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十篇序评荐江西

2021-04-13 16:43
江西

1.朱子“铸”字 金石有声—《朱熹书法全集》序

2.江西文旅知识大汇聚—《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序

3.方志文化说江西—《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序

4.讲好海昏侯故事的精彩之作—《千古悲催帝王侯》序

5.说给世界听的江西故事—《瓷上中国》序

6.浩渺苍穹下的璀璨巨星—《江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序

7.绿色文化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绿色文化研究》序

8.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引吭高歌—评脱贫组歌《江西答卷》

9.始终冲在最前列—《一位新闻老兵的家国情怀》序

10.江右书院冠华夏—《江右书院行》序

朱子“铸”字 金石有声—《朱熹书法全集》序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徽州府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和实际影响上,仅次于孔子。因孔子居泰山之下,而朱子居武夷山之下,二者又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座高峰,孔子如泰山之巍峨,朱子如武夷之博大,二者双峰并峙。

《文公先生像》郭

朱熹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思想的首要代表,受到宋明清三代最高统治者的高度评价和褒奖。南宋理宗赵昀御书匾额予徽州,称朱熹为“宋代圣人”,度宗赵禥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明世宗朱厚璁赐婺源御书匾额,称朱熹为“圣学正宗”,清康熙皇帝钦赐婺源朱子家庙御书匾额“学达性天”,赞扬朱熹的学问已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认为朱子“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乾隆皇帝钦赐婺源御书匾额,称朱熹为“百世经师”,光绪皇帝钦赐婺源御书匾额“洙泗心源”,慈禧太后赐婺源匾额“道统真传”。

朱熹殁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并配祀孔庙。非孔子嫡传弟子而从祀者,惟其一人。朱子承续道统,优入圣域,不仅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多所建树,而于艺术亦有深入研究。他是大诗人,留有十卷诗书和传世名篇名句,他通音律、善绘画,对书法贡献尤大。他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学书法,先后临习曹操、钟繇、颜真卿、王安石等人的书帖。一生临池不辍,精益求精。主张书源于理,从自己胸襟流出,表现书者情怀,要做到字字有法度,“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墨迹遗存主要包括著作手稿、历代诗文及自作手诗稿及尺牍手札。他能写篆、楷、行、草诸体,他的书法作品有的隽永圆润、秀丽清新,有的大气磅礴、豪放厚重。特别是他自成一体的榜书,下笔沉着、意致苍郁、沉深古雅、雄强凝重、法度峻整,确实字字珠玑、炉火纯青,仿佛铸就的一般,落地有金石之声。明海瑞评价朱熹书法,“风流韵达,雅致超群,实似天然妙品”。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熹园

婺源紫阳书院朱江先生,系朱子后裔第三十八代世孙,以弘扬朱子文化、复兴阙里荣光为己任,发愿整理汇编《朱熹书法全集》,旨在以朱熹之翰墨真意,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引导天下学人远绍先贤。此前,海内外部分出版机构曾先后推出朱熹墨迹之选本,惜乎所收缺漏甚多,观者未能尽意。此番汇集,编者遍寻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公藏机构,并旁搜于实力藏家。数年辛勤不负,编委会总计收集到包括墨迹本、拓本、以及后人编纂的刻本集字法帖计百余帧,涉及图版近八百幅,汇编为六卷,文物出版社以宣纸线装形式出版,精妙再现徽国公翰墨遗韵。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数千年来为国人所重,其影响远涉世界各国。今政通人和,祖国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编纂这样一部有分量的书,远慕圣贤的同时,亦可彰显我中华文化之精髓,树立国人文化自信,意义诚可谓深远!此书系海内外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朱熹书法集成,更是诸君研究“万世儒宗”朱熹之珍贵图书,鸿篇巨制,弥足珍贵。

江西文旅知识大汇聚—《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体验和享受,逐渐由原来的单纯看景点向品文化转变,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获取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顺应这种趋势,旅游业也正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品质和品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江西旅游人次、综合收入、5A景区等取得较快增长,“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唱响全国,实现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大跨越。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必要深刻把握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深入挖掘景区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增强江西旅游的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井冈山

我们编撰《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目的而作出的努力。丛书分《经典山水》《红色摇篮》《鄱湖风韵》《美丽城镇》《佛道祖庭》《历史名贤》《民俗风情)《风物特产》《诗文集粹》《精品线路》10卷。《经典山水》卷亮出了江西5处世界遗产地、13个5A景区;《红色摇篮》卷再现了红色故土上井冈山红旗漫卷、八一起义枪声响,风起云涌、可歌可泣的激情岁月;《鄱湖风韵》卷揭开了东方神秘大湖的美丽面纱;《美丽城镇》卷是一部源远流长、日新月异的江西城镇大观;《佛道祖庭》卷讲述了佛道两教在江西的兴盛和光大;《历史名贤》卷历数江西先贤,重演“文章节义之邦”;《民俗风情》卷据实记录江西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风物特产》卷精彩呈现江西物华天宝的光彩风姿;《诗文集粹》卷精选历代吟咏江西山水风貌的诗文力作;《精品线路》卷是走遍江西的旅游宝典。我们力图通过不同侧面,用尽可能翔实的史实资料,图文并茂,全景式展示和诠释江西秀美的自然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方风情,使这套丛书成为可供查阅、检索的江西旅游文化大百科全书和旅游从业者的教科书,为促进江西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江西,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扼八省之要冲。据考证,距今1万多年前,赣鄱先民即已开始开发这片热土。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发现的稻作遗址,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到1.2万年前。瑞昌铜岭、樟树吴城、新千大洋洲的三次重大考古发掘,见证了商代文明在江南兴盛的历史。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设豫章郡,自此江西有了明确的行政建制。江西人向来以耕田务农为本,读书上进为要,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名贤,为锻造华夏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田园诗之鼻祖陶渊明、“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一代文宗欧阳修、理学双峰朱熹和陆九渊、“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还有千古忠臣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一代画圣八大山人、科学家宋应星等,都是名家巨擘,贤才大德。据统计,自唐至清,江西前后有进士1.05万人,占全国的10.67%;文科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07人,其中状元42人。江西籍历代宰辅近100人。这些知名的文人学者、仕宦举子,留下1万多部古籍,以及大量讴歌江西山水风物的经典诗文歌赋。南昌、景德镇、赣州、九江、吉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婺源、浮梁、星子、乐安、高安、安义等地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滕王阁、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景德镇古窑、吉州永和窑、赣州宋城遗址群等历史名胜遗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西的版图上,饱经风雨的青砖黛瓦,诉说着绵久而厚重的历史。

江西还是佛道两教的重要祖庭。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社专修,开中国佛教十派之净土宗,东林寺成为净土宗发源地。唐代江西“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解决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确保了佛教的庄严性与崇高性,使其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北宋禅宗“一花开五叶”,逐渐形成“五宗七家”,其中“三宗五家”源于江西。东林寺、净居寺、真如寺、能仁寺、洞山、宝峰寺、百丈寺等佛门圣地,每年吸引无数中外僧徒香客前来朝拜观光。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在龙虎山创立中国道教天师道;以纪念晋代许逊为主的万寿宫在道教中独树一帜,伴随江右商帮遍布全国。龙虎山、三清山、阁皂山、麻姑山、玉笥山、葛仙山、南昌西山等成为道教圣地。

江西沃野千里,物产丰饶,“泽有鱼虾菱茭之利,山有果实竹木之饶。嘉蔬精谷,擅味八方,田畴膏腴,桑麻沃然”。景德镇为千年瓷都,精美的瓷器及制瓷技艺源远流长,蜚声中外。南昌瓷板画、婺源徽州三雕、歙砚金星砚罗纹砚制作等传统技艺巧夺天工。樟树产四特美酒,又为中药与中成药云集之地,号称“中国药都”。庐山云雾、井冈翠绿、婺绿浮红、遂川狗牯脑等,均为茶中珍品。婺源油菜花号称全国三大花海之一,南丰蜜橘历来是皇家贡品,余江、婺源等地的木雕天下闻名。鄱湖珍珠、万年贡米、宜春茶油、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广昌白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名品。江西的矿产资源特别丰富,有“世界钨都”“稀土之乡”的美称,铜、钨、铀、钽、金、银、重稀土“七朵金花”的储量位列全国前茅。

