,在学 术共同体内部建立起一套民主的讨论与协商机制,通过竞争性的评审、对学术的专业讨论、多种价值与利益的博弈、协商与投票,逐步建立起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标准和程序性规范。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恰出于学者之间由于研究旨趣而结成的同人刊物,而许多青年学人,在繁重的日常教学科研任务之外,也常以结成学派, 互相砥砺作为其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许纪霖的呼吁,与这一学界现实相呼应。许纪霖称,最终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创新,从来不是在中心爆发“革命”,都是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从边缘走向中心。

【政治】

香港命运由工商界精英控制?

        据中新社8月28日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王振民28日就香港政改问题发表看法时表示,香港普选在追求民主的同时,也要顾及政治科学。
        在王振民看来,这一“政治科学”意指香港普选方案要符合“港情”。由于香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工商和专业阶层,他们人数虽少,却控制了香港经济 命脉。因此王振民认为,香港普选不能把提名委员会的参与成分无限扩大。普选涉及利益重新分配,事关重大,故既要保证选民有选举权,又要保证香港工商界利 益、保证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王振民担心,如果忽视工商界的利益,在提名候选人时无法做到均衡参与,将影响香港的繁荣,最终普通民众的利益也会受影响。
        作为原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的王振民,今年以来多次就香港普选问题发表言论。在坚持普选在确保实现民主的同时,需保护关键少数人利益之外,他同样认为,香港特首候选人在提名阶段无需全民提名,否则选举阶段再全民投票一次,就成了重复选举。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香港特首普选方案的决定。决定案指出,参选人需要获得提名委员会过半数委员支持,才能成为特 首候选人;候选人人数为2至3人;提名委员会按照选举委员会组成,由四大界别组成的结构不变,候选人需要在提名委员会不同界别中均获得一定的支持,有利于 体现均衡参与原则,兼顾香港社会各阶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