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中国人越喜欢吃猪,环境就会越差

Susan Chan Shifflett
2014-06-26 15:17
来源:澎湃新闻

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人对肉类的需求量增长了四倍。  CFP 图


编者按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研究中心是美国著名智库之一,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教育型的智库,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以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重点。近期,该智库发表了题为《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na’s Growing Appetite for Pork and Seafood》的文章,分析了中国成为猪肉和海产消费大国背后的环境压力,并提出解决办法。

        文章编译如下,略有删减。

        中国有4.76亿头猪,是全世界总数的一半。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升高,消费者对于谷物的需求量越来越低,他们开始追求高蛋白更加丰富的饮食。因此,相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猪肉产业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当年的15倍。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人对肉类的需求量增长了四倍,同时,中国也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海产消费国。

        3月25日,中国环境论坛针对中国对于猪肉和海产需求量的增加将如何影响国内外的食品供应环境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

猪,人,和城市化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高级经济学家福瑞德•盖尔(Fred Gale)说,猪在中国农业社会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核心的角色。比如,中国汉字中的“家”就是一头猪在一个房子里,毛泽东也曾经赞扬过猪在有机肥料生产上的贡献。

        但是,城镇化正在慢慢重新定义猪和人的关系。如今,中国正在经历一次百年难得一遇的人口大迁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预计,至2025年中国城镇地区人口数量将增加至3.5亿,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数。同时,由于城镇居民对于肉类的需求量是农村居民的两倍,猪肉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猪肉产业开始从以前的小农经营农业结构逐步发展成了更大规模的集中动物饲养模式,或者称为“工业化农场”。盖尔说,现在中国猪肉产量已是美国的七倍。

        虽然工业化农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不过这种集中性饲养所产生的动物粪便也因此增加,并且流入地下水,它们很少能真正被用作肥料,而这也是对中国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严重威胁。201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发现,相比工业,农业对水质的污染更为严重。粪便中的致病菌、重金属、高浓度硝酸盐会在水中形成有毒赤潮,它们会杀死鱼类,甚至灼伤渔民。在中国南海的水质污染中,养猪场的氮排出量占总量的42%,磷占90%。

        除此之外,过度密集的饲养环境还会导致疾病的快速蔓延。“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由西方引进的品种本来应该被放在密闭环境中来饲养,”盖尔说,“而现在,他们却被放在那些开放的砖瓦房里,和外部空气、老鼠、蚊子、苍蝇接触。在这样的环境里,疾病就很容易传播,这也是他们比起传统品种更容易得病的原因。”

高级餐饮

        不仅仅是猪肉,中国的海产品消费量也在增加,尤其是“高档”海鲜。中国是龙虾、鲍鱼、鲨鱼、海参等海鲜的主要市场之一。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珊瑚礁和研究项目中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的迈克尔•法宾依(Michael Fabinyi)说,影响中国高档海鲜消费的关键因素有三个:豪华宴会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广东菜中特定海鲜食材的广泛使用、以及普遍的炫耀式消费。

        法宾依说,虽然中国的人均高档海鲜消费仍低于很多国家,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借由这些价值不菲的宴席和食物来摆阔。鱼翅汤等佳肴早已经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它们也被和尊贵和财运联系在了一起。高档海鲜在广东市场尤其普遍,沿海的广东和香港向来是高级文化和财富的代名词,他们认为吃高档海鲜能显示自己不凡的社会地位。

        越来越大的需求量使得亚太地区的海鲜储备量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还有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中国消费者喜欢小一些的岩礁鱼类,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鱼在繁衍下一代之前就被捕捞了,因此海鲜的整体数量急速下降。而渔民们也面临着个人健康状况上的威胁。法宾依说,为了让小鱼在快速降压过程中活下来,而且在运到市场前不会死,渔民就在水下用针刺穿鱼鳔来保鲜。但是这些针常常都是诊所的二手针,如果渔民们使用不当扎进自己的皮肤就有可能被感染疾病。他拿出了一张照片,上面是菲律宾南部的一个村庄里的二手带血针头“在杂货店里挨着饼干和鸡蛋被售卖”。

        法宾依还指出,中国对食品消费的增长影响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在去年的一次贸易展中,一位来自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代表说,2012年加拿大对中国的龙虾出口增长了970%。

从自给自足到国际合作

        在猪肉和海鲜这两类食品中,中国的需求增长正在拉开食品源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中国向工厂化农场的转型把饲养环境从传统的循环系统——猪给小农经营的农民们提供食物和肥料——带入了一个线性生产。这样的生产会产出过多的排泄物,对环境构成威胁。同时,中国市场对于某些海鲜的大量需求也开始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慢慢耗尽鱼类储存,在那些极度贫困的地方更是如此。而这对于渔民和他们的家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都将带来长期影响。

        法宾依强调,尽管政府对于这类问题也有关注,在短期内,岩礁鱼类数量的增长对于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沿海国家的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并不能带来显著的改善。但是他说,这些国家“会好好规划他们应该怎么应对中国对于海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长。”

        同时,中国已经开始努力遏制鱼翅的过度消耗。作为反贪腐的一部分,政府已经禁止在任何政府宴会场合食用鱼翅。前NBA球员姚明最近也刚刚和美国野生救援协会(WildAid)合作进行了公益护鲨活动。

        猪肉产业正在寻求更好的管理模式。去年五月,双汇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食品公司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这次交易备受关注。盖尔认为这一投资意味着双汇可以“学习史密斯菲尔德的食品质量管理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国内市场的管理。”

        盖尔说,全球贸易也为中国的食品增长问题提供了一个出路。既然中国一直承受着因满足西方国家的食品需求,不断增加出口量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现在也许到了让西方国家来承受中国食品需求量增加的环境影响的时候了。如果有适当政策来推动投资,美国就可以用土地来更稳定地满足中国的猪肉需求。盖尔说:“和中国自己生产猪肉和鸡肉来满足本国需求相比,从像美国一样有富余土地的国家,进口肉类可能可以减少中国人在大量食用此类食品时会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许减少污染的诀窍就在于两国的土地利用合作和贸易。

编译:赵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