江西自古交通便利,民风纯朴,加上两宋文人治天下的化育,北人南下迁徙、江西填湖广的历史演绎,铸就了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江右文化的时代烙印。江西作为中国南北交会的大通道和民族迁徙融合的聚散地,许多山野乡村保留着各自的传统习俗,颇具情趣,谦恭好客更成为江西老表的性格特征。赣南是客家摇篮,龙南等地的围屋系中国一绝。南丰、婺源、乐安、萍乡等地的民间傩舞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弋阳青阳腔、江西采茶戏等地方戏曲脸炙人口。鄱阳湖畔的渔村风情,沪溪河上古越族崖墓悬棺葬俗和鸠鹚捕鱼,樟树镇的“药墟”,南昌绳金塔和西山万寿官的庙会,文港笔市,赣南兴国山歌赛会等,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参与价值。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近26万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江西有革命遗址2900多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工人运动摇篮安源、改革开放思想发源地小平小道等为代表的红色圣地,以其光耀千秋的伟大精神,共同构成中国红色历史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魄忠魂。

江西的山水,独特秀美。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明月山、三百山、大觉山……山山钟灵毓秀;鄱阳湖、庐山西海、仙女湖、阳明湖……湖湖水碧天蓝。从山脉走势看,东部的怀玉山、武夷山,南部的大庾岭,西部的罗霄山、幕阜山,像一道道翠绿的屏障,绵延不绝,环抱赣鄱大地。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像五条舞动的丝带,汇集成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最终向北流入长江。山水含灵,相辉相映,使江西既具有温婉灵动的江南之美,又不乏奇崛峭拔的峥嵘之气。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这里是神奇的江西。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江西“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套丛书取“江西风景独好”为题,一方面是要表达对历代先贤和大自然丰厚馈赠的最高礼赞,另方面也借此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江西旅游品牌。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走进江西,游在江西,乐在江西。

方志文化说江西—《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序

《江西方志文化丛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套丛书是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动员全省地方志系统力量,历时三年多合力打造的一套精品文化丛书,由《江西书院》《江西古代名人》《江西名人墓》《江西寺观》《江西古楼塔及牌坊》《江西地方戏》《江西进士》《江西古窑》《江西古祠堂》《江西古桥古渡》10分册组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用通俗、准确的语言介绍了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方面的地域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了江西的文化成就和人文精神。

《江西方志文化丛书》主编:梅宏

这套书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较完整地了解江西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实,从记忆到实物,从自然到风俗,你能想到的可以记载的、言说的、描述的,许多以往从来没涉及的领域,这套书都收入了。如此大的体量,却精心布局、巧妙叙述、毫无赘言,实属不易。这套丛书是江西地方志的首套“丛书”,也是目前全国首套方志文化丛书。它可成为您从书本上走进江西的重要选择。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从水草丰美的鄱阳湖到巍峨耸立的井冈山,从豫章故郡到古塔牌坊,一砖一瓦间带着精工巧劲,一唱一和间藏着质朴纯真,随处都透着自然的灵气,闪耀着人文的光芒。这片山水之地如此,写她的书自然也是玲珑妙笔,一字一句都浸淫着这块物华天宝之地的秀美琳琅,既有宽阔立意的舒展,又有细到末梢的精致,既有基于考据的严谨,又有字字珠玑的陈述。

这套书的设置就是这样,脱胎于古老的“志”,来源于芳香的古籍,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具有时尚阅读的快感,便捷中包含着活泼。这是一套传统的志书专题,又是一套时尚的文化读本,行家里手可以用,蓬头稚子也可读。

在书海中随一拾贝,就会收获颇丰。《江西书院》,摆在整套书之首,是因为它在江西文化历史上具有的物质人文双重意义。江西的书院有千年历史,数量居全国之冠。正因为书院的繁荣,江西文化名人才星光璀璨,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江右文化史的一座座高峰,“区区彼江西,所产多材贤”。书院的建设还留给人们教育管理的智慧启迪,不仅提出了教育核心价值观,精美的建筑布局还反映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至今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诗礼传家、教化盛行的江西,名人辈出。《江西历代名人》《江西进士》以科举为载体,收录了影响江西的历代翘楚以及科举制中进士及第的有为英才。从书中可以知道,江西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并非空穴而来,从两汉至明清,处处可见居庙堂之高的江西人。唐宋以来,随着科举制替代门阀制,通过考试实现抱负的人才越来越多,唐至明清,江西进士占了全国的10.67%,其中状元48人,官居宰相有28人,副相62人,“二十四史”中立传者500余人。历史舞台上不时有江西人风采,来与去,起与伏,灿若星河。

名人终有一个归宿,这就是名人墓。它们散布于鄱赣大地,引人注目凝神。《江西名人墓》一书,重点突出,资料详尽,完整介绍了长眠于江西的历代名人,展示了不被人们注意的又一处重要人文景观,角度独特,让人深深感受到江西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体会名人墓的存史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追寻名人踪迹,感受名人效应。

寺观是道教和佛教的传承场所,一座道观、一座寺庙,是精神想象的寄托,也是济世救命的家园。江西藏秀于山,守朴于水,正是道家、佛家安心思考的所在。从东汉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开创天师道龙虎宗以来,江西有名的大山都有了道家、佛家的身影,其中不少还是开宗立派之所。《江西寺观》一书就详细介绍了这一重要的文化传承。

道教祖庭天师府

儒家文化也同样浓墨重彩。彰显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家族古祠堂,在江西数量多且保存完好。古祠堂是古代家族神圣的殿堂,是宗法家庭制度的延伸,是对祖先长辈的追思缅怀,也是对家文化的信仰纪念。江西的祠堂大多建于明代,其中有不少是为了纪念开基祖先或者祖上某位成就非凡的先人而建。这些古祠堂承载着家族的光荣和希望,大多精美典雅,气度雍容。一代代子孙在这崇文、正气的建筑中祭祀祖先又奋进未来。《江西古祠堂》将这独特的人文历史记录下来,见证着江西家族文化的古往今来。

古楼塔及牌坊是一种具有古代传统建筑美丽的独特存在。古楼塔大多建在江河岸边或者在林木秀丽的山峰之上,有的雄伟高大,有的古朴庄严,与“榜其闾里”的古牌坊一起,传达着古人的审美和善恶判断。《江西古楼塔及牌坊》中的278座古楼塔,133座古牌坊就这样将具有江西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一一介绍开来。

古桥古渡是江南河网之乡必不可少的建筑。古代的桥梁建筑师们用辛劳和智慧,打破河流的屏障,突破地理的局限,将被河流分割的土地和人们连接起来,便利交通,繁荣生活。《江西古桥古渡》记录了江西3700多条河流上(边)曾经或者至今存在着的桥渡,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流动血脉。

能工巧匠的双手之妙更凸显在烧制出来的一件件精美陶瓷制品。江西作为中国产陶最早的省份之一,烧制陶瓷的古窑至今薪火相传,生产的陶瓷艺术品依然远销海内外,是江西的一张名片。《江西古窑》从历史到现实,将江西这一人文特色徐徐展现开来。

非遗传承人——手工拉坯生产展示

歌声悠扬,丝竹传情,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江西戏曲的一幕幕精彩纷呈无不蕴含了江西深厚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声情并茂,千古流芳,采茶戏以及四大声腔的后裔在江西不断发展演绎,在唱演中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展现了高雅的艺术魅力。《江西地方戏》记录了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流变,展现它的独特价值。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自古以来离不开地方志。而由地方志转型的方志文化丛书,通俗易懂,是广大干部群众读志、用志和传志的好读物。这10册书选取不同角度,相互呼应,重新梳理和构建了江西从古至今的物质文化发展,完成了对江西地方文化的梳理,是当今方志文化研究的重要集成,填补了许多空白,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重要时代背景。这套丛书的编辑发行,对于坚定江西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精美的文化丛书,将风景独好的江西推荐给世人。

