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尼特族②|那些低欲望的年轻人,如何走出“尼特”困境?

澎湃问吧
2021-04-15 18:19
来源:澎湃新闻

就业晚、结婚晚、佛系生活,这些“不就业、不上学、不受训”的“三不青年”被称为“尼特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青年尼特族数量已达2.6亿,成为数量庞大、不可忽视的群体。

今天的青年人为何不积极了?“尼特族”就是“无所事事”吗?佛系生活背后,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澎湃问吧邀请青年劳动研究学者周燕玲,聊聊低欲望的年轻人,如何走出尼特困境。

低欲望生活有何利与弊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如果不求上进的尼特族越来越多,能帮助减少内卷吗?

周燕玲:低欲望、放弃竞争,确实可以避免内卷(一种消耗高于创造的恶性竞争),但同时也消灭了良性竞争、活力和创造本身,因此对社会、经济来说并非真正的解决办法。对个人来说,因为职业/工作的经济性和社会角色属性,这种低欲望状态非常倚赖于较好的经济条件,也限制了自我伸展和价值实现,因此也并非理想状态。

年轻人称为尼特族这样的状态,一方面在于工作的意义、价值、环境有了很大改变,比如工作带来的经济收益远不能带来他们可期盼的未来(比如安家),工作中的社会关系比如劳资纠纷、职场竞争带来的压力、焦虑大于他们能从工作中感受的归属感、成就感。而另一方面年轻人可选择的生活状态也变化了,他们可以从家庭、资本收益中满足经济需求,从兴趣爱好、消费等其他社会活动中获得社会性。

@神的鱼儿:选择低欲望的生活状态有什么不好呢?和选择稳定、铁饭碗不是一个道理吗?

周燕玲: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个人的权利,只要不触犯法律和损害他人权益。无论是低欲望的生活状态,还是不投入工作,别人都无可指摘。我们在这里讨论尼特族这个社会现象和公共议题,不是为了针对个体,而是从社会健康、良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深层次问题,探索改善路径——这些路径应该也是各种制度、结构性因素与个人心理的互动。

如何走出“尼特”困境

@。:尼特族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吗?

周燕玲:可能存在的一定的这个倾向。尼特族内部其实是比较多元化的,他们中部分并无任何心理问题,生活也相对稳定,有的并非“仅靠娱乐”。但确实也存在这个子群体,他们社会化不足,同时也害怕进入职业、进入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抑郁症状。但我还无法得到这个比例数字,特别是还要与非NEET的上班族的对比,其实在“上班族”中也存在焦虑、抑郁的问题。相比低度社会化的尼特族,部分人处于另一个极端,就是“高度角色化”,将工作、奋斗视为生命中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本质上说,这部分人与尼特族都是不“正常”的,但后者似乎更被视为社会病态。

@澎湃网友f2mQ3i:对于就业晚、结婚晚的尼特族青年,怎么帮助他们转变心态?

周燕玲:我认为不可能完全“解决”尼特族现象,只能是改善。要改善重点也不是转变他们的心态,因为尼特族现象并不是心理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之所以不可能完全解决,是因为尼特族现象的背后部分是时代变化造成的。例如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人的社会角色更加多元,可以有多种社会化、社会融入的选择。而我们要解决和改善的不是尼特族现象,而是它背后反映的不公正、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比如社会不平等、向上流动空间和公正性、社会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等等。通过研究,我们希望”看见“问题、建构问题、最终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中的个体,如果希望得到帮助的话,也将更容易获得。

@澎湃网友aM3aeu: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因为未来迷惘一阵子,是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长远的追求目标,还是自己一直没找到意义?

周燕玲:懂得“迷惘”,对“好的长远的追求目标”和“意义”有需求、有愿景,我觉得就是不错的。相对于懵懂地自我满足,这其实是很棒的进步。目标和意义确实很难找,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并且常常看起来很没用,但我觉得这也正是人类生命最精彩的地方。

@蓝天:不把生孩子放在第一位的青年人,有必要恋爱和结婚吗?

周燕玲:在过去某个社会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曾经把人视作是家族的附属品,主要的社会价值是生育、传宗接代,如果不生孩子的话,确实没必要结婚,恋爱更是多余的;即便结婚,只要生不了孩子,如果是女性也会被休掉。现代社会价值不再如此,它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和需求,比如恋爱的需求、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需求。人们养育后代为社会经济持续提供劳动力和消费,但这些社会责任是通过各种制度支持来实现,并不是以他们恋爱、结婚权做要挟。事实上,人们的生育意愿在不同人生时刻是变化的,结婚时不想生孩子的或许过两年也会改变主意,因此不必强求和操之过急。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