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天头版头条论“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破与立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吴耀谦 记者 李闻莺
2014-08-13 18:15
来源:澎湃新闻

2014年6月18日,国道111北京怀柔与河北丰宁接壤处,一名当地人带着孩子正在摘菜,她背后是改建国道111施工现场。 澎湃新闻 权义 图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京津冀这块改革试验田甫一问世,便受到中国第一大报的高规格关注。

        8月8日,人民日报开辟“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就这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推出来自京津冀一线的系列报道。

        8月8日、11日、12日、13日,《人民日报》连续四个工作日头版头条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迄今为止,报道已推出“开栏的话”、“深度观察”、“高端访谈”、“生态篇”、“交通篇”、“市场篇”等共计9篇专栏文章。

        专栏的开篇《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收束处以一个省略号表达出意味深长的展望: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春天的故事”依次奏响30多年来的时代改革强音。这一次,渤海湾畔,让我们再次倾听……

        京津冀协同发展破什么,立什么?激昂的开篇之后,《人民日报》落到生态、交通和市场3大实处进行阐述,回答这一时代的疑惑。

《人民日报》问诊京津冀“三大症状”

        “水呢,水在哪儿?”西寻滦河源,车进河北丰宁小梁山,我们有些迫不及待。

        “天旱,光剩泉眼有水了。”同行的陶世杰说。窗外,草似地毯稠密,树如羊群散落。

        峡谷深处,找到脸盆大小的泉口。“这是姊妹泉,水供天津;山那边,是潮河源,水通北京。”

        失望顿升。想象中,它本该奔涌叮咚。这盆静水,如何供养千万人口的城市?

        8月11日,《京津冀 呵护生命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篇)一文开头,就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残酷的现实。

        “现实问题倒逼制度设计”,文章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生态重建带来一次历史性机遇。

        8月12日,《京津冀 谋篇起笔“大交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篇)同样以讲故事的方式徐徐展开。

        从河北邯郸到天津,怎么走最快?老家邯郸的天津南开医院医生杨振华试过各种方法。

        按说火车最方便,但普通铁路要六七个小时;开车走高速,5个半小时;高铁最快,几乎同样距离,北京到邯郸高铁才2个小时,可天津到邯郸高铁没通,只能先到北京,在北京南站坐地铁到西站,再坐高铁到邯郸,一切顺利,4小时。

        “啥时可以不到北京绕一下呢?”杨振华的一问,直戳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痛点。京津冀交通从何破题,共绘一张图,是个考验。

        8月13日,《抱团不“抱权”,便利出红利》(“京津冀协同发展•市场篇”)一文中有个形象比喻,“京津冀协同发展,宛如一座路标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相互咬合在一起运转。”

        文章中,一个叫黄曦然的年轻人对每天乘坐京津城际高铁上下班已习以为常。但是,引述三地人社部门负责人的话,市场的分割、相关政策的地区阻隔等,使得人才要真正流动起来,面临的难题还不少。

        生态环境、交通瓶颈、人才流动,三个小故事,道出的却是京津冀留给人们的疑惑,也正是因为类似的问题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

京津冀协调发展“恰逢时机”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唇齿相依。只有敞开生态、交通和市场空间,京津冀才能共荣共生,彼此融合。

        这也就不难理解,京津冀协调发展为何得到如此多的掌声。

        8月8日,《人民日报》开篇写得慷慨激昂——重构京津冀,激活环渤海,中国经济“第三极”正在书写新传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栏推出的前一周,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张高丽任组长的消息得到证实,北京、天津签署六项合作协议,河北、北京签署七项合作协议刚刚完成,这也为《人民日报》推出专栏提供了良好时机。

        正所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8月8日的深度观察《落子京津冀,改革新棋局》中,京津冀的关联度和所处时代成为论述重点。

        京张联手申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大红门、“动批”外迁……一系列快马加鞭的举动,也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火候”,需要趁热打铁、快马加鞭。

        当然,《人民日报》不打无准备之仗义。由《人民日报》记者创办的微信公号“曲解直说”就透露,为了这个专题,大家干了足足快三个月,地方部和各分社的精兵强将都用上了。

        “曲解直说”还特别指出,这组系列报道,《人民日报》采用了“1+1”报道,头条是“前1”,最精华的部分,“后1”多数是展开的长篇报道。未来几天,京津冀的系列报道还会重磅推出。

        《人民日报》花费如此心思,足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京津冀协作的关注和期待。毕竟,为了这一天,三省市已在纠结中等了30多年。

        “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关起门来搞发展多,区域协调顽症常受诟病。”

        “河北的胸膛里跳着北京、天津两颗心脏”,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比谁都深。”8月8日,开篇文章《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直接点出了纠结的关键所在。

        也是在同一天,京津冀三地高层参与完成的“高端访谈”见报亮相。访谈中,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从北京市来说,要做到不跟河北、天津PK地价,不搞低价优惠。”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河北人,要在服务京津过程中赚钱、发展。”

        天津市长黄兴国也说,“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可以到天津,可以到河北,也可以到外地”,主要还是用脚投票。

        三地领导都说了大实话、大白话,这怎么能不让老百姓看在眼里、盼在心里,等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更多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