讲好海昏侯故事的精彩之作—《千古悲催帝王侯》序

刘贺墓是江西发现的第一个皇帝墓。经过五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深入,在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原本僻静的墎墩山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这个惊天大发现,足以让世人震惊。

据权威考古专家评定,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保存最好、墓主及主墓内部结构最完整、墓园区及城池区布局最清晰、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大遗址。这对于研究我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诸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历史和艺术价值。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获得了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世界重大考古田野发现奖等多个奖项,为国家和江西争得了荣誉。

毓秀钟灵,天佑江西。大美无言的寥廓山川,总是无私地向人们呈现它精彩绝伦的丰厚宝藏,展示出它载育万物的历史秘密。我多次到过海昏侯墓葬遗址现场,作为一名对考古发现充满好奇的人,深为遗址的完整性、墓园的唯一性与文物的丰富性而惊讶,为古代先人的文明遗留而叹服;而作为一名负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保护研究的管理工作者,面对先人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以上能对得起列祖列宗,下能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历史担当肩负重责。

自2010年到江西工作以来,足之所至,情之所生,我对江西这方水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内心时常由衷地生出一份自豪与热爱。海昏侯墓葬的惊天问世,无疑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我们这一代人有幸欣逢,更有责任认真对待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做好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值得深入思考、通盘规划、稳妥推进、系统安排。江西省委、省政府已经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利用作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保护、研究以及遗址的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

文物,非纯粹之物,以其寄托文化之故。考古大发现,说到底是对历史人文的重现。沉寂千载的文物遗址,其真正价值在于文物背后曾经生活过、哭过笑过的人。海昏侯墓的重大特色之一,就在于墓主的特殊性。刘贺这位王室后裔身份复杂,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先后经历了王、帝、民、侯四种身份,一生跌宕起伏,悲怆早逝,在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其为人、政治作为,以及其废立原因等等,史学界多有争议,民间更是传说纷纭。总之,在这位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墓葬主人的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为了揭开海昏侯之谜,使海昏侯墓世界文化遗址考古公园保持长久的、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打造江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名片,并使之成为南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引爆点,我们迫切需要史学界、文学界、文化界各路人才,特别是江西的学者和作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贡献力量,对刘贺、对海昏侯墓积极开展研究与宣传,破解历史迷雾,讲好海昏侯故事。

黎隆武同志写作的《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结合墓葬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从扑朔迷离的正史和奇闻轶事的野述中,条分缕析,穿越历史风烟,以独到的宏观视野、真实的历史细节和生动流畅的描述,将汉废帝刘贺传奇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全新的有血有肉的刘贺。

作者以史为镜,与古人对话,夹叙夹议,采用史实证据和人物对比手法,从王位争夺、权力角逐、从政智慧、成败得失的前因后果中,探幽发微,阐发自己对家国的深刻思考,对民族的赤诚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明彻剖析。这对于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刘贺以及海昏侯墓遗址,都有着莫大的帮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慢慢撩开了历史的面纱之后,作品最后部分还别开生面,以假设历史可以重来、刘贺可以再生的方式,展开了深度对话,提出有权不可任性、年轻不可任性、有颜值不可任性、有功劳不可任性、有靠山不可任性、有冤屈不可任性六个维度的全方位思考。这种思考,既是来自历史深处的深刻启示,更是对当下为政为人的理性警醒。刘贺所生活的风云际会的汉代,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而历史大背景下其人物传奇命运所折射出的为政之道、人生哲理等丰富内涵,却历久弥新,值得后人一再品味。

史家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站在海昏侯遗址前,遥想刘贺的前世今生,作者作出这样别出心裁的解读与思考,足以说明,这不仅是一本有助读兴、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寻常图书,也是一部称得上严肃认真、发人深思的史家著作了。随着海昏侯墓考古发现的深入,尤其是大量出土的木椟和竹简的破译,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海昏侯主题作品涌现出来,推动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更上层楼。

说给世界听的江西故事—《瓷上中国》序

在人文日新的历史长河中,人杰地灵的江西是中华文化版图中的一方特出之地。景德镇,当之无愧称得上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秉承水土宜陶的天然优势,更有赖于无数人士开物成务的求索与创造,以1004年宋真宗赵恒因感于该地所产贡瓷色质如玉而以年号“景德”赐镇为转折点,这座“窑火通明两岸红”的南方小镇,创造出了天下称颂的传奇。

乾隆瓷母瓶

历经千年来奔流昌江、熊熊窑火的水火淬砺,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瓷器扬名四海,凭着代有超越、蒸蒸日上的制瓷业,成就其“千年瓷都”的巍然地位。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景德镇及景瓷更以其玉质金声、高品洁性,升华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徽章与符码。和柔软光洁的丝绸一样,玉骨冰胎的景瓷浑身散发出的典雅气质、精美神韵,折射出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内涵。不同的是,丝绸易朽而瓷器恒存。即使在历史的沧桑劫波中被重创成碎片,景瓷仍然顽强地闪烁着文明之光。“China”与“china”这一众所周知的称谓叠合,昭示着西方欧美世界长期通过景瓷这一内敛而高贵的器物来感受中国人文质地的历史。2014年,由国家文化部发起的首届驻华外交官“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就是在江西景德镇拉开序幕的。风靡世界的景瓷,为国人赢得多少骄傲与荣光!

令人尴尬的是,随着现代工业的转型、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化潮流的席卷,在农耕文明时代推陈出新而登峰造极、在新中国成立后顺应时代创获工艺新局的景德镇制瓷业,此后一直面临着国内其他新兴产地乃至域外的挑战,悲壮地陷入低谷。记得有志于重振景瓷的现代名人杜重远当年曾说,景德镇乃我国第一产瓷名区,亦世界瓷业之发源地,其景况之隆替,非特关乎民生之枯荣,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国人对此当甚关心。以昔鉴今,深谓前贤言语之沉痛。今天屡说“逝去的辉煌”的局面,着实让景德镇人坐立不安,也让他们困知勉行,努力寻找新的突围机遇以重振瓷都雄风。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老树着花,馥郁弥香。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景德镇逐渐呈现出可喜可贺的活力生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唯一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而且还成功复原、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艺术家,怀着朝圣的心情,追随前贤的旧踪,来到景德镇寻找艺术之梦与文化发展机遇。他们以特有的历史感受与艺术实验精神,融会绘画与瓷画,开创多种多样的瓷艺新形式,与时俱进地探索出文化产业化新途径。这种业态的新变与人员的汇集,形成全国瞩目的“景漂”现象,印证着在当下大面积都市化这一大背景下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恢宏底气与氤氲地气。它不仅意味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一历史盛景的重现,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传统工艺衰败后的新生,更意味着一种在陶瓷工业与旅游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伴随着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今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在拉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增加就业、提高国家产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这一时代大背景来看,景德镇可以说面临着自宋代建镇、新中国升级为省辖设区市以来的第三次利好的历史转折点。如何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完善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的支撑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文化资源的合理配制,加快文化产业创新,推动景德镇由工艺美术之城转型为艺术之都,提升其全球陶瓷圣地的影响力,成为摆在景德镇、江西省面前的一道大考题。景德镇没有必要去与别人攀比瓷业的规模大小、产值高低、人数多少,而是要守正创新,将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及其所蕴涵的“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蕴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赋予新的生命。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阐发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会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一个典型个案,一次努力探索。

