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甲午之战与历史观

2014-07-24 19:37
来源:澎湃新闻

        120年前的7月25日早晨,清朝海军的两艘军舰在朝鲜半岛西部的丰岛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三艘军舰遭遇,日军不宣而战,战争爆发。当年是西历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之为甲午之战,在日本被称作日清战争,在欧美则称第一次中日战争。三种称呼包含着微妙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纪年每过60年就会重复一次,这体现了周而复始的历史观念。换句话说,时间流逝,但世事还会以相似的方式再次发生。

        120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过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一方面,战争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引发了后来一系列历史事件,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另一方面,中国习惯把历史当作镜子,来观察和修正现实中的作为。

        今年以来,纪念战争爆发120周年的著作层出不穷,包括严肃的学术著作和通俗历史读物。澎湃新闻也为此密集刊发文章,并用数字技术再现战况。《上海书评》此前推出过专栏作家的合集《甲午120年祭》,学者们讨论了清朝海军的装备、训练和战术。

        还有一本合集叫《甲午殇思》,非常引人注目。该书用作“代序”的谈话,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初期采取的不同模式,以及甲午之战的根源、进程和后果。

        谈话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战前日本善于学习、进取意识和尚武精神的推崇。第二个维度是所谓“国运的转移”:惨败导致了中国人的觉醒和推进现代化的决心,而胜利让日本陷入狂妄,最终导致了1945年的覆灭。和第二个维度一样,第三个维度也略带神秘色彩。谈话提到的战后第一个甲午年,是1954年,在前一年的7月,同样是在一场事关朝鲜半岛地位的战争中,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达成了停火协议。

        显然,由于2014年是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二个甲午年,这类反思变得颇具仪式感,而周而复始的历史观,让历史变成了隐喻——如果这还不够的话,文章结尾对隐喻作了更为直白的说明:

        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凭借冒险和偷袭,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滥用这种力量,在最后一场战争中则遭到惨败。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当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在史传历史悠久的中国,历史写作的动机可以是存真,可以是资政,也可以是评价现实,甚至为现实需求提供历史注脚。卓越的史家需要平衡这些不同的动机,力求使解释符合史料的逻辑。但相反的诱惑始终存在。包括历史循环论在内,很多历史观念屈从于把现实比喻为历史的重演。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比喻是危险的,比喻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比喻就可能播下爱的种子。”在历史写作领域,比喻也是危险的,而且播下的常常不是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