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模 树典型 当先进】“俐侎法官”罗青松

2021-04-19 22:06
云南

在彝族俐侎族人聚集的乌木龙小镇上,时常会出现一个身着法院制服、皮肤黝黑的法官走进村寨中,有时是去村民家中送达法律文书,有时是带着干警去调解矛盾,有时是在村头拉开横幅宣传普法知识。然而不管是小事大事,何时何地,他的神情永远都是那样认真执着。

他是法官罗青松,也是俐侎族人。俐侎族以黑为美,因此同事亲切地称他“大黑俐侎”,而在乌木龙乡,他是帮助乡亲们解决大事小事难事的罗法官。

学生时代的罗青松

说起来,罗青松与乌木龙乡的缘分可以回溯到二十年前。当年刚刚从云南民族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离家三十公里远的乌木龙人民法庭工作了五年。二十年后他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出任乌木龙法庭庭长,年近50的罗青松说道:“重回这片土地,尽自己所能,能发一份光和热就继续发一份光和热。”

手持利剑划破黑暗,只是罗青松把利剑换成了法槌,在法庭之上用每一声庄重的槌音逼退阴霾,守护司法公正。

司法力量可越崇山峻岭

1995年,二十岁出头的罗青松背着行李走到了离临沧市近150公里的乌木龙乡。在这里,他从一名朝气蓬勃的法学生正式成为了一名法院系统工作人员。

在罗青松的记忆里,两层六间土瓦房就是整个法庭,而里面最新式的东西就是电灯泡和手摇电话机,庭审记录要手写、判决书的复印得跑到三四十公里外有条件的乡镇用拓印。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徒步去办案,走十几公里的山路送法律文书。

“在绵延的大山中,送达一份法律文书基本需要三天,第一天得走一天的山路,第二天到达,在村民家住宿,第三天返回法庭又需要一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罗青松没有怨言,而是一直帮助乌木龙乡的老百姓解决问题。

办案路上的罗青松(中)

由于少数民族多,地处偏远山区,二十年前乌木龙乡百姓整体法制意识较为薄弱,但罗青松深知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要追逐光芒。在罗青松心里,那光芒是法治、是正义、也是他心中的良知与坚持。

罗青松就曾办理过这样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离婚起诉案,对方是俐侎族的一对夫妻,男方重男轻女用锅灰溺死了女婴,女方要求离婚,男方却坚持不离。罗青松回忆道:“男方在法庭上拒不离婚,还大放厥词,‘我不爱她,但是就要耗着她!’男方法律意识淡薄,竟然认为只要自己不同意就不能离婚。”

法律的力量可以穿过崇山峻岭,直击内心最阴暗的角落。最终通过法庭审判,该案男方不仅被判决离婚,还被送进了牢狱。

在这偏远的大山中,罗青松起初也感到陌生,但凭借一腔热血、一口俐侎语和一串串足迹,这位双语法官与乌龙乡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不仅增加了案件纠纷调解成功率,这一路上的风雨和温暖,也成了罗青松坚持不懈的力量来源。

罗青松与俐侎群众

罗青松常常满怀感激之情:“村民们都很淳朴,我们去家里了解情况,总是拿最新的凳子、茶杯来招待。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此时,罗青松还不知道自己的司法路上还将有更多精彩又动人的故事。

迎难而上 见招拆招

由于乌木龙法庭案件量少,为了优化、节约审判资源,罗青松从1999年从乌木龙法庭调任永康法庭,而后又来到了永德县人民法院。

当年,罗青松作为永德法院第一任法学科班出身人员,被委以重任。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老院长的叮嘱——“你要多锻炼,争取全方面发展。”果真,在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在永德法院办公室及刑事审判庭、德党镇政法委等部门任职,修炼了捍卫司法的十八般武艺。

在这段修炼之旅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民事审判与法院执行工作的转化之难,在2002年以前罗青松主要负责民事审判工作,通过调解工作尽可能化解双方矛盾,处理的多是琐碎细小的案件,然而2002年后罗青松被调入执行局工作后,所面临的转变是方方面面的。