自从2010年到江西工作以来,我走遍了江西所有的县域,对这方水土优美的自然风景与悠久的人文历史感情日升,对景德镇作为江西特色独具的历史名城的发展与涅槃新生多有期待。作家、学者胡平先生,我此前知道他的作品以关注历史、思想深刻而广为读者称道。此次他以贴近现实与脚下热土的赤子情怀,深入调查,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瓷上中国》。作品将景德镇置放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以及工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维度中来考察,既展示了景德镇瓷业、瓷文化的辉煌历史,更对其当下探索求变的现实以及无限可能的未来进行探讨与呼吁。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感受到作者炽热的现实情怀、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深沉的建设性思考。我把这部优秀作品不仅当作四千万江西父老求变求进的强烈心声的代表,更当作推动我们做好工作的一种鞭策与镜鉴。记得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曾记载,北宋的浮梁县令许彭年为政清廉,从不以权谋私购买瓷器。高中状元、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的浮梁人彭汝砺因此写诗揄扬:“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否。父老年叹息,此事古未有。”景瓷如美玉,这是一种巧夺天工、千古惊艳的工艺创造,更喻示与象征着一种洁身自好、不以官射利而为民造福的精神。每读至此,我不免由物及人,油然生出一缕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对天地造物的感恩与爱惜,也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借阅读《瓷上中国》这本书的机会,写下以上感想,权作为序。

《瓷上中国》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浩渺苍穹下的璀璨巨星—《江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序

对于江西历史文化之繁盛与文化名人之频出,我经历了一个由疑到信、由纸上感知到实地认同的过程。

少时诵读《古文观止》,念到唐代王勃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对于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等佳句,总以为那不过是才子王勃接受地主盛情款待之后的客套之言、觥筹交错间的答谢之词,当不得真,所以一笑置之。及至读书稍多,翻看广为传颂的中华文化经典,我发现自己的目光总是会碰到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汤显祖等等文化巨人的名字。他们或开宗立派,或登峰造极,建构起了中华强健雄浑、源远流长的文心学脉,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为华夏文明的进程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最让我讶异的是——他们都是与我的家乡湖北一江之隔的江西人!有时,江西老表甚至一改他们惯常的低调,抑制不住地自豪宣示自己的“济济多士”。如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曾得意地说:“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南宋的李道传给前辈杨万里作谥告,开头就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他怕别人狐疑,干脆列出证据:“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辞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此外还多有“人物之盛甲于东南”等等说法。你会说,这是宋代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涌喷现象吧。实则不然。即使到了常常被人们认为衰败、落后的近代,江西亦有其光采夺目之处,如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邹韬奋、胡先骕等。1948年4月,当时的学术圣殿——国立中央研究院严格推选出中国第一届81名院士。当年9月24日,学术大师胡适先生在日记中以列表的形式统计出“各省分配”表,其中江西仅次于人文渊薮江浙与风气渐开的广东,位居第四,达7人之多。而对于自己的老家安徽,胡适则幽幽地表达“只有我一人”的遗憾。2010年,我有缘来到江西工作,对江西古代风流辈出的特点,则更是由原来的纸上认识,深化为实地的切身感受。因为分管文化与旅游,我得以走遍了江西全部县域。在广袤的山川大地间行走,经常邂逅古代文化名人的旧居故地等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千载之下,流风所及,这些文化先贤,仍然给江西大地以深远的人文影响。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用“钟灵毓秀”一词来形容江右大地,再贴切不过了。江西向来与楚相联,我这个楚人,足之所至,日久情生,由了解到感佩,不能自已,对江西这方土地的历史人文,日益生出无上的敬意与温情。

江西籍的中国第一届院士

关于江西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现象,研究的大方之家极多,成果宏富。有两点,我以为值得特别指出:

其一是,江西古代文化名人存在集中涌现的现象,出现了诸多典型的家族与群体。这并非偶然,而有江西地理与历史方面的原因。江西自古就被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江西这方“形胜之区”,成为中原文化南下进程中理想的人文沉积区。自秦汉至赵宋,江西这方温润、开放的土地,至少接纳了晋室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文明南迁、宋代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等多次南迁的精英文化族群,吸纳外来先进文化而加以本地教育的孵化与沉积,以至于哺育出了诸多文化世家。因开放而创造,这值得我们关注,更给了我们诸多来自历史深处的启示。

其二是,江西文化名人,与江西文化创造互为表里,深蓄厚积。我曾经总结出冠绝华夏的江西十大文化现象,即书院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稻作文化、造纸文化、矿冶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所谓人文,即意味着文化的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进行文化创造,也吸取文明教化。风流辈出的江西文化名人,与厚重突出的江西文化现象相辅相成,人文合一。

照古观今,继往开来,历史文化名人需要致敬与追怀,更需要传承与弘扬。在分管江西文化工作时,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尽己所能,我做过一些工作,也足以欣慰地取得了一些为社会所认同的成果。在以文字来推介与宣传江西历史文化方面,我主编了《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十卷本,撰写了文化大散文《风流江西》,与知名历史学家方志远教授合撰了普及性的《江西人文读本》。

《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

随着实践、思考与写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中最为终极的力量,无疑来自于“人”这一核心。山川因人而有精气神,文化赖人而得以创造与发展。有鉴于此,我欣然接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邀请,主编了这套“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我们试图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既反对毫无根据,过度演义,也拒绝学院式、专业考证性著作,希望以一种文化性与可读性兼具、雅俗共赏、既为专业圈叫好且读书界叫座的大众传记读物的方式,在集群式记录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功、贡献等基础上,展示他们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风采;第一批先推四本,即《情里梦里汤显祖》《归去来兮陶渊明》《醉翁之意欧阳修》《砥柱中流黄庭坚》。下一步还将推出王安石、晏殊、杨万里、朱熹、文天祥、解缙等人的传记。待人物传记完成后,进而在“人文江西丛书”的板块下推出“文化形态丛书”(如书院、陶瓷、古村、禅宗等突出之江西文化形态或者代表性文化符号)、“地域文化丛书”(如红色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独具之地域性亚文化板块)等,由此人、物、文化纵横合一,呈现出江西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从人文的角度接续历史深处的精神动力,建构江西地域文化认同感,大力传播江西文化,服务于当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风流江西》《江西人文读本》《江西旅游战略》

近年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不仅在本色当行的少儿专业出版中屡创新高,还“破门而出”,努力“跨界”,提出“以少儿出版安身,以重大题材立命”的自我定位,推出了诸如《瓷上中国》《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广为人们称道的江西文化题材著作。我相信,“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能在这一领域锦上添花。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文化题材著作

上述文字,既表达我对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现象的一点思考,也以此作为丛书推出的“开场锣鼓”。

绿色文化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绿色文化研究》序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制度、绿色屏障系列研究,推动形成研究总结江西绿色发展的经验成就,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阶段性验收的成果之一。开展这项工作,既是当前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全流域、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着力保护好、建设好、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主要经验可概括为:

始终坚持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引领和推动全省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筑牢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绿色画卷”的思想根基。

始终坚持对标中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构建全民行动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

始终坚持绿色崛起。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努力在绿色崛起中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生态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发扬“钉钉子”精神,着力推动生态文明改革落实落地,将制度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更多绿色发展优势。

绿色文化是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理念,是人们生产、生活、消费的绿色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绿色统一。绿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涵义相通,绿色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是生态形象的最直观体现。近年来,江西高度注重绿色文化建设。

加强绿色文化设计。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要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深入挖掘江西生态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生态道德。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部署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需求。

突出绿色宣传引领。强化正面宣传,广大新闻媒体充分报道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江西实践。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媒体曝光及处理解决通报机制,组织新闻媒体、网站定期曝光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将生态文化培育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纳入文明创建指数测评,不断强化绿色导向。

大力普及生态文化。率先建立省级生态文明宣传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成果、环境保护、示范样板建设等成效,举办系列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各地各部门利用广告牌、橱窗、广播、闭路电视和电子显示屏刊播生态文明公益广告,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等列入全省各级各类干部教育体系。开展中小学生生态文明养成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节水、节电、节能、节材、降低生活污染排放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行动,已创建113家国家级、103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加强绿色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江西武功山

