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并提前实现碳达峰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1-02-11 07:50
来源:澎湃新闻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将面临绕不开的挑战。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正在加快推进行业碳减排工作。2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 ——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中钢协提到,中国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和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行业碳减排工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是全行业义不容辞、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向全行业倡议: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并提前实现碳达峰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绿色低碳的新征程上,钢铁行业将勠力同心,笃力前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主动担当作为。全行业要统一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站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强绿色低碳宣传,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强度,坚持科技创新,统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积极参与行业低碳行动,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要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努力为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优化工艺路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和原料结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废钢和球团使用比例,有序引导短流程电炉炼钢发展,提高废钢比,降低铁钢比,减少吨钢碳排放强度。

三、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协作研发并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储能技术等,探索清洁能源与钢铁副产煤气、余热余压自发电机组相衔接的智慧电力供应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

四、提升系统能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推广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企业能源管控中心的优化调度水平,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能耗监管,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

五、立足科技进步,创新低碳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体,加强国际合作,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动氢冶金等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

六、打造低碳产品,共建绿色生态圈。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生态产品设计,开发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加强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加快钢铁生态圈建设,实现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共同谱写低碳发展新篇章。

七、强化碳管控水平,积极参与碳交易。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碳交易政策,配合做好碳市场建设基础性工作,积极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完善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及碳交易方案,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碳排放监测及计量技术、管控与评估的标准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主体,培育碳交易人才队伍,完善碳管理组织架构,以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碳交易的实施。

八、全员倡导协同,铸就低碳生活。将资源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修复与碳减排工作相结合,统筹协同增效,加快矿山植被修复、厂区立体绿化等提升碳汇总量。树立钢铁全员减碳意识,倡导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

中钢协称,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行业长期健康繁荣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1月20日,中钢协还发布了关于拟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并征集委员单位和专家组成员的通知。中钢协拟组织钢铁行业内相关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技术单位等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集合各方优势力量,共同为钢铁行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为钢铁企业碳竞争环境下争取有利先机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悉,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家组。第一、低碳发展工作组,负责钢铁行业低碳相关政策、问题调查和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等;第二、低碳技术工作组,研究、调研、推广钢铁行业低碳相关技术,从技术层面推动行业低碳发展;第三、标准、规范工作组,建立、完善钢铁行业低碳相关标准规范体系,落实标准助力低碳发展。另外,还下设低碳专家组,集合钢铁行业及相关行业政策、技术、金融等各领域专家力量,为委员会工作提供支撑。

就在1月20日当天,钢铁央企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中国宝武党委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暨2021年干部大会上也率先宣告了中国宝武碳减排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