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思想周报 | 邓小平的遗产

澎湃新闻记者 周哲 张博
2014-08-25 11:4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

“推动政改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1984年十一国庆阅兵,北京大学学生方阵经过天安门时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

       中央一套播出的48集传记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收视热潮,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与邓小平有关的往事追忆与秘辛挖掘。与此相对应的,中共高层组织了各类座谈会,纪念邓小平留下的改革遗产。8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金冲及文章系统阐述为什么称邓小平为总设计师。这些活动的声势,甚至远超去年12月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的官方纪念活动。

        由此,知识界也展开了对邓时代遗产的再讨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主任周为民指出,邓小平时代曾是一个与知识分子、青年关系最好的时期,这是亟待总结的邓小平执政智慧。著名记者杨继绳则高度评价了邓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决断,并指出:”现在最希望把贫富悬殊问题归咎于市场化,板子打在市场上,恰恰是依仗权势、垄断、特权等等来攫取社会财富的一批人。”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则认为:推动政改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而经济学家华生认为,我们今日的问题与成就,皆来源于邓时代的“双轨制”。渐进的双规制改革,其智慧在于,很多问题不能马上一步到位,那就分步骤渐进式来改。故在邓身后20年,他开启的这一改革还在深入和推进。天则前理事长茅于轼则在观察者网的采访中谈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时代树立的两条正确的新观念,至今对人们的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

言论

张维为:因为违规资金更少,所以中国模式相对胜出
        8月19日,观察者网刊登了张维为近日在上海“邓小平时代与中国大转折——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讲座上的发言。张教授为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所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英文翻译。
        他在演讲中回顾了邓小平部分外交经历和战略思维,并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标志性观点:中国的崛起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而且在制度安排上,在文化理念上一定是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
        在比较中西制度优劣时,他谈到腐败问题,举例说:“我们建设长江三峡这么大的工程,违规资金是多少,西电东送这么大的工程,违规资金是多少,我看了中央审计署的报道,分别是34亿和64亿元,两个加在一起是100亿元,折成欧元是12亿……德国是西方相对来说最成功的经济体,一般认为腐败是比较低的,但德国人现在都在议论柏林新机场建设的丑闻,这个机场从2006年开始建,当时的预算是12亿欧元,现在我看到最保守的估计已经是42亿欧元,按中国标准来看的话,大部分大概都属于违规资金。我们是两个跨世纪的工程,已经建设完毕了,违规资金加在一起是12亿欧元,这当然不光彩,但他一个柏林新机场,规模还没有浦东机场大,拖到今天还没有建完,违规资金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实际上,德国基础设施大项目还有很多丑闻。我老说国际比较最有说服力,我不是说我们的模式好到天上去了,我们的模式有自己的问题,但在国际比较中,中国模式相对胜出,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也应该做得更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顺便说一句,德国的中位家庭净资产比美国家庭还要低一点,也低于中国的发达板块、低于上海。”

商业

“冰桶挑战”之争:慈善创新,莫忘初心

冰桶中的陈光标。

        本周最火的网络事件莫过于“冰桶挑战”,这是一个源自于硅谷的慈善运动,旨在关注渐冻症这一特殊疾病群体。参与者自浇一桶冰水,并将过程拍摄上传网络,同时再利用社交媒体点名两位朋友接受这一挑战。如果没有勇气接受挑战,就要向相关慈善机构捐出100美元。

        相较于晚宴、演出、赛事这些传统慈善活动,“冰桶挑战”充分利用了自媒体的特性:运营成本低,传播效率高,简单易行。事实上,大部分人即使接受挑战,也同样会捐款。这一极富参与感的设计,可谓慈善传播与动员方面的精彩案例。
        在一个传播遵循“六人定律”的全球化年代,中国的商界人士与明星也很快加入了这一慈善网络,争先恐后地接受挑战。活动继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争议之中。“冰桶挑战”的初衷,在于通过“浇冰水”这一体验,加深对参与者对疾病群体的理解。对比海外参与者可知,中国公众人士在自浇冰水前,大多忽略了向公众严肃认真地普及渐冻症的环节,反而放大了原本作为“潜流”的社交与自我炒作因素。“慈善终结者”陈光标的加入将这一活动的恶俗化推向了高潮:陈在(不知真假的)冰桶中浸泡半小时后,又表演了“胸口碎冰”等自选动作。
        “冰桶挑战”中的创意固然可贵,但亦反映出中国公益的一处新兴病灶——概念营销的虚火。随着活动的扩大,理性的质疑之声也逐渐浮出水面:慈善的本质应是我们对他者处境的同情,以及试图做出改变的发心。

政策

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微信公号“共产党员”走红网络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在会上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8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文章《媒体融合是场大变革》,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如果不自我革新,就可能被推向边缘,我们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
        同一日, 人民日报在评论版又发《拥抱融合,传统媒体才有明天》一文,指出广电集团办报纸、做网站也已是新常态。今年,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上线,澎湃新闻持续引发热议等,更是映照着传统主流媒体积极抢滩新兴媒体的进击姿态。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24日,一个名叫“共产党员”(gcdyweixin)的微信公众号在微博和朋友圈走红。据新华网报道,今年“七一”前夕,共产党员微信、易信正式上线发布。这是继远程教育平台、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后,中央组织部创办的两个党员教育新平台。根据其填写的认证资料,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

“共产党员”(gcdyweixin)微信公众号的截图。

政治
人民日报发文:县长猝死为何引争议?
        8月15日,甘肃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在办公室睡觉时猝死,死因为重度呼吸暂停综合症加之劳累过度,最终诱发心源性猝死。
        经过一周多的发酵,这一原本默默无名的甘肃贫困县县长之死,在官媒引发了纪念热潮,柴生芳成为了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典型。8月22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了这一事件:
        评论首先介绍了柴生芳的背景:一名在北大拿到本科学位,又在神户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学霸”型农家子弟,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前往甘肃最贫困的几个县市工作;继而证明了柴生芳工作的繁忙:离世前一天,面临急迫而繁重的救灾工作,柴生芳连续工作17.5小时。
        评论指出,许多网民对这柴生芳的死亡采取了恶意质疑的态度:“是不是因为‘声色犬马’掏空了身体?”然而网民的态度与临洮民众的行动形成了反差:当地群众自发上街,纪念这位“人民的好县长”。最后评论认为,网民们的反感情绪,应该放在近年来非正常死亡的干部越来越多这一背景下考察,“畏罪自杀”与“喝酒致死”的先例确实存在,殃及了官员群体在民众内心的形象。
        2013年,大同市市长耿彦波离职时引发民众上街挽留,这一事件同样激起了网民中的不同声音。如今对于“人民的好干部”这一评价,体制内、本地民意和网络民意往往发生三重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