江西师范大学张艳国教授团队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承担了“绿色文化”专题研究。张艳国教授多年一直研究长江文化,在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了许多生态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张艳国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认真梳理文献资料,深入开展调研,掌握了丰富的政策文件、研究文章、调查成果,并通过反复研讨、深入论证,多轮修改、反复打磨,最终形成了研究成果《江西绿色文化研究》一书。这本书回顾了江西绿色文化历史,总结了绿色文化江西模式,提出了构建江西绿色文化体系的对策建议,在绿色文化中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据我所知,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总结研究当代江西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的著作之一。这既体现了研究团队较高的专业能力,更展示了我省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先水平。

本书有以下几个难能可贵的特点:

一是展示了深厚的理论分析功底。本书大胆从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绿色文化的争议出发,展开了绿色文化理论研究,阐述了绿色文化的基本内涵,提炼了绿色文化的特征,分析了绿色文化的价值。追溯绿色文化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流派和演化脉络,层层解开绿色文化的面纱。旗帜鲜明地提出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处在时代前沿的先进文化,需要进一步认识绿色文化、宣传绿色文化、发展绿色文化,并充分发挥绿色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实践价值。

二是坚持了多元的学术研究视阈。本书在传统和现代、国内和国际、兴起和传播、经验和启示之间穿梭、跳跃,向读者展示了国际国内、历史现代之上的绿色文化。编著者深入到中国传统与当代实践中,探寻绿色文化传统中的孕育形态及其当代和未来可能的理论愿景。参考发达国家绿色文化的有益经验,在比较中思考中国特色绿色文化发展。同时,梳理各地以中央布署的绿色发展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竞相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业而形成的不同绿色文化。

庐山西海

三是突出了独特的江西生态元素。本书始终立足江西、紧扣江西、聚焦江西,从江西绿色风俗传承,到江西绿色理念创新,再到江西绿色发展实践,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江西绿色文化历史。编著者独辟一章阐述了江西依法治绿护绿的主要举措和取得成效。在历史和现代的长时段中,总结江西提出绿色文化的典型模式,比如绿色文化+生态保护、绿色文化+环境治理、绿色文化+现代服务、绿色文化+现代农业、绿色文化+生态工业、绿色文化+社会风尚等,凝聚了江西绿色文化繁荣壮大的宝贵经验,蕴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四是回应了当前的文化建构需要。本书提出绿色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西绿色文化建设,应立足长远,从战略高度长远系统规划,既要绘制江西绿色文化建设蓝图,打造江西绿色文化建设样板,也要加快绿色文化产业发展,还要讲好江西绿色文化建设故事,塑造江西绿色文化品牌,推动江西绿色文化纵深发展,持续打造江西绿色发展的文化高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来说,要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子在文化,关键是要深化绿色文化建设,实现社会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正如编著者所述,绿色文化是江西生态形象的最直观体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要素。希望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共识,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江西绿色文化。

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引吭高歌—评脱贫组歌《江西答卷》

歌曲《江西答卷》(田信国词曲 李盼解肖演唱)

近日,一场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脱贫组歌《江西答卷》音乐会(田信国作词作曲)在南昌市青山湖区塘山镇青湖村广场首演。支月英、程风、康保民、宋运成、程波、张红英、李凡、李盼、李琼瑶、吴文婷、廖杰、戴巧玲等300余名艺术家和文化文艺志愿者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脱贫组歌《江西答卷》音乐会海报

据悉,以组歌的形式讴歌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这在江西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当天,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央视频、赣云直播、手机江西台、大江网、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媒体对活动现场进行了报道或直播,约300万名网友在线观看了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脱贫组歌《江西答卷》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在于:

一、扣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嘹亮吹响,反贫困斗争的时代画卷生动展开。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全国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会号召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1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康保民、宋运成等6位艺术家朗诵《江西答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决战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获益者。脱贫组歌《江西答卷》就是为唱响这一时代主旋律而诞生。如《与富裕牵手》表达了贫困农民对富裕的深切渴望:“祖祖辈辈想你想得太久,只想把穷根都斩断挖走。”“父老乡亲盼你盼来富有,新时代谁都能各显风流。”“与富裕牵手,就不再放手,一百年,一万年,直到永久……”《飘香的新时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来来来,为奋斗去喝彩!来来来,让幸福更精彩!谁给你舞台,你让谁开怀,要创造美好的生活、飘香的新时代!”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句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二、为人民讴歌,情系红土地

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神山村,看望慰问神山村群众,向乡亲们拜年,提出了“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等殷切嘱托。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这是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井冈山神山村新貌

井冈山是神奇的山,中国革命就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向胜利。1965年5月下旬,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看到井冈山“旧貌变新颜”,得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著名论断。神山村、井冈山、江西乃至全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印证了这一论断。歌曲《神奇的神山村》正是讲述了神山村的神奇巨变:“如今的神山村已旧貌换新颜,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神奇的神山村,梦想实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小康路上,一个也没落下,井冈山书写了最新的诗篇!”

江西是革命老区,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江西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省25个贫困县都是重点老区县,大部分处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其中,24个为国定贫困县,1个为省定贫困县。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鄱阳县、修水县、都昌县7个贫困县(区)脱贫退出,这是我省第四批次贫困县脱贫退出。至此,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意味着历史性解决江西老区群众绝对贫困问题,这是我省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对此,开场曲《老表的掌声响起来》生动表达了老区群众的激动与祝福:“老表的掌声响起来,映山红花儿在盛开。脱贫宣言暖民心,决胜小康大步迈!老表的掌声响起来,千万颗心儿在期待。乡村振兴奏凯歌,美好生活乐开怀……老表的掌声响起来!江西好运当头,老表幸福常在!”

三位女第一书记朗诵《扶贫干部好作风》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春风化雨,新潮涌动。这片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土地,如今感恩奋进,“脱胎换骨”,风景独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正如主题曲《江西答卷》所唱:“这是一次庄严的宣战,全新的战场到处捷报频传;这是一场伟大的考验,江西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三、用创意呈现,赋能新视听

组歌是由多首歌曲组成的套曲,主题统一,形式多样。最经典莫过于家喻户晓、历演不衰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告别》等10首歌曲组成,每首歌曲演唱前专门朗诵歌词。脱贫组歌《江西答卷》由“序”、“第一篇章:携手同心 决胜红土地”、“第二篇章:感恩奋进 拥抱新时代”、“第三篇章:乘风破浪 逐梦小康路”和“尾声”5个部分、《老表的掌声响起来》等11首歌曲构成,主题凸显,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创新是艺术的真谛。音乐更是“无中生有”的创新艺术。通过观看脱贫组歌《江西答卷》音乐会,其艺术创新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脱贫组歌的词曲作者田信国是土生土长的业余音乐人与专业电视人,挚爱江西,扎根本土,讴歌家乡,其作品散发出浓郁的红土地特有的“泥土味”,非常接地气,十分受欢迎。他不仅作词,而且谱曲,双管齐下,风格多变,新作不断,坊间称之“快枪手”“多面手”和“高产田”。他谦虚好学,勤奋刻苦,主动作为,这部脱贫组歌《江西答卷》正是他“老骥伏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真实写照。

