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统战 | 探寻二疏及二疏文化承传(二)

2021-03-23 16:42
山东

二疏

生平及故里探

咏二疏

陶渊明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咏二疏》、《咏三良》、《咏荆柯》为陶渊明三首咏史诗,借以托古述怀,抒其爱憎。三诗中,二疏取其见机归隐,三良取其与君主同死,荆柯取其为主复仇之侠义。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有一首咏二疏之《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两晋间,因《汉书》不易得,二疏其人,鲜为世人尽晓,故张协、陶潜咏二疏,欲详其生平。诚如是,《汉书·疏广传》述二疏生平及故里者着墨无多,止以“东海兰陵”“家居教授”“地节三年”“在位五岁”“归老故乡”“既归乡里”“请族人故旧宾客”“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等资以寻迹。且受史书遮蔽故,古人苏轼及今人亦有不同念者,理应辨述以探之。

之一

“二疏城”与二疏故里析

二疏城,是一处历史古迹,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境内。南接城前村(因处二疏城前,故名。现分为4个行政村,以城前一村居北,与城相接),北距萝藤村约100米,西侧紧邻金泉河(又名萝藤河),为一台型高地,高出地表约3米。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4米、东西宽150米。历年来因人为取土、辟土造田及水土流失等种种原因,二疏城原面积损失过半。远眺西为莲花顶(山),北、东为低山丘陵。二疏城坐落于依山傍水河谷地带的小块平原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合古代人类生息繁衍。《齐乘》载“二疏宅,峄州东四十里罗滕城,墓亦在焉。城周五六里,土人指以为宅。按二疏归乡里,顾有旧田庐,娱乐终身,不为子孙增益产业,宁有如是之宅乎?询之耆旧,谓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共筑此城。即城内古寺,其故宅基也。海州有景疏楼。”《读史方舆纪要》载“二疏城,《志》云‘在县东四十里,城方五六里,内有散金台,相传汉疏广疏受所居。’或谓之不其城。”《峄县志卷二十四古迹考》载“二疏城,县东四十里,地名罗滕,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城周二三里,土人指以为宅,按《齐乘》。”“散金台,县东四十里,汉二疏散金乡人处。”

《汉书·疏广传》载“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二疏城地址所在及历代方志记载,均指此处即为二疏故里。且《汉书·疏广传》所叙家居一节亦云:“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待“父子归老故乡”,“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陶渊明《咏二疏》中“高啸返旧居”“促席延故老”及其他文人墨客所赋诗词亦以佐证。

疏氏叔侄既故,葬于“散金台”南疏氏祖茔。乡里念其散金之德、济贫之恩,称二疏故居高土台为“散金台”。并于故宅处修建“二疏祠”,塑二疏像,奉祀不绝。又传,旧时,乡人在其散金处立名“散金台”一碑。《峄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记录明代兵备佥事李士允《二疏祠记》,记载二疏祠旧状和重修之事,亦载二疏祖茔于二疏城(散金台)南一事。散金台上原有元代以前古寺庙一座,至于明代则呈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堂空而圮 ”而又“覆栋残碑,交委堂下”之状。依据东汉之后历朝历代,人们通过诗歌、历史记载等形式对“二疏”的敬重和纪念,二疏城台上的古寺庙原或就是祭祀二疏的庙祠,世代祭祀不绝。明弘治五年(1492年),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在寺庙前修建“二疏祠”。嘉靖十年(1531年)兵备佥事李士允又命峄县令李孔曦重修,将祠堂移至古寺庙后重建。并塑二疏像,作《二疏祠记》,勒刻碑石,广植林木,彰表先贤。

