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次政变背后:泰国民主究竟得了什么病?

邹启宇
2014-05-24 07:21
来源:澎湃新闻

泰国各界对民主制度的掌控和适应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东方IC  图

        邹启宇(东南亚研究学者)

         近几年来,泰国政局剧烈动荡。有人认为“泰国的民主名存实亡”、“最大输家则是宪政与民主”、“都是民主惹的祸”,也有的认为“(泰国)精英失职,社会必然在激情支配下趋向治理退化”,等等。

         其实,上述论断都与泰国社会现实不甚相符。        

 封建如何被瓦解        

         泰国长期以来是封建国家,没有“民主传统”。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举东侵,曼谷王朝的第四世孟固国王、第五世朱拉隆功国王面对世界新的潮流,一方面改革内政,一方面学习西方,所以,在东南亚所有地区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时,惟有泰国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虽然缓慢却一直向前走的进步。

         泰国王朝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派出了一批批王室和贵族的青年到欧美留学,学习政治、法律、经济、工程、军事等等。同时,又有选择地延聘许多欧美专家来泰国当政府顾问、官员和教师。同一时期,曼谷王朝要比中国的清王朝更了解世界潮流。

         这些留学青年,带回来了西方新鲜的民主自由理想和宪政议会制度观念。他们面对原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国家落后,认为泰国只有变革才有出路。

         怎么变革?在一批青年军官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32岁的泰国青年比里•帕侬荣领导下,这些先知先觉者在1932年发动政变。当时一份当地英文报纸说,6月24日早上泰国人民“一觉醒来,曼谷便发生了一场兵不血刃而又事先未为人知的、150年来最大的政治事件”。

         3天后,曼谷王朝第七世巴差提勃国王被迫签字颁布临时宪法,承认实行君主立宪。从这时开始,泰国才有了最起码的民主政治架构,“民主”一词才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步深入大众。曼谷的民主纪念碑,顶端托着一部宪法,象征宪法高于一切,表明泰国人民推行民主政治的决心。

         1932年革命初次提出建立代议制的议会,可是156名议员中,一半由国王指定。尽管如此,民主种子一旦发芽,无论如何都要继续成长起来。

         然而当时的泰国,只有军队才是国内惟一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君主立宪怎么推行,要由他们说了算。所以,从1932年到1988年的56年间,尽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尽管有时候泰国还依照宪法进行选举,出现议会和政党政治,实际上泰国长期是军官专权。究其大者,披汶•颂堪为首的军官专政12年,他侬—巴博集团专政10年,炳•廷素拉暖集团执政8年。其他军政一两年的,还有许多次。

         文官在军官集团阴影下,难有大作为。1975年7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上任不到一年就下台。他的哥哥社尼•巴莫亲王先后当了三次总理,加起来时间不到两年。那时候,文官政府,无论是否经过选举产生,只要高级军官搞政变,他们马上就被推翻。显然,建立宪法民主和落实民主制度,并不是一码事。        

 转折        

         重大转折发生在1973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国经济持续发展、初级教育普及,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和制造业起家的资产阶级和人数更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了十多万在校大学生。他们对接二连三的军官独裁、议会民主有名无实,早就积怨在心。

         这年的雨季开始,积累的不满就以各种形式陆续爆发出来。10月初,以法政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的学生为中坚,开始走上街头,抗议他侬•吉滴卡宗和巴博•乍鲁沙天军事独裁政权拘捕学生。10月14日,人数25万以上的大中学生、工人和各界市民涌上曼谷街头,举行了泰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军官政权独裁统治,要求实现全民大选。军队向示威者开枪,打死学生43人,打伤47人,武力接管了湄南河边的法政大学校园。

         镇压的结果,不仅无法压服民众,反而给反对他侬军事独裁政权的烈火添加了大量燃油。军政各界的上层人士中,起于各种动机而反对他侬与巴博的声音也愈益响亮。经过各方面幕后的紧张磋商,当晚由国王出面宣布他侬•吉滴卡宗辞职,任命法政大学校长讪耶•探玛塞为临时内阁总理,并下令制定新宪法。

         从此以后,必须实行宪政、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在普选的基础上建立民主政府,成为泰国上下大多数人的共识。1973年以后泰国还出现了多次军人政变,但同过去相比,情况完全颠倒过来:军事政变越来越不得人心,军官执政时间越来越短;即使是1980—1988年执政的炳•廷素拉暖将军,也不敢用政变的办法上台,而是由议会一致提名之后,由国王任命。