支月英、程风分享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

脱贫组歌《江西答卷》的创新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的开掘上有突破,除了讴歌脱贫攻坚赞美扶贫干部之外,瞄准了教育扶贫的《好老师》,还把援疆这一国家战略扶贫用《我要去援疆》来丰富组歌内涵。二是在歌手选择上有特色,除了专业歌手外,还选择了大学生、小学生,其中小学生朱雅纯领唱《好老师》,纯真而感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选择派驻于都高田村的第一书记曾昭优演唱《扶贫干部好作风》,这位唱着家乡山歌长大的兴国汉子、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用他质朴而深厚的情怀唱出了对这块乡土的热烈的爱、澎湃的情,令人感动。三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亮点,显然作者吸纳了长征组歌的朗诵歌词做法,但又有诸多创新之处:(1)节目串联形式新颖:每个部分之前,由著名学者汪玉奇激情朗诵,替代了主持人的角色;每首歌曲演唱之前,除邀请6位老中青表演艺术家朗诵歌词外,还邀请了3位全省“最美第一书记”、2位旅游扶贫代表、2位脱贫户代表、2位援疆干部人才来朗诵,邀请2位“全国模范教师”来分享她们扎根乡村三尺讲台的教育情怀,以及邀请神山村支部书记通过视频讲述该村脱贫致富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2)演唱、伴舞不拘一格:合唱团全程配合,独唱、领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精彩纷呈;伴舞根据歌曲内涵情景再现,较好地烘托了气氛。(3)大屏视频丰富唯美:作者充分发挥电视导演的优势,使每一幅画面、每一行字幕赏心悦目,节奏流畅。可以说,整场演出实现了无缝衔接,张弛有度,一气呵成,带给观众以高水平、新视听的艺术享受,是一部难得的主旋律佳作。

朱雅纯和青新小学学生演唱《好老师》

希望江西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潜心创作,用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讴歌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始终冲在最前列—《一位新闻老兵的家国情怀》序

对于中新社,我并不陌生,早年在中央办公厅、国家广电总局工作时,我曾多次到中新社调研。与俊武同志从相识到相交、相知,是在我们先后到江西工作的近10年间。

由于分管文化、旅游等工作,在宣传“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建设江西文化旅游强省的进程中,我渐次注意到柳俊武同志领导的中新社江西分社是中央驻赣新闻主流媒体中的一路奇兵。人少声音大,反应迅捷,视角独特,平实简约,有高度,有首位度。

俊武同志新闻从业35年,转战全国六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这种阅历在中国新闻界也是并不多见的,也锤炼成就了一位新闻老兵的文化格局和境界。在其职业生涯最旺盛成熟的最后10年,他从中新社香港分社总编辑任上被调到江西接任分社社长。这是江西对外传播之幸,也是中新社驻赣团队之幸。

陶正明政委对他的沉稳低调、敏锐果敢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始终保持好奇、善于发现、勇于尝试的心态,永不言苦,永不言输,始终保持一个战士冲锋的姿式,做最强的自己……他无论到那里,内心淡定,志向高远,脚踏深泥,把日子过的闪闪发光,永不言亏”。

正是基于这种印象,这次俊武同志终于同意出版社选了一些他30多年来的优秀新闻作品和近年来他随手发在朋友圈,给人以沉思和启迪的感悟、点评和小诗,结集出版。他给我送来样稿,请我给他这本集子在前头写几句话,我很爽快同意了。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雄浑沉郁,视角独特,文笔老辣。整个作品散发着一种秋天田野的忧郁和泥土的气息,又有平实充淡和清灵,读来口中泛着一种野艾蒿样的苦涩与回甘。别人可能需要洋洋洒洒几千上万篇幅的阐释,他老先生短短几笔,抑或峭拔,抑或幽默,抑或比赋的“柳式表达”,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过目难忘。

记者柳俊武

胸怀家国,笔底风雷,掷地有声,是俊武这本集子的突出特点。

俊武同志是幸运的,也是艰辛的跋涉者。难得的是他对记者生涯始终保持着一位循道者、观察者、探路者的虔诚和敬畏。

作为一名“中新风格”涵养锤炼了几十年的对外传播高手,他又是一位眼睛很“毒”、手法很“刁”的记者。

作为80年代初北师大中文系优秀毕业生,他自称是半路出家的记者,说他的新闻教科书只有三本:吴氏兄弟的《古文观止》、恩师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选读》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而他心目中奉为圭臬的,则是化烽火而现荷花的孙犁;融动荡而展冲淡的汪曾祺;以及画世相而寓童心的丰子恺。

这令俊武同志的新闻作品有一种亲和美、情境美、韵味美的画风。他往往寥寥几笔,就把读者带入记者既设的历史场景。他写三峡大江截流之前,“云飞西陵,雨落三峡,四月天气”;他道98抗洪第六次洪峰直逼武汉,“长江疯了,军民拼了”;他报拉萨骚乱之后“恨乱鸟惊飞”;他送别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南开百年一哭”;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心战场,他疾呼“心的呼唤”、仗义执言“行不得也哥哥,这样对待武汉人不合适………”

柳俊武就是这样以民间对外的新闻视角,把“官话民说,长话短说,硬话软说,套话不说”的“中新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他把新闻采编要求浓缩为简洁精练、入脑入心的几个层次:“立场、现场、气场、收场”。他对“气场和收场”的解释,特别让人叫绝:主流媒体就要有主流媒体的样子,一旦开口,就要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王气而不是匪气,这就是气场。收场则是指一旦发声,就要达到万人空巷、鸦雀无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传播效果。例如在景德镇申报打造国家级陶瓷文化艺术试验区前夕,有人故意抹黑千年瓷都景德镇,俊武同志跟我讲,他要亲自带队深入调研,为千年瓷都发声。我表示赞同并请有关方面支持。几天后,他亲自执笔写就的万字长文《告诉你一个多维的景德镇》角度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周泽民同志说,这篇文章我一口气看完,感到震撼,是一篇难得的介绍景德镇的文章,仅凭这点,就要为俊武同志记一功!

▪ 庚子年大年初三,柳俊武打点行装只身奔赴武汉。

特别令人感佩的是,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湖北告急。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部署举国战疫。大年初二,中新社社长点将兵指武汉,年近六旬、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柳俊武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新闻会战。大年初三,他打点行装只身涉险奔赴汉。许多老朋友、老领导看到他在南昌火车站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上“中新社应急采访包”郁郁逆行的背影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武汉参战期间,他配合协助中新社武汉前方总指挥策划并亲自直抵最前线采写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观察评论、记者手记和人物专访。其中2020年2月27日晚发出的《中新时评:心的呼唤一一引进心理干预机制到抗疫一线刻不容缓》通稿,是中国新闻界最早发出的引进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到抗疫一线的呼声,很快就得到中央指导小组的采纳。

十几天后,在他奉命归建回防江西的日日夜夜里,他在办公室打地铺边隔离边值班。白天,他自己动手撰写了一批《庚子纪事》系列稿件,向海内外讲述中国战疫故事。夜里,他打坐地铺,北望荆山,创作了风靡全国的抗疫歌曲MV“春之三部曲”《春晓》《春唤》《春晖》。

▪ 时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虹(中)与柳俊武(左)、田信国(右)交流探讨为《春唤》歌词定稿。

歌者柳俊武

柳俊武的大半生是艰辛倍尝而又执着顽强的。用他的话说,他这一生是“饱饮酸水,口吐莲花,眼含热泪,冷眼向洋”。而作为一个富有强烈行吟诗人气质的楚地学人出身的新闻老兵,俊武的文化苦旅又是令人羡慕的丰富多彩的诗意旅行。

这本集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慷慨悲歌与辽阔旷达的有机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个人专集,毋宁说是一本令人过目难忘、掩卷反侧、见贤思齐的人生读本。

柳俊武一路在走,一路在吟。特别是到江西来工作之后的近年间,或许出于新闻工作的战事倥偬,或许出于他对半生漂泊生活的感悟,他更多的是随行随感随发的诗歌短句或妙语精论。他时而触景生情,慷慨激昂,时而天海浩荡,神游八极,时而感怀古今,浅唱低吟。特别是对苏辛一类古来迁客,有着共情同鸣式的体悟,因而随口可唱出“打从坡仙在兹坐,大江自此水向东”(《黄冈赤壁矶怀古》)这样的绝妙诗句。也有霸气惊天,雄视古今的豪迈(《长江号子》):老子本姓天,下凡昆仑巅。出关一声啸,沧桑换人间!

