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交卷!

2021-02-26 20:42
天津

今天,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回望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武清区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真情,制定帮扶政策,落实帮扶举措,注重帮扶实效,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磅礴力量,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目前,武清区对口帮扶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和泾川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均已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泾川县朱家涧村退出深度贫困村序列。同时,全区还扎实做好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和社会救助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东西部扶贫协作

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窑洞避雨,土坯挡风,长年绝收……“夹”在山旮旯里的朱家涧是甘肃省泾川县深度贫困村,也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直到2020年2月,朱家涧村贫困发生率仍超过18%。

令全村人意想不到的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武清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来到了这个偏远小村,帮他们叩响了梦寐以求的小康之门。

村民朱秉说:“我活了60多年,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武清区还花钱给我们通水、通电、通气,带着我们种瓜、种菜,以后的日子有保障啦!”

2019年6月,朱家涧村125户彻底告别土窑洞,整村搬迁到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远离了过去的田地,种啥吃啥?钱从哪来?老一辈的致富经不够用了,下一步究竟要怎么走?

朱家涧人所有的难,武清区都想到了:探索发展新路子,穷在“农”上,也要富在“农”上!

武清区先后落实东西部扶贫资金700余万元,建成朱家涧村设施蔬菜园区,通过贫困户自主经营、流转经营和专业合作社帮带经营3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全覆盖发展蔬菜产业。

疫情影响,没有订单怎么办?

武清迅速启动消费扶贫应急响应机制,动员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采购18万斤甜瓜。甜瓜虽小,却践行着两地“一家人、一码事、一块干”的扶贫初心。

脱贫以后,后续发展怎么办?

2020年5月,由武清区引进的“水培韭菜”项目首批产品喜获丰收,更多天津特色品种在朱家涧落地生根;6月,泾川县肖建中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武清农技专家在当地带出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队伍;8月,“武清小兔拔拔萝卜泾川种植基地”顺利落成,与甜瓜间种,向土地要更大效益……

村民李海玲说:“短短一个月,已经挣了2万块钱,比去年全家收入还要多,有了奔头,如今生活比甜瓜还甜!” 

那山路弯弯,一头连着曾经的朱家涧,往事不堪回首;另一头连着崭新的朱家涧,幸福像花儿一样。

“还希望武清区帮些什么?”

“够咧!”面对疑问,66岁的老村党支部书记朱存录只回答了两个字。他说,武清已经做了太多,接下来他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鱼渔兼授,智志双扶。4年多来,武清围绕组织领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交流交往交融六大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累计落实各类帮扶资金7.5亿元,助力受援四县减贫16.6万人。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岔村,光伏板像一大片“铁杆庄稼”向阳而立,连绵近千米。70多岁的村民刘万财说,电表上跳动的数字不仅是发电量,更是大伙儿的“阳光收入”。如今,靠着侍弄“铁杆庄稼”,刘万财一家守着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一年便能收入近3万元。

——在静宁县甘沟镇雷黄村,崭新的卫生室坐落在村委会旁,卫生室内部布局规范,药品齐全,能基本解决村民的小病小疼。“我们村离县城远,以前去看病,一趟要两个多小时。现在看病方便多了,费用还能报销!”郜忠芳老人说,建标准化卫生室是武清给静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

——在江达县卡贡乡,武清投入630万元建起了文化产业基地,原本只能放牛、种地、靠天吃饭的村民,终于有了固定收入。“在家门口打工,每天有120块钱工资,日子好得很嘞!”车间工人贡秋边忙活着边讲述生活的变化,笑容溢满了脸颊。

笑,是最美的表情之一。腰包鼓起来,笑容挂上来,幸福溢出来!脱贫群众的一张张笑脸,就是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产业扶贫为西部大地拓宽了致富路;从衣食住行到村容村貌,从文化教育再到医疗卫生,精准扶贫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真正有保障!

