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第三只野生大熊猫溺亡,因食物短缺?

澎湃见习记者 宋凯欣
2014-06-30 20:59
来源:澎湃新闻

6月27日,四川省卧龙耿达水电站闸口附近,一只6、7岁左右的雌性大熊猫被发现溺亡。


        6月27日,四川省卧龙耿达水电站闸口附近,一只6、7岁左右的雌性大熊猫被发现溺亡。经专家解剖认定,该大熊猫为颅内出血死亡,死亡时间约在一周前。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野生大熊猫死亡与卧龙连日暴雨有关,应该是其下山饮水时,不小心摔伤头骨后被山洪冲下河中,导致溺亡。据媒体公开报道,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四川地区非正常死亡的第3只野生大熊猫。本周一,卧龙自然保护区一位赵姓工作人员告诉澎湃记者,大熊猫原本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但近年来由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大熊猫的食物来源造成破坏,从而导致食物紧缺,外出觅食危险系数增高。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之一,此前普查显示,该保护区拥有150余只野生大熊猫,占中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然而,2008年汶川地震后,距离震中位置仅10公里的保护区竹子大面积死亡,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面积42.59平方公里,占整个保护区的7%。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的最大影响,不是直接导致其死亡,而是严重破坏熊猫种群的繁衍生息环境。2008年10月中旬,四川林业部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保护区展开震后第一次野外调查。调查发现,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直接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降低,迁徙走廊进一步断裂,部分大熊猫种群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形成“生殖孤岛”。

        另外,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看来,地震对大熊猫的危害,还体现在保护区的植被上面,大面积的植被死亡,会影响到大熊猫的生存问题。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大军说,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四川整个大熊猫生存区域就是历史上的地震高发区,基本上2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地震。1900年到2005年间,四川的整个大熊猫保护区地域发生了4.7级以上地震251次。

        2013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介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情况时说,原则上中国每10年对大熊猫野外数量和他们的栖息地以及种群状况做一次调查。第一次是1976年结束,那时候调查结果是2000多只。第二次大熊猫调查是80年代,由于竹子大面积开花和破坏的影响,下降到1000多只。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的数量为1596只。“(如果)某一个地方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很多熊猫会相应迁移到不同的海拔和其他地区去觅食,所以总体上看,竹子开花会造成局部大熊猫食物短缺,”印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