柳俊武古体诗歌创作,题材广泛,不拘一格,炼字称绝,既承接了唐宋神韵,又揉合了时代风貌,更多的是他深邃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总体上始终贯穿着他对家国命运、百姓疾苦,人生起落的拳拳赤心和深切的关怀。就其审美价值来讲,当属上乘之作。

但作者毕竟首先是个身负使命、胸怀家国的话语领头人,一旦风起云飞,你再看他“别罢赣州过吉州,车向前去树向后。古道西风饮瘦马,秋水长天打渔舟。”在冲锋陷阵的路上,有“五天四夜赣南行,三县两区马不停”的急迫,也有“夙夜撒豆挥子弟,山川无虞我无恙”的杀伐果断,更有“剑胆安澜,好去好回,莫使老泪沾巾上”的叮咛,甚至还有烈士迟暮的按剑恨晚:“老来无用尚能饭,锈剑挑灯到夜半。晨起检字如点军,聊将梅岭作岐山”!

我们来看这股英雄气在庚子战疫中,他唱出了怎样的长歌短笛!

柳俊武在参加武汉战疫报道奉命归建值守江西后,在办公室边隔离边值班期间,夜夜打坐地铺,北望江天,双手合十,与楚地乡亲共难。他在朋友圈里写道:“不能与荆楚同胞并肩同战,只能坐地北望,与子同难。谨此一曲《春晓》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对瘟君的祈送,对受难家山的哀痛和对寻常巷陌百姓如常生活的期许。”

《春晓》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融古汇今的典型风格。歌词鳞选武汉著名地理文化标座,融汇古今典型诗歌意象,表达作者对国难下的民众暖若和风的慰藉和祈祝:“黄鹤楼江汉关,芳草萋晴川。二月春风逐白帆,钟声敲客船。天际流波浪宽,杏花飞漫天。南山雷火山连山,凝眸共无眠。问君别后应无恙,把酒叙余欢……”令人击节称奇的是,歌中由暗及明的转折间隙,作者以“童声朗诵”的汉腔楚韵念白,一笔荡出故国楚地的烟火风韵:“煎豆皮,热干面,孝感的麻糖将军的县,香溪河的女子,大别山的汉,汉阳的铁水就红了天!”歌词在其朋友圈转发以后,很快得到了很多知名音乐人的响应。著名音乐人“老孙”将其改编为《湖北保卫战》,曲翟尊等当红明星义务演唱,风靡大江南北。

此前,由湖北知名作曲家李季和周友良作曲制作,湖北和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在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互联网植树节音乐会上云首演,一炮走红,两三天内点击超过数亿。网友纷纷点赞“春满楚越,共祈《春晓》”。“歌声就像抱枕一样柔软,就跟春风拂面一样。”

《春晓》唱响后,不少领导和老朋友鼓励俊武同志再写两首,不妨弄个“春之三章”。他找到我,想一起联手再连推两首。我们就此进行了深入交谈,都感到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市复课复游,将是当时的中心任务。同时,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战疫,关切关爱海外中国人在疫情肆虐之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归复,事关大国责任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课题。于是,在我办公室,我们约请知名音乐人田信国一起共同商议,再推出两首战疫春声《春唤》和《春晖》,与此前的《春晓》共同构成“春天三部曲”。

《春唤》MV

2020年3月20日,中新社江西分社出品的歌曲《春唤》MV正式首发。歌曲在《春晓》既有风韵的基础上,更加凝练地运用江西特色的代表意象,恰到好处地嵌入名人名句,自然天成地表达主旨意涵:“杜鹃开白鹤恋,绿野碧云天。春江花月待归燕,风景独好看。楼望楼,山连山,风月永同天。云横九派浮黄鹤,问道桃花源。春风唤,山水盼,烹茶东篱边。问君何日可偷闲,畅游天地间”。

继歌曲MV《春唤》如春风桃李般盛开后,4月10日,我们联手创作的《春晖》正式全网发布。“春暖云雾散,人间四月天。热风吹雨后,飞鸟相与还。老家青花碗,慈母手中线。风吹雨打过,更知家中暖。长江长,南海蓝,我的摇篮我的岸,同呼吸,共凉热,我是星星你是天。”这是一首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唱给游子、唱给祖国母亲的歌!值得特别称道的是,歌词中巧妙地运用老家青花碗、慈母手中线这些牵肠挂肚的文化符号,是对中新社由来已久的“勾魂寄情”手法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这三首“春之歌”相继推出后,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中新网、中国江西网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及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新浪、网易、澎湃等民间大网全网推送,引起了强烈反响。

悟者柳俊武

俊武同志这本集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洞见别致,无论是充满散文笔法的新闻通讯作品,还是富有深邃个人体悟的诗词、随笔、短评等小品,无不充盈着浓郁的辩证思维和别开洞天的个人见解,予人以别致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散发着悟性光芒的册子,不逊于一本启人心志的治愈式人生读本。

首先是取舍之悟。俊武30多年的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不停地创业、创业,行走,行走。他曾是问鼎全国经济广播电台三甲之一的楚天经济广 播电台十八位创业者之一,也是中新社湖北分社的创业元老之一和武汉支社的创业者,转战到西藏工作后,又是中新社西藏分社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任上最后收官十年,又奉命从香港分社到江西分社担纲图强兴业。从这本书的大致时间脉络也能看出,他这一路几乎是“猴子掰包谷”式地一路“掰”一路“丢”,有的是功成身退,有的是临危受命,老、少、边、穷几乎成了他职业足迹的完整闭环。

巨大的空间位移,雪雨风霜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责任性及敏锐的洞察力,也给这位具有传统文人气息的老记者,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峭拔豁达的人生感悟。所以他能吟出“月是东坡邀,水是李清照”这样思接古贤、寄情山水的佳句。

再看他的忍性。有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至今想来,让人泪目。俊武幼失家严,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把他兄妹几个拉扯大的,他也是个大孝子,转战南北中,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中风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2015年8月间,老母亲眼看就支撑不了几天了。当时他正组织世界华文媒体高层几十号人“行走中国·聚焦江西”采访活动,北京带队领导是第一次到江西,省委书记将出面会见。这个时候,他哪里走得开?!他只好请妹妹把母亲送回老家照看。19日夜,他连夜往返赶路千余公里,回家跪在已不能开口说话的老母亲面前。母亲知道唯一的儿子回来了,虽不能言语,眼泪也早已流干,手死死地掐在儿子的虎口上,硬是深深掐了一道紫印。他跪在母亲面前,跪过半个小时,他不得不起身,又要赶回任上。临出门,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耳光,忍泪绝尘而去。23日这天,省委礼堂热气腾腾,省委书记与海外华媒社长老总交流得暖意融融,对答如流。“你母亲走了……”得知这个噩耗后,他泣告电话那头的亲人,这边的行程还有三天,实在难以分身,请写上这样一副挽联挂在灵前:“呼儿声声儿何在,唤娘切切恨何及?——百生莫赎”。他合上电话,擦干眼泪,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回到会见厅。此后三天,他白天照常紧张工作,带队踏访多个地市县,晚上,则在宾馆房间,整宿整宿朝北跪着。直到第三天中午,领导和一行客人,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敬献完花圈,有同事实在看不下去,含泪报告了北京领导,他在领导的命令下,才从井冈山驱车八九百公里,星夜回家奔丧。见到母亲灵柩的那一刻,七尺高的汉子,裂帛一声,双手十指深深地扣进了地下,令苍天落泪……

▲2020年7月13日,柳俊武身先士卒,冲锋在江西永修洪灾一线。

每逢大事有静气。在重大历史事件,险要时间关口报道中,他特别善于寻独特的角度,状物言事,徐徐道来。例如,在香港97回归当天,他在武汉竟钻进中国知名高僧大德宝通寺主持道根法师闭关的禅房内采访大师。文中背景妙用简直出神入化:开篇即把寺院门口“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横幅映入读者眼帘。接着借宝塔下禅房关内院中玉兰花古树三次反季节开放衬垫拉伸出文章的意涵。