新一轮结对帮扶

找准全面小康的路径

一人富,不算富,乡亲都要走上致富路;一村强,不算强,村村均需成为小康庄。

元旦刚过,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的乡亲们个个喜上眉梢。喜的是,“爱一路”竣工通车后,运输方便了,庄稼卖出了好价钱;喜的是,村里的陶艺文化体验中心项目,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宾客盈门;喜的是,村容村貌大变样,过去脏乱的老旧村庄,如今变得生态宜居。

短短3年时间,李大人庄村的硬件设施、产业结构、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村集体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武清区扎实做好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7年8月,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武清从全区622个行政村中倒排200个困难村和8个经济薄弱村,启动了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3.1亿元,助推208个帮扶村的73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结对帮扶促脱贫,党建引领是关键。

在白古屯镇韩村,新建的1000余平方米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气势壮观,格外醒目;66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里传来阵阵评剧声,成了村民农闲时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的重视和指导下,韩村探索出“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径,将村“两委”引领作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紧密融合,为3117位村民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按下了“加速键”。

村民选出了“一肩挑”,搭班子、抓管理、优服务,党组织强起来了;帮扶组来了,村民搞起了养殖,种上了500亩香菜,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志愿服务红红火火,乡风民风正起来了;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建起了污水处理厂,5000平方米的文化墙,村子的“颜值”靓起来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对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提出了要求。7年后的今天,道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葡萄园传来阵阵果香,石磨面粉厂机器轰鸣,文化广场孩子们嬉戏打闹,村委会院里国旗飘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6万元增加到2.7万元……一曲乡村振兴、产业致富的新时代乐章已经奏响!

丁家瞿阝村的“蝶变”只是武清推进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

南蔡村镇天民田园培育出了原本只有南方才能生长的甘蔗林;梅厂镇昽森家庭农场成为国家桃体系天津试验示范基地,聘请全国桃体系首席专家担任顾问;学清公社主自主研发了紫薯黑芝麻代餐粉、黑花生油等新品种;黑马合作社开发出“水培韭菜”;颐正源公司打造了专业仿野生铁皮石斛种苗育苗基地……

产业扶贫遍地开花,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一批又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武清落地生根,使困难村的内生动力和致富成效持续加码。

织密兜底保障网

提升全面小康的温度

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不能在小康路上掉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完善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2020年冬天,冷空气来得有点早。崔黄口镇北三村村民薛云家里却是暖意融融,4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内都装有暖气,白色的暖气片摸着烫手,室温超过20℃。“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推倒危房、盖起新房,让我们老少4口有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薛云霞的母亲李树芹抹着眼泪说到。

薛云霞家是村里公认的困难户,原有的3间土坯房已有40多年房龄,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居住。全家4口人,只有薛云霞的丈夫一人打小工,维持生计。薛云霞有智力障碍、母亲李树芹瘫痪在床、年幼的儿子还在上学,生活非常困难,无力自己翻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

崔黄口镇村镇办工作人员说:“根据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镇里审核等严格程序,薛云霞一家被列为2018年武清区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户,由政府提供资助翻建,仅用3个月时间,就推倒危房建好了新房。”

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承载了三代人梦想的家。李树芹说:“以前一到冬天,只能生炉子,窗户漏风,门也漏风。孙子手冻僵了,只能一边搓手,一边写作业,看着孩子手上的冻疮,我这心里啊,疼极了,但是穷啊,没办法……如今新房住了两年多,还是跟做梦一样!”

近年来,武清区坚持资金优先保障、指标优先保障、房屋优先鉴定、优先调研排查、优先施工建设“五优先”原则,累计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2553户,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安居问题;广泛开展“阳光助学”活动,全区2575名困难家庭学生全部纳入全国资助管理系统,2017年以来累计补助生活费786.6万元。

为及时了解困难家庭所需,全区3790名镇村干部、帮扶干部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方式,直接联系服务低保、低收入、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9类困难群众6526户,实现困难家庭与联系人双向联系、双向交流。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区有关部门积极开通困难群体求助微信扫码直通车,快审快批、及时救助,共发放救助金约399万元、物价补贴887万余元。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减少的实际,及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转移就业兜底安置8595人。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全面小康,是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是千千万万武清人不懈追求、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在这项伟大的行动中,靠的是每个武清人的力量,有你,有我,也有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渤海之滨到陇原大地,从坝上草原到雪域高原,从繁华城市到美丽乡村,今日之武清,追梦步伐依然铿锵!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以牛劲牛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来源:美丽武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