以前民事审判解决的是“是非问题”,主要办理民事案件,需要考验调解能力,认定法律事实要求高一些,而执行工作解决的是生效法律兑现问题,每天的日常也从调解、审判变成了查封、扣押、冻结等工作。

尽管工作内容在变化,但罗青松在变化之中找到的不变就是“把依法履行职责放在第一位”,以法之名将司法公正传递到每一个细节中。

走访办案

在这其中,作为执行局副局长的罗青松在清理积案时,就发现一件“失信买卖”的案件,被告在十几年前买卖牲畜的过程中失信于买家,拿了钱却没给买家驴,而后遭到买家起诉,然而由于被执行人当年没有执行能力,导致一直亏欠买家一头驴。

这在当年价值360元的一头驴在众多司法案件中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当年生活困苦的百姓而言却重要至极,乃至在罗青松及同事发现目前被执行人已经能够履行义务时,就立即决定找到被执行人偿还当年360元的执行款。找到被执行人后,对方却对抗法律,拒不认账,在罗青松耐心讲解下,最终被执行人不仅履行了360元的还款义务,还主动承认错误,认领了罚款1000元、拘留15日的强制措施。

“无论是案件大小、难易,我都是见招拆招,尽早解决问题不拖延,这样群众能早点轻松,我也会感觉更自在。”罗青松如此说道。

解决了转换之难,紧接着就是多重职责之下的高压之难。2013年罗青松除在了在永德法院办案,同时还被抽调到当地拆迁组协调拆迁工作,参与德党与忙丙两地的二级公路建设。那时罗青松经常两头跑,不仅要负责审判案件,还要去拆迁一线进行折价补偿、协商等工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罗青松参与及主办的案件,平均每年160件,成为永德法院办案数最多的法官。荣光之下却有辛酸苦辣,就连母亲病重的那一夜,接到电话的他还在法院的办公桌上。

声声感谢藏着司法之光

罗青松已经记不清自己办过多少案件了,只有在人民群众的一声声感谢中,罗青松才恍然记起,原来自己已经帮助过这么多的人。有时候,群众表达感谢的方式甚至也让罗青松也出乎意料。

2017年,罗青松秉公执法,将被执行人拖欠农民工三十多万的工程欠款执行完毕,并且将4万元的迟延履行金一并返还。农民工杨某某得知被拖欠五六年的欠款终于回到自己手中,感激之余却趁罗青松不注意,把一万元塞进了他的口袋后急忙跑走。

罗青松发现后立即汇报给了上级领导,最终归还了那一万元,那时罗青松语重心长地对杨某某说道:“你最应该感谢的是法律,而不是我。“

从一个大山里被父亲叫回来读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名身着法袍秉持正义的法官,罗青松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是他熠熠闪光的初心,他常说:“只要组织需要我,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于是2020年,罗青松又带着一队人马重新踏上了乌木龙的土地。如今的乌木龙法庭今非昔比,不仅有了两栋标准化的办公楼住宿楼,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审判系统、庭审直播系统、移动数字法庭和云上法庭。

对于罗青松而言,曾经在乌木龙法庭拥有一辆自行车已是奢侈,如今法庭配备的全新越野汽车、现代化的办案设备让罗青松觉得惊喜。“现在的一切都比在梦中憧憬的还要好。“岁月虽然在罗青松的脸上留下了皱纹和白发,却赐予了他更加沉稳的性格和专业的办案水平。

结语

罗青松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在无数默默工作的法院人中,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尘。”在这些星星点点的正义构筑成的大海和沙漠中,罗青松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守,因此在50岁时他重返一线,再次书写乌木龙的法治篇章。

在他的内心,有一个真诚的祈愿:“希望有一天社会法治进步到需要我的地方越来越少。”罗青松淡淡地说道。作为一名法官,罗青松明白:“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既选择了守护公正,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白雪

原标题:《【学英模 树典型 当先进】“俐侎法官”罗青松》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