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五月,柳俊武只身从北京前往河南农村暗访,足迹遍布河洛大地。他在后来被纳入新闻教材阅读范文的《五月的乡村:敌后变前线》的一篇散记中,还是沿用他老到的笔法,开门见山:麦子黄了,“非典”近了。豫中平原不再平静了……向海外报道客家祖地人自卫战,村自卫战,县自卫战,洛阳古城还是一片净土。而在结尾处,以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制高点上,灯影夜色里车内的《黄河大合唱》如瀑如注地泻来,强化民族支撑力和战胜“非典”的坚强信心和决心。

在2008年春拉萨“3.14”事件,应急报道中,他除了冒死在中国新闻界最先向西方世界发出两张反映骚乱分子在八廓街纵火浓烟滚滚,追杀无辜三轮车工人的照片,在事件最初世界與论一边倒的情况下,起到很好平衡作用外,又在随后的一篇后来被选为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的《恨“乱”鸟惊飞——拉萨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中,踏访世界高原最大城市湿地拉鲁湿地公园“情人秘道”,传达出民族分裂分子制造的骚乱,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祥和安定,连美好的自然生态亦不能幸免于难,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境地。这种看似平实散淡的笔墨,其实充满了令人信服的批判锋芒,比一般的程式化话语,更有力量。

如果说在某些具体节点上的把握靠的是灵气,那么,对一城一地的把握和独到的推介,则靠作者对当地文化水性的全面耕读和深刻体悟。我们看到,这本书中,在天津建城600周年之际,柳俊武对天津的解析是《六百岁天津:陪都·相城·隐市》一篇不足2000字的短文,却把天津因毗邻首都北京,历史上出将入相,面朝大海,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讲得一清二楚。

再看他是怎样介绍江西的历史地理文化?他说,从东北方的山东半岛到西南方的雷州半岛,划一斜线,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人文自然景观最为秀美的东南半壁河山,正好形成一把光彩照人的规整半圆扇面。而江西正好处在这个半圆扇面的圆心握手之处,是长三角、海西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腹地。鄱阳湖则像一颗耀眼的扇坠,光彩夺目。因此,江西历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形成了藏龙卧龙,经天纬地,后来居上的文化格局和特质,可谓“文景江西,中国归谷”。他这么一讲,谁不敬佩这片文化厚重的红土圣地?

相信俊武同志的这本书,不仅是一位新闻老兵的人生足迹,也是新闻文化学界可资探究、可资借鉴的标本;亦或将成为青年后生静夜吮吸人生的读本。

江右书院冠华夏—《江右书院行》序

书院,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醒目亮点,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书院,记录了诗书中国。

白鹿洞书院

书院的鼎盛,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于文化传播与学术自由交流的强烈追求。在古代中国,书院就是一个文化象征的符号,代表的是有着一定文化水准的话语圈。那些执著于传道的儒家士人满怀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向度,在书院的形式助推下探询着自我思想与现时意识的完美融合。正因为如此,儒家士人往往把书院看成独立研究学问的安身立命之所,捆绑着其“独善其身”的生活道路。书院的创建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超世脱俗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书院,大都建立在僻静优美的名胜之地。

“江右书院甲天下”。在一千多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季啸风先生率领全国百余学者普查古代书院,发现全国有书院七千三百余所,其中江西九百九十所,居全国各省之首。而根据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的《江西书院》最新统计,江西有书院近两千所,比过去统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占全国书院四分之一强。

江西之美,美在山水;江右之盛,盛在人文。美景看不尽,人文道不完。当今天我们再去打捞这段历史时,那些曾经遍布在江右大地上的书院建筑,留给了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在浩浩苍穹之下,莽莽林野之中,那一座座古朴而散落的书院,像是一尊尊历史的雕塑,守望在丛林山野或溪泉河畔。在读书人眼里,在文化人心里,那都是一块丰碑,都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都是一座神圣而高雅的殿堂。

当我们伫立于庐山五老峰下,石门涧近在眼前,枕流溪的溪水从这里穿越山涧,流向远方,高耸入云的松柏和翠竹隐掩下的白墙灰瓦,无不在传说白鹿洞的故事,揭示先贤的哲理。与其说白鹿洞书院供奉着朱子的雕塑,不如说是朱子的《白鹿洞学规》昭告于天下,首创了中国办学的准绳。

当我们伫立于徐岩的丹霞三峰山下,赫然醒目的“象山书院”之摩崖石刻让无数的造访者为之震撼,仿佛看见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闻道,不舍昼夜。在这片茂林修竹的地方,万千莘莘学子从四方聚来、相与讲习的读书之声远播信江两岸。

当我们伫立于鹅湖书院,竟不知鹅湖不是湖水而是鹅山,似乎昭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理。一如当年“鹅湖之会”,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行以仁之,从此,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大学学术发展道路。“尊德性”与“道问学”及无极而太极也,千年话题,一直延展。以至于辛弃疾与陈君亦在此“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纵谈十日,共商复国之计”。

当我们伫立于赣江之畔,白鹭洲依水而居,章贡合赣,一江赣水滔滔北去,多少故事从这里演绎成经典,多少人物从这里擢升为圣贤。“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其一身壮士义胆,一腔报国情怀,一代文章节义,乃白鹭洲书院文化之写照。

已经远去是辉煌,不曾离开的是记忆。远去的历史如同人的记忆,会散落太多的碎片,需要重新拾起、还原。也许书志里记录的是遥远的抽象故事,而目光所能碰触到的碎片,给予我们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景象。捡拾这些碎片,会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更加鲜活。从历史变迁到自然变幻,总有一些东西是磨灭不了的,虽然无数书院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成为废墟,但在尚存的瓦砾墙垣间,我们依然能看到书院曾经的辉煌气势。它更像古代书院制度的一个封存的标本。

白鹭洲书院

标本是用来记忆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江右书院已经封存在历史记忆里,但其思想与教化的传承却一直延续至今。江西自古人文荟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西私学自古十分发达。从孔子开私学之风起,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就游学南昌,结草为堂,授徒讲学,尤其唐宋以后江西的书院更是蓬勃兴起:高安桂岩书院和德安东佳书院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私家招徒授业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准绳;上饶的鹅湖书院首开学术自由辩论之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绵延八百年,至今仍有三千学子,朗朗书声不断。而到近代,一批优秀的私立学校脱颖而出。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努力,江西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三强,进入了民办教育大省的行列。书院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渗入魂灵、化作基因。那一片源于李白韩愈周敦颐、飘自陆九渊朱熹王阳明的朗朗书声,在新时代继续声声入耳、句句传情,让下一代依然优雅如瓷、坚韧如丝。

书院虽然是一种古老的办学模式,但古老并不代表落后,老树春深更着花。季羡林先生在《中国书院辞典》序言中写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年的书院这种古老的办学模式,在今天还有其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这个形式,加入新的内容,使它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今,风靡全国的国学传统教育,足以说明书院的魅力与积极作用。

书院虽然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已不复存在,但是书院的精神血脉却在永不间断地传承着。江右书院缔造的“理学”“心学”“汉学”,以及由它而衍生的大学堂和现今的高等学府,如逐日的夸父,正随着朝阳前行,成为赣鄱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在翻看江西师范大学的简介时,“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的表述赫然在目。书院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参观欣赏的旅游景观。

作为江西传统文化的瑰宝,书院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绝不能消失,也不会完全废止。但据江西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省现有书院仅存一百七十多所。保护与传承书院,是我们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人尚且可以“裹粮而来”“结庐而居”,我们完全可以承载历史、精进前行。

幸运的是,江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书院保护、研究、利用方面,持之以恒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保护利用书院文物的过程中,江西省坚持不懈地开展书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高校、书院管委会、部分文化研究单位学者和专业工作者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白鹿洞书院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将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中华文脉、民族基因的高度,以敬畏之心礼敬书院,保护好现存的书院建筑,深入研究书院的内在价值,合理利用书院文化资源,就一定能守护好书院文化之根,再现江右文化的时代光芒。

因为,历史给我们的感觉,一直都是如远若离。但,历史与当下相连,从未走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