         2001年2月,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不久的泰爱泰党取得多数席位,富商他信•西拉瓦出任政府总理,并在2005年再次经选举连任,直到2006年9月因政变下台。他信是迄今为止执政时间最长的泰国民选总理。

         所以,从1932年以来,泰国的立宪民主政治,并没有走回头路的迹象。        

谁在推进泰国民主       

         重大转折发生在1973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国经济持续发展、初级教育普及,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和制造业起家的资产阶级和人数更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了十多万在校大学生。他们对接二连三的军官独裁、议会民主有名无实,早就积怨在心。

         这年的雨季开始,积累的不满就以各种形式陆续爆发出来。10月初,以法政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的学生为中坚,开始走上街头,抗议他侬•吉滴卡宗和巴博•乍鲁沙天军事独裁政权拘捕学生。10月14日,人数25万以上的大中学生、工人和各界市民涌上曼谷街头,举行了泰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军官政权独裁统治,要求实现全民大选。军队向示威者开枪,打死学生43人,打伤47人,武力接管了湄南河边的法政大学校园。

         镇压的结果,不仅无法压服民众,反而给反对他侬军事独裁政权的烈火添加了大量燃油。军政各界的上层人士中,起于各种动机而反对他侬与巴博的声音也愈益响亮。经过各方面幕后的紧张磋商,当晚由国王出面宣布他侬•吉滴卡宗辞职,任命法政大学校长讪耶•探玛塞为临时内阁总理,并下令制定新宪法。

         从此以后,必须实行宪政、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在普选的基础上建立民主政府,成为泰国上下大多数人的共识。1973年以后泰国还出现了多次军人政变,但同过去相比,情况完全颠倒过来:军事政变越来越不得人心,军官执政时间越来越短;即使是1980—1988年执政的炳•廷素拉暖将军,也不敢用政变的办法上台,而是由议会一致提名之后,由国王任命。

         2001年2月,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不久的泰爱泰党取得多数席位,富商他信•西拉瓦出任政府总理,并在2005年再次经选举连任,直到2006年9月因政变下台。他信是迄今为止执政时间最长的泰国民选总理。

         所以,从1932年以来,泰国的立宪民主政治,并没有走回头路的迹象。      

街头抗争的逻辑      

         那么,现在泰国再一次发生军事政变,是否可能重新建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长期的军官独裁统治?

         其实,略微追溯过去77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像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不仅在广大老百姓中,而且也在各级军官中深入人心。于是,军事独裁统治,不仅会遭到泰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就是在军队内部也很难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戴。所以,政变之后的第二天,政变集团就赶快说“会尽快还政于民,举行选举”,“军政府将维持两周,然后将政权移交临时政府,修改宪法,明年10月举行大选,还政于民”。

         本来,按照宪法,政治较量完全可以在议会中有秩序地进行,不必诉诸街头对抗。但是,2001年大选泰爱泰党获得全胜。包括民主党在内的“人民民主联盟”估计在短时间内凭选票无法赢得议会多数,而他们又有实力在议会之外发动曼谷的城市中产阶级上街,于是便出现“黄衫军”围困总理府的行动。后来,“人民民主联盟”在选举中成功,又引发农民进城,组成“红衫军”上街抗争,围困总理府,冲击东盟首脑会议。

         泰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民众大分裂。即使把他信逮捕,或者把人民民主联盟领导人颂提暗杀,这样的分裂短时间都不可能消除。

         过去泰国政变,冲突的时间都很短,流血的少,全国经济和科技教育事业大体都能够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继续完善。然而,这次动荡已近三年,放大了世界性金融风暴对泰国的冲击,旅游业接连遭受打击。这样的局面,无论任何派别的泰国民众,内心都是不愿意见到的。因此,各派群众在分裂的同时,要求稳定全局的共同呼声也将会逐步高涨起来。

         怎么看待泰国的民主?不能因为民众上街抗争这一条就笼统说它不成熟。不过,泰国毕竟实行君主立宪只有77年。在宪法和议会之外,长时间反复出现大规模的群众街头抗争,对泰国的政治、经济和国家的团结,总是不利的。泰国的民主制度当然有可以完善之处,泰国各界对民主制度的掌控和适应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