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在神剧中抗日,在相亲时哈日

澎湃记者 张博
2014-07-12 22:20
来源:澎湃新闻

        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1986年获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任耶鲁文化社会学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兴趣为文化、社会理论、政治和社会运动等领域。

        史密斯教授6月底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邀请,担任“文化社会学工作坊”嘉宾之一,主持讲课和讨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当前中国社会大众文化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澎湃新闻:请问这是您第一次来中国么?

        菲利普•史密斯:对,第一次来。虽然我没有多少关于中国的丰富知识,但我倾向于认为这恰能给我(不同于本地人的)新鲜视角来观察社会。

        澎湃新闻:您在这儿亲眼看见的中国,和您来之前想象的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菲利普•史密斯:我本来想象,中国可能会和印度比较像。因为说起未来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这两个国家经常会被相提并论,并且都在经历急剧的社会和经济转型。但至少从观光客看得见的层面来说,我发现两者其实很不一样。
        我上次去印度是在2007年,大街上有很多乞丐,还有各种流浪动物在晃悠,尘土飞扬脏乱差。报纸上说的印度百万新兴的中产阶级,我自己并未亲见多少迹象。当然,印度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地方,拥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但贫困和社会隔阂依然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中国就很不一样,至少对像我这样浮光掠影的普通游客而言。上海更像东京而不是新德里。干净,摩登,井井有条,基础设施完善。我确实也看到少数超载的自行车,和一些破破烂烂的房屋,但总体印象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过我并没有深入农村或地区级城市去观察,我很好奇这一印象在全球化经济渗透较少的地方是否依然成立。

        澎湃新闻:在这不满两周的时间里 ,有什么现象让您觉得印象特别深么?

        菲利普•史密斯:第一个是,公共交通设施相当可圈可点。例如,上海地铁远胜纽约地铁,浦东机场也比肯尼迪机场好得多,等等。上海免费公厕也很便利,值得称赞。这是文明的真正标志。在美国,人们往往需要溜进麦当劳或星巴克解决!出于某种原因,“公共”这个词在美国问题重重,而这本应像瑞典那样是自豪感的来源。
        当然这里也有些问题比较明显,比如空气污染,让我想起了1980年代洛杉矶的样子。他们后来是通过严苛的法规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在中国也能实现。
        在上海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我还注意到和文化相关的一些事。我举几个例子吧。翻看电视台的时候,我注意到在播不少抗日历史剧,数量之多令人惊讶。而其中对暴力和反抗的刻画方式偏向漫画化。尽管他们可能是想表现爱国精神,但我觉得这种表现方式并未恰当地传递出真正的认知——无论是对日本人犯下的极为恶劣的反人道罪,还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那是历史上极为严重和不光彩的一页,应当被严肃地铭记,而非仅仅作为动作片来表现。这类充满模式化的刻板印象的节目,也会阻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影响和平的共建。在英国,我们也曾在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用类似形式表现过德国和日本。但现在这种做法已经不被接受了。
        很有趣的是,当一些电视台忙着抗日反日,在另一些台播放的相亲节目中理想的美女长相似乎都千篇一律出自日本漫画:童颜,两眼距离较远的大眼睛,瓜子脸。我在欣赏上海博物馆里的(传统)艺术作品时,并未看到过这种面容。我认为这类相亲节目应该更努力地展现中国的美的多样性。而且在和中国朋友的交谈中,我有点开始担心中国女性的地位。很多女生认为出于未来结婚的考虑,不得不放弃读硕读博。怎样的社会会将这样的选择加诸人身呢?并且,无论男生女生都表示在大城市里结婚的“价码”太高了,男方通常需要有房有车,而那通常只有富裕的少数人才能做到。把爱情与物质主义以这种极端形式捆绑,并非好事一件。那会混淆价值,将个体置于巨大的压力下,依据甚嚣尘上的单一标准审查自己的种种感觉。所谓“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说法,就是一种很明显的症状,表明某些地方严重出错了。

        澎湃新闻:您感觉这里的学生怎么样?

        菲利普•史密斯:我在耶鲁也曾和中国学生有过密切合作。我感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一样棒。这次在上海,我们也对学生提问和报告的质量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其中能反映出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并不止于接受我的观点,而是想要考验我的逻辑和视角观点。从各方面来看,我在这里的课堂上度过的时光都令人兴奋和充满挑战。非常感谢上海大学的盛情款待。
        菲利普·史密斯,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澎湃记者李丹 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