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中国抗疫故事”与观众更共情?

2021-03-04 11:06
山东

 

疫情之后,“中国式抗疫故事”的落地化可能成为引起观众共鸣的突破口。

文/七月

一个从群众中来的主题。

从2020年迈入2021年,尽管疫情略有抬头之势,但全国各地区早已过渡到了抗疫常态化的阶段。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抗疫”话题自始至终都与大众息息相关,而这一话题接下来仍将被大众长期密切关注。

在这样的基础上,观众不仅对一大批平凡的抗疫英雄有所关注,也对相当漫长的抗疫战中平凡人之间发生的平凡故事有着强烈的共鸣,自然能够对以“抗疫”为切入点、聚焦小人物故事的国产片产生更多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有着不小的观影需求。

不过,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与医疗主题相关的国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一直较为少见。虽然经历了疫情重创之后,也有一些相关抗疫主题的影片开始筹备,但彻彻底底聚焦于“抗疫”的影片对于更多的观众来说,还是有着较为独特的创作视角。

正是因为如此,已经开机的抗疫剧情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有着较重要的产业意义,五个单元故事展现的都是抗疫战中最贴近大众的平凡人和平凡事,“中国式抗疫故事”可能会在通过更普世故事实现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上给到新的经验。

1

—更落地的“抗疫”主题—

时代需求。

在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上,《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不断出现,“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容易与普通观众达成身份认同,并借助这种贴近大众的主题下的优质内容实现突围。这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以普通人视角切入的“中国式”优质内容正在崛起。

尤其是,在今年相当漫长的抗疫战中,国内普通大众的身边涌现出一大批平凡的抗疫英雄,普通大众群体真真切切地关注到这些挺身而出的英雄。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自己曾经历过、还是自己曾听说过,“抗疫”话题与每一位中国人都息息相关,身边出现的“抗疫”相关的普通人和普通事,都让国内普通大众对“抗疫”有了更新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目光放在更加贴近大众的社会话题、主动寻找能够与普通观众之间顺利“对接”的主题内容,国产影片极大程度上能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和支持。更何况,以抗疫视角切入、反映大众抗疫生活的国产片目前为止尚未有更多影片触达到观众。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双重加成下,市场对能够聚焦“抗疫”主题、关注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的国产影片有所需求,这也是能够增强普通观众代入感的“中国式”内容。

那么,作为一部抗疫剧情电影,已开机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抗疫”主题内容的“现实化”落地,五个单元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更贴近民生的抗疫话题。

五个单元故事都是围绕着普通人和普通事,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张弛的单元围绕着疫情期间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口罩展开;在董越的单元中,ICU医生在疫情期间为施救患者进行了自我牺牲;周楠的单元则是疫情期间维系人际交流的手机背后一个关于亲情、尤其是爱情的故事;而田羽生的单元讲述了面对人民群众第一线的社区书记在疫情期间进行的付出;饶晓志的单元则是小朋友幻想自己化身为哪吒,战胜病魔。

除了主题内容上的看点之外,《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另一看点是五个单元多风格的碰撞,某种程度也给这部影片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从张弛和饶晓志的单元来看,导演和主演以往的风格极大可能决定了这两个单元有着喜剧风格;董越的单元延续《暴雪将至》纪实手法的可能性较大;周楠的单元可能是其擅长的爱情题材和周冬雨、尹昉的一次“火花”合作;田羽生的单元则有着田式喜剧和现实题材进行碰撞的极大可能性。

2

—更共情的中国故事—

情感需求。

回看近几年的头部国产影片,无论是《我不是药神》的“想活着有错吗”最终爆发,还是《流浪地球》的“家国情怀”最终胜利,这些影片能够获得不错票房除了不断追求更现实的高口碑内容之外,还能够在内容优质的基础上追求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认同”。

实际上,这一点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更为明显。以2020年为例,全国影院长达半年被迫关停歇业。复工之后,率先上映的《八佰》《我和我的家乡》以及《金刚川》等重点影片,关注点更多放在了通过更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中国故事,来实现情感认同。

尽管当时的整个市场一直受到了上座率不得超过50-75%的管控限制,但这种“情感认同”还是让2020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产出了一部30亿级别的头部影片,且另外还有一部25亿+影片和两部10亿+的影片。

由此可见,从2016年左右口碑为王和现实主义逐渐成为市场新趋势开始,经过了多年的观影强化,观众已经对于“口碑质量”和“现实主义”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以现实主义和优质内容为卖点的影片不足以撬动更多的观众,再加上情感共鸣或许更有下沉优势。

这一点,目前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共识,从已经开机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也能看出这种追求现实主义共鸣的趋势。这五个单元故事呈现出了一致的脉络,即普通人在疫情期间遇到过或者经历过的一些普通事,有着很多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要点。

具体来看,张弛的单元实际上是在武汉爆发疫情进行封城之际,普通群众对武汉支援了自己的一份力;董越的单元反映出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医患互相扶持渡过难关;周楠的单元中涉及到的选择也是疫情时不少普通人会面临的;田羽生的单元背后其实是对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致敬;饶晓志的单元则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了疫情之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同时,在《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中执导不同单元故事的导演们,基本上之前都有过借情感共鸣实现市场突围的代表作。以田羽生、饶晓志导演的作品为例,《前任3:再见前任》的“与前任体面说再见”和《无名之辈》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皆是借情感的力量破圈,加上口碑发酵,从而形成社会话题,助力影片愈走愈远。

此外,作为《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监制,以生活洞察力见长的黄渤也能够在如何借助口碑优质的基础更加切中与大众产生共鸣的情感这一问题上,给影片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产业“合力”—

下沉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国内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不会止于影院被迫关停歇业半年左右这一点,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力是长期而不可逆的。其中,观影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更为明显的“片荒”困境都将是整个市场的一个长期趋势。

由于电影制作具备一定的周期性,2020年不少电影项目的进度被疫情打乱,能够如期开机、筹备的数量骤减,能够定档上映的时间也只能拖后。因此,在尽可能地消化掉“库存”之后,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年开始的国内电影市场一个重要走向。

与此同时,影院观影并不属于普通大众的生活刚需,疫情的出现令越来越多的观众在选择进影院上更加谨慎。这带来的问题是,对于将长期处于复苏阶段的整个市场来说,恢复观影信心前途漫漫。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片单靠内容层面能够实现的推动力较为有限,还需要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主创团队的市场影响力,来增加影片的市场下沉作用力。

其实,从《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的主创团队阵容来看,似乎很能说明上述这一问题。首先是张弛、董越、周楠、田羽生、饶晓志五位新生代导演各自有着明显的风格特点,这种个人色彩从一线工作人员等视角切入到抗疫主题内容中就看点十足,同时几位青年导演的“协作式”创作模式本身也有着诸多“市场卖点”;影片还邀请了陈道明担任总策划、黄渤担任监制,想要通过主创“合力”的价值,呈现给观众更高质感的电影内容。

而在主演层面上,影片同样有着全明星阵容为品质保驾护航的优势,不仅有着周冬雨、尹昉等获得市场认可的年轻演员,还有着宋小宝、潘斌龙等下沉力量不错的喜剧演员,目前尚未曝光的演员也令人十分期待。显然,影片极大可能会借助主创团队自身的市场影响力来实现更多的票房号召力,尝试挖掘更多的市场空间。

除此之外,《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还体现了其他产业“合力”的价值所在:影片的背后有着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支持与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将对整个电影的创作发挥专业性的把控作用,有利于“抗疫”主题进行更加深度和广度的呈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助力整个产业丰富“抗疫”主题的优质内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