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最高法应设派驻机构,防止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澎湃见习记者 段艳超 澎湃记者 马世鹏
2014-06-17 14:24
来源:澎湃新闻

最高法应设派驻机构,防止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分处两地的诉讼双方,就像体育比赛中的运动员,也存在主、客场之分。在主场诉讼的一方,难免受到偏袒。”这就是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全国政协委员、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段祺华代理过多起知识产权侵权案,“如果告的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而当地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厅长、审判员,都由当地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任免,财政也由当地掌握,诉讼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最高法三令五申要求司法公正,但他认为,目前在地方法院特别是辖区较小的基层法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打招呼”、“写条子”现象。         

        因此,段祺华一般会选择在侵权产品销售地起诉,以避免在生产企业的“主场”作战;然而,很多诉讼案件无法这样巧妙规避,“只能客场作战”。         

        目前,我国消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靠级别管辖,如规定以诉讼请求金额的大小来确定管辖的级别,案件金额越高、或者当事人一方为外地的,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的可能性越大。         

        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基层法院相比,中级法院、高级法院较为注重案件中的程序问题,受到的干扰也相对少。         

        但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办法并不完美,又应了那句老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段祺华指出,为将案件留在本法院审理,许多基层法院通过调整诉讼请求、拆分案件的方式来规避级别管辖,“如合同纠纷案件,即使合同约定的金额已经超过基层法院、中级法院的管辖范围,但原告通常会事先和法院商量好,采用以不确定金额的诉讼请求(如要求解除合同、确认合同无效等)来提起诉讼,将案件留在本地。”         

        为进一步消除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带来了“改革地方法院领导任命制度”的提案。提案包括了三条建议: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法律、司法解释中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目前法院的立案庭几乎都是按照诉讼金额的标的来确定级别管辖,标准单一,很容易被钻空子。         

        二、同时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关于地方各级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的任免方式,将这些审判关键岗位的任免,提高到上一级人大或上一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三、由最高法设置特殊派驻机构或小组,负责跟踪或复核可能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件,不一定按照每个中级法院设置一个派驻机构,可以是一个派驻机构负责审核多个法院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件,这样可提高效率。         

        虽然段祺华提出了以上的建议,但他心中最理想的方式,“应该借鉴美国的双轨制。”         

        美国的双轨制是指州法院和联邦法院,“州法院就类似我们的地方法院,院长、审判员都是地方选举出来的,自然容易受到地方的干扰,而联邦法院的法官,则是总统任命的,且是终身制,只对总统负责。”         

        “这种双轨制,就是美国多年前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设置的。”经常代理涉外诉讼的段祺华说,在美国,如果是跨州和涉外诉讼,就到联邦法院审理,会公平很多。         

        不过,段祺华表示,我国很难借鉴美国的双轨制,因为涉及到修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