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中小学“学区化集团化”缓解择校难,师资流动优势互补

澎湃新闻记者 吴洁瑾
2014-08-27 08:53
来源:澎湃新闻

 
一位家长代表正在用手机拍下小学的操场活动  澎湃资料

     

        上海市民“家门口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目标有望于2017年底实现。

        8月26日下午,上海市教委举行新闻通气会,教委相关人员表示,上海积极推进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明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2014学年,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金山区等4个区将先行试点;2015学年,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全市各区县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到2017年年底,上海基本形成“学区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的新格局,基本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于市民关心的师资流动问题,市教委称,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将以“骨干教师柔性流动”为主,即在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教师流动到其他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着眼点:缓解择校难        

        在8月26日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教委表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体现“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政府责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专业引领、引导自主办学、聚焦内涵发展的创新探索。其着眼点在于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

        据市教委介绍,所谓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各区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分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进、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从而缩小差距,让同一学区里的“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

        集团化办学则是指在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的牵头组织下,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共同体,在学校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校际联合,另一种是跨区域的学校之间的联合。

        对于市民关心的有关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会带来何种变化以及影响的相关问题,市教委称,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将以“骨干教师柔性流动”为主,即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流动到其他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

        “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之后,学区、集团内部校际之间联合开发建设课程、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设计的活动将更多、更有效,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意识和氛围将得到增强,加快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形成学科高地,促使中青年优秀教师敢于冒尖、脱颖而出。”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称。

        同时,市教委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区域内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校际差距,有助于缓解择校难。

 2015学年:各区县“全面推行”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显示,从2014学年开始为“先行先试”阶段,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金山区等4个区将先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经验,为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做好准备。

        从2015学年起,将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全市各区县都将根据自身实际与需要,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选择实践点,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

        到2017年年底,全市将基本形成“学区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的新格局,届时,“家门口就有一所好学校”也将形成一定的覆盖面,创造出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基本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后、持续深化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