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风景|从共享单车到“僵尸”单车

秦斯棠
2021-03-03 15:08
来源:澎湃新闻

在城市的路边等一些地方,时常能看到一些共享单车的“残骸”,它们静静地躺着,注视着人间的车水马龙和喧嚣吵嚷。匆匆走过的路人,很少会向这些“残骸”瞥上一眼,面对一副副锈蚀沉重的“钢铁骨架”,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也是无能为力。

这些废弃在城市角落的共享单车被形象地称为“僵尸”单车,它们由于各种原因在丧失了正常的骑行功能后,便自动脱离了共享循环链,开始承受荒废的命运,时间一长,雨淋日炙,自然满目疮痍,乃至惨不忍睹。

路边的“僵尸”单车。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中国于2007年引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当时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投放在户外的单车要依靠电子车桩进行借还管理。杭州是公共自行车的先行城市,当时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由政府投资,依托公交集团建设运营,结果大获成功,受到市民、游客的热烈欢迎,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010年,常州永安成为首个承包公共自行车的民营企业,仍然以有桩单车为主。

与无桩共享单车相比,有桩公共自行车的便捷程度和活动范围受到很大局限,无论借骑或归还都必须找到覆盖区域内的固定车桩。今天想来,这种租赁形式虽然显得过时,但可以避免“僵尸”单车的出现。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互联网共享单车行业在2017年迎来了暴发式增长。据统计,当年上半年,市场融资金额高达104.33亿人民币。截至2017年7月,基于互联网租赁的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将近70家。同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在街头骑行共享单车的新闻,也让企业和大众看到了政府对于发展共享单车的支持态度,导致投资和使用热情被再次点燃。

然而,由于资本的跟风投机和企业相互竞争,短短一年时间,数量巨大的共享单车被投放进市场,不仅造成资源高度饱和,而且单车质量参差不齐,造成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如随意停放、挤占人行横道、车辆损坏等等。

共享单车使用寿命有限,一个周期后,便会出现大批量受损单车,假如单车企业缺乏及时有效的跟踪管理和维修,“僵尸”单车就会越来越多,成为难以移动的城市废铁。更有甚者,还会成为儿童遭遇意外风险的潜在诱因。

例如在2017年,上海一位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在弄堂附近玩耍时,没有通过官方APP扫码就打开了一辆共享单车的机械锁,随后逆行发生车祸,不幸身亡。这起案件的主要责任当然在于小学生的顽皮淘气,不过共享单车企业也很难完全撇清责任,所以法院最终判定那家共享单车企业赔偿原告6.7万余元。

除了单车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外,共享单车使用者也是制造“僵尸”单车的重要变量。共享单车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分时租赁的公共属性,但偏有很多使用者喜欢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最常见的就是破坏单车的原装锁具,然后加上私锁。还有的人,为了自己出门时找车方便,故意把单车藏在暗处,即使单车企业管理人员也很难发现,更没办法维护。

绿地中的“僵尸”单车

“共享经济”是这几年备受追捧的一个概念,但究其实质,共享单车并非共享经济,而是沦为了一场资本游戏。

典型的共享经济应包含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这三个要素,其中产能过剩,即大量闲置的社会资源,是共享经济的基础。共享单车虽然具备了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这两项要素,但缺乏最关键的产能过剩,几乎所有单车都是疯狂增量的结果,而非过剩存量的有效利用。

共享单车市场经历了2017年的迅猛扩张后,在2018年显露疲态,大部分中小型单车公司难逃倒闭和被收购的命运,再加上日益凸显的单车管理难题,政府开始出面将超量投放的单车统一拉到城市郊区的隐蔽地点集中堆放,以便后续处理。

从“风口”到“坟场”,摄影师吴国勇用系列作品《无处安放》记录了这一戏剧化的过程,他走访全国20多个城市,用无人机俯拍下那些规模壮观的废弃单车堆放点。《无处安放》系列作品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人难以想象,本意是为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共享单车,如何变成了城市里一堆堆等待回收的“钢铁垃圾”。

共享单车企业遗留下的还有令人头痛的押金退还难问题。早期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都要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作为骑行押金,但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融资手段,相当于企业为了扩张业务,借消费者的钱去生产新的单车,长此以往,风险自然叠加。

去年年底的蛋壳公寓暴雷事件背后隐藏的就是同样的资本游戏逻辑,当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创新绑定过多社会资源,同时毫无节制地冒险负债以实现业绩增长,有朝一日一旦“翻车”,将会使全社会共同为之买单。

上述关于共享单车的种种问题,不是单一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三方合力,方能良性循环。愿城市里那些散落各方的“僵尸”单车能早日进入城市的废弃物回收循环体系,愿消费者的押金不再无处讨要。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