之二

“二疏墓”、“二疏城”地址考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四辨证二》里记载“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乐史在《太平寰宇记 二十二沂州承县》里也记载“汉疏广墓,在县东四十里。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汉疏受墓,在县东四十二里。”李士允在《二疏祠记》也言“(二疏)墓在其南里许,累累七塚,莫辨某墓为二疏者。墓无祠,此其祠也。”“四十里”、“四十二里”此为一个约数,文字修辞之为,实为一地,更是指同一个祖茔。此里数亦即二疏城到峄县之距离。所以《峄县志 古迹考》曰“太傅少傅疏广疏受墓,县东四十里。”又据李士允所言,二疏祖茔在散金台南里许,不得辨。墓前并无祠堂,“散金台”上的那座旧祠堂就起祭祀作用。按“墓在其(‘散金台’,或言‘二疏城’)南里许”,“二疏墓”当应推之原在今台南“城前村”附近,或者村内。

《梦溪笔谈 卷四 辨证二》详载: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后人又收入《图经》。余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人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无足纪者。

宋代海州通判石延年,不同历史地理之地志,宋代东海县(汉代赣榆)属琅琊郡,而当时“二疏”故乡东海郡兰陵萝藤,却是属宋代的沂州承县。且不明就里,任意附会,将海州东海县西北的“二古墓”认为就是“二疏”之墓。不但刻碑于其傍,且其错误还被后人又收入《图经》中。对此错误,沈括予以明确指证。《读史方舆纪要》所记载的“二疏城”“散金台”,谓之“不其城”,应是有误。《汉书·地理志》载:“不其县,秦建,属琅琊郡。”《太平寰宇记》载:“古城周长十余里。”《莱州府志》、《即墨县志》载“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

另,《山东省古地名辞典》所载“二疏城,又名散金台,汉代城邑,传为二疏(疏受、疏广)归老处。遗址在今苍山县驻地卞庄镇西,鲁城乡驻地鲁城村东三公里,老书房村附近。老书房传为二疏读书处。”《山东省枣庄市“二疏城”详考》一文对此指出:“《山东省古地名辞典》所载‘二疏城’,当误处。二疏城,即在原峄县萝藤乡,今峄城区东萝藤村与城前村之间的萝藤河东岸,城台明显高阜,遗存至今,自古相传为‘二疏’所居地。苍山县卞庄镇鲁城乡老书房村不知可否有古城遗迹,即使有也是另为其他汉代文化遗存,定不当是‘二疏城’。”

之三

“宁邑二疏”说

偶寻百家号“我行故我知”及新浪网“澄静行”等在《山东宁阳东疏农村街道初春随拍》之文中,对“二疏”(文中为“两疏”)有所表述,并有“宁邑二疏”之说,现予摘录:东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为汉代两疏故里,“两疏”即为疏广、疏受。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人,少时随先辈迁居宁邑(今宁阳县)。疏受为疏广兄弟之子,即广之侄。宣帝时期(公元前73—公元前49)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博学多识,精于研究《诗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分别被敕封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家令,史称“宁邑二疏”。元帝初年(公元前48年),疏广、疏受审时度势,决定激流勇退,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还乡,用所赐金银大办私学,为家乡培养了大批文人学士。有人劝其为子孙广置良田豪宅,疏广回答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二疏辞世后,宁侯为纪念两位宁邑先贤,将其故里分别命名为“东疏”和“西疏”。300年后,陶潜路过宁邑时,曾赋《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睚汉庭中,二疏复此举”。高度评价了二疏功成身退、不贪图名利的高尚情操。北宋苏轼、元朝刘因、清人黄恩彤等历代文人学士的诗作对二疏也多有赞誉之辞。

“宁邑二疏”,笔者不评。二疏影响,源远流长。相关考证,不绝如缕。其意毕见,盖可考焉。限于篇幅,兹不赘述。毋庸置疑,相关史书诗词、当今文人学者追寻二疏生平及其故里之细微脉络,为我们论证并勾勒二疏生活轨迹提供了良好素材,且盼有遗珠、以矫偏倚。

http://www.yctyzx.gov.cn/

原标题:《文化统战 | 探寻二疏及二疏文化承传(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