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干饭人”和现代“干饭人”的饭有什么区别?

2021-03-04 08:39
湖南

原创 申梦 趣科普

民以食为天,柴米酱醋盐。这其中的大米作为我们的主食,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干饭人”的餐桌上。

但是你知道大米到底从哪里来?我们现在的大米和以前的大米又有什么不同吗?

谷物的起源

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生活了300多万年了。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先后经历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在狩猎时代,人们每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奔波,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就在某一天,一位先民带回来了一粒种子,就是这粒种子,带领着先民们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农耕时代。

谷物的驯化

在远古时期,谷物就好比路边的“狗尾巴草”。而那位先民就是这样把一粒种子带回了居住集中地,将它散落在了地上,却在第二年收获了新的“狗尾巴草”。正是由于这样,便开启了水稻的驯化之旅。

驯化之旅开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落粒基因相关。野生谷物的种子是分为落粒和不落粒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由落粒基因决定的,而远古的人们带回的种子是植物上不落粒的种子,落粒的种子因为外部的物理原因而脱落。

人们不断收获这些不落粒种子带回家种下,却无意间削弱了落粒基因的功能将植物逐渐的驯化成不落粒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这种规律,不断根据自己的喜好保留种子,比如挑一些“好看”的种子带回来,留着来年种,就逐渐出现了早期的谷类。

水稻与它的野生先祖

我们现在见到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渐进行改良得到的,他们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芒长基因:从长相来看,野生稻长得更像野草,他们长着具有“攻击性”的芒刺,来保护他们仅有的后代。而他们的保护机制就是给那些捕食的鸟类造成一些阻碍,让鸟儿知道他们也不是好欺负的。

除此之外,在野外有很多动物穿梭在这些野草丛间,正是由于这些刺的存在,则让这些种子有了搭上“顺风车”的机会。他们会插在动物的毛发间,乘坐着这辆“顺风车”,前往任何一个地方,而这就完美的完成了一次长途旅行。

然而,这些芒刺在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栽培水稻却很少见。这是因为这些芒刺作为一种附属的属性,对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产量并无益处,同时也不利于我们对稻谷的收获。所以我们把生着芒刺的芒长基因进行了改良,就得到了现在的无芒水稻。

匍匐基因:我们人是从四肢行走进化到直立行走的,水稻也是如此。随着物种的进化,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也在不断的变化。早期由于少有高大的植物,野生稻可以独霸一方土地,导致野生稻的分蘖多且角度大,形似四肢着地行走的猿人。而我们现在的栽培水稻大多都是“直立行走”的。

就是针对匍匐基因对野生稻进行了驯化,不仅节约了生长的土地,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光合利用效率。

壳色基因:秋天的代表里一定有金黄色的稻田。那是因为通常我们所见到的稻谷的壳色是黄色的,但是实际上野生稻壳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等多种颜色。

导致野生稻颖壳不同颜色的原因是色素积累不同,这种色素的积累自然对应于壳色基因。而野生稻颖壳颜色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野生稻颖壳颜色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措施,就是为了防止鸟类的捕食。而现在不同气候地区、病虫害强度对颖壳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

野生稻的身体里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基因,控制着野生稻的生长发育。但是在我们对于栽培水稻的期望中,有对原本野生稻优秀基因的发扬,也有对其他基因进行改造然后导入到植株体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一种手段,是将与水稻相关的近缘物种中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水稻基因组中产生相应的优良性状,如抗虫基因等。所以转基因水稻有更多的优良性状,使其能够在野生环境中生存更好的生存,并且达到高产量。

说了这么多,野生稻与现在的栽培水稻的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我们有了产量高、质量高的栽培水稻,但是野生稻在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野生稻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具有丰富的抵御各种野外逆境的经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物种进化的规律,所以野生稻身上保留有很多优秀基因,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这也与我们每一个“干饭人”息息相关。

本文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申梦

[1]区树俊,汪鸿儒,储成才.亚洲栽培稻主要驯化性状研究进展[J].遗传,2012,34(11):1379-1389.

[2]谢旭阳.水稻长芒基因/QTLs的研究进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9(07):37-39.

[3]苟亚军,杨维丰,林少俊,高彦昊,栾鑫.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9,33(06):479-488.

图片来源于:Google、bing图片

更新时间:每周一、三、五

我们旨在分享优质文章、原创作品,与您共同学习成长

本文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署名或删除

如对本文有所意见或发现错误欢迎指正

原标题:《古代“干饭人”和现代“干饭人”的饭有什么区别?》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