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思想周报 | 中国影视剧首次对华国锋胡耀邦“政治脱敏”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4-08-11 14:55
来源:澎湃新闻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华国锋、胡耀邦“政治脱敏”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目前,官方纪念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均已陆续展开。
        8月8日晚,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全长48集,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据悉,该片会对一些敏感政治人物“脱敏”,如:中国影视剧作品中首现华国锋,和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
        8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发布文章《中央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政治深意》。文章指出,在中国传统的史书里,“祖宗成法”是最高的政治正确,因此“改革”的人,往往评价都不甚高,甚至非议颇多。而当年苏联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批判,引发了苏联的内部分裂,对中共来说,这是前车之鉴。因此,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异常敏感。
        文章称,习近平上任后,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下来的层层矛盾,还有庞大的利益集团,更急切的还有意识形态领域对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争议。尤其在知识界和民间舆论场中,或者借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或者借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争议的核心,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网信办颁布“微信十条”,否认此举压制言论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文称“网信办”)8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共十条,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有:
        第六条,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第七条提及,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第八条指出,对违反协议约定的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网信办发言人,关于网民说《规定》将压制言论,怎么看?发言人回答:“恰恰相反,《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保护正当的言论自由。我们的网络空间不能成为杂乱无序、充满戾气的空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谣言、暴力、欺诈、色情、恐怖信息传播。自由和秩序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
        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召开了“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社会” 座谈会。网信办副主任彭波表示,下半年网信办将大力推动政务微信的力度,通过下文件、下指标等形式,全面推动政务微信公共账号的设立。据彭波介绍,政府一直支持即时通信工具平台的发展,希望它能够做大做强,这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有舆论认为新规定是在打击、限制互联网企业,这是无稽之谈。

建设中国特色神学思想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8月5日在上海举行。据人民日报报道,爱国爱教,荣神益人,融会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神学思想——萌蘖于6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精神,正在引领着基督教实现从“在中国”到“中国化”的转变。
        报道称,据中外学界都比较认可的数据,目前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2.9%。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大会讲话中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神学思想,既要立足《圣经》教导,遵循基督教基本信仰,又要适应中国国情,融会中国文化,发掘基督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度。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见义勇为”、“热爱中国共产党”
        本周,教育部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扬子晚报报道,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是教育部2004年修订的,并有配套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9大准则。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老版中的部分内容。比如“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不见踪影,“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也被“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取代。
        新版在部分条款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护健康”中增加了“控制上网时间”,“护家园”中增加了“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在“爱劳动”中增加了“热心志愿服务”,“护安全”这一条要求孩子们学会“自护懂求救”。

爱祖国,是无条件的;爱政府,是有条件的
        因兼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而引发巨大争议的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8月6日在微博发文称“政府不等于祖国,祖国不等于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机构,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祖国则是生我养我的父母之邦。爱祖国,是无条件的;爱政府,是有条件的。正因为爱祖国,才不可以无条件地爱政府——它干得好,我们就应该赞成、应该支持,以帮其为善;它干得不好,我们就应该批评、应该谴责,以促其改进”,受巨量评论和转发。有网友指其态度转变之大,疑似盗号。
        林治波之前曾在微博发表如下言论:赞成重庆模式并希望在全国推广、中国主要网站全部境外上市证明幕后必有境外势力里应外合欲掌控中国新媒体群进而操控中国舆论、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而夸张污蔑1960-1962年饿死几千万人等。

哪种治国之道最佳?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8月7日发表文章《治国之道,中国胜过西方?》,作者为《经济学人》杂志的总编辑John Micklethwait,和该杂志的管理学编辑、《经济学人》熊彼得专栏的作者Adrian Wooldridge。
        文章从描写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开始,指出该校学员是中国未来的领导人,该校一名教师称,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哪种治国之道最佳?它又是否能适用于中国?
        文章提到,如今中国学生和官员涌向世界各地——从智利到瑞典——向国外学习成功的治国模式。而在大约1300年前,帝制时期的中国就在搜寻最有才干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公务员,数百年来,这些官员运作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政府——直到欧洲人和美洲人先后将其赶超。近代以来,拥有更好的政府一直都是西方国家的巨大优势之一。现在,中国人想把“最佳政府”这个头衔夺回来。
        文章认为,对于中国在此方面的努力,西方决策者的看法应该如同20世纪90年代西方商人对中国工厂的感慨:既敬畏又恐惧。就像深谋远虑地复制翻新资本主义一样,中国现在也正在尝试复制翻新政府执政的艺术。唯一不同的一点是:许多中国人认为,他们从西方政府身上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要远远少于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身上学到的东西。他们走访了硅谷和华尔街,却并未造访华盛顿特区。
        文章预言,西方世界的下一个10年将被“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家”这样的争议所笼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西方选民的诸多需求使国家负担过重,所以他们对成效感到厌恶。其次,政府面临破产。第三个原因是政府可以进行改革,但只有在西方政客和全体选民决定了他们希望政府做什么之后,它才能着手改革。作者认为负荷过重的现代国家对民主和自由都是一种威胁,所以政府最好少做点儿事——但要做得更精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