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思想周报 | 西方道德价值是淮南之橘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4-07-21 12:18
来源:澎湃新闻

八张六十年前的海报引发的热议
        本周,一组1952年由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儿童心理健康图》海报在网络上热传。八幅海报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主题分别为:情的发育·父母之爱,同情·爱护,发展想象力,勇敢与惧怕,妒嫉与公平,好奇心并非破坏,关于生的问题,关于死的问题。字体均为繁体。
        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网友评论:“六十多年前的海报,反映出朴实、真诚、正确的教育观,毫不过时,甚至可以说先进,值得当代家长学习。” 

张维为批“自由、民主、人权”认知盲点,多家党报刊发
        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所所长张维为的文章《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7月17日同时刊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南方日报和新京报的重要位置。
        文章指出: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观,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观,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 他的论据有:“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不包括有色人种,不包括华人,不包括穷人。““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比较文明的欧洲实际上是侥幸才保存下来的。这种侥幸包括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还没有发明原子弹,包括了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以3000万人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捍卫了自己的独立,同时也帮助捍卫了欧洲文明。” 作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承认的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多。
林治波与曹林微博互掐
        7月15日,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的文章,称“当新闻学院的院长是需要资格的,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可以”。曹林写道,“林治波被任命为该校新闻学院院长,引发了巨大的反对。……这种反对,与林治波诸种突破底线的网络言论有很大关系。”并在微博中称林治波为 “不学无术劣迹斑斑的混混”,7月19日,林治波“回敬”了曹林一条:“看来,团中央是教育不好你了,中青报干脆就不想教育你,好吧,就让国家的法律来教育你这个没有教养的!” 7月20日,胡锡进也在微博发文“参战”。 此前6月30日,兰州大学相关部门透露,聘任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兼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引发巨大争议。

写小村,看大国
        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19日,阎连科出席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题为“阎连科:一个村庄里的文学与中国”,和读者讲述他写作的灵感源泉——故乡河南嵩县田湖。50分钟的讲述中,充满真实鲜活而又荒诞不经的故事,诠释了为何他的作品会呈现自己所称的“神实主义”风格。 “我那个村庄,最富有的人也有几千万上亿(的身家),他们开矿,淘金……可直到今天,那个村庄也还有在大年初一买不起肉吃不起饺子的。有钱的人非常有钱,二三十年前,就有人买了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轿车……他买了车后从上海一路开到河南,开回家,整个村庄都去参观他的车。但是晚上一场暴雨,把他门前的路全冲垮了,从此他的桑塔纳轿车就再也没有离开他家的院子,永远放在那供大家参观。五年后,他们门前修了个桥,那辆车才离开了院子。”他总结道: “我们是农民大国,这个是村庄是中国一部分,中国任何事情,只要缩小一点就在这个村庄发生了;这个村庄发生的任何事情,放大一点点就是中国……”

中组部:加强教育,防止干部成西方道德价值应声虫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通知》指出,要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防止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