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答| 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真的吗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2021-02-16 11:47
来源:澎湃新闻

超越刻板的性别角色,正在成为一些现代国家养育儿童的方向。

 

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儿子4岁,女儿2岁,我想问一个问题,有人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是不一样的,要穷养富养之类的,也有人说,现在的男孩女孩都得一样培养,我感到很迷茫。我需要买一些专门针对性别的绘本来教育他们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需要像学数学、骑自行车那样,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来获取性别认知吗?

美国性别专家Carole Beal的答案是:“很明显,不需要。”因为家庭、社会的文化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着孩子,而儿童天性中就有迎合文化、适应环境的需要。

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在1岁半到3岁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关于性别的想法,他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等上了幼儿园,他们甚至对哪些工作女性做得多,哪些工作男性做得多也会有自己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平时在家跟孩子的交流,跟孩子爸爸的交流,其实已经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

第二个方面,我们真的不需要进行性别教育吗?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男性和女性都对性别刻板角色带来的负担感到不满。比如,表达内心的脆弱和温柔会让一个男性感到羞愧,表达较强的攻击性和主导性也会让女性遭遇人际压力,所以,探索更多元化的性别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双性化”在美国、瑞典等现代国家中已经成为一种培养儿童的方向。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同时具备较强的传统男性特质,比如自信、主导性,和明显的女性传统气质,比如敏感、有同情心。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双性化仍带有局限性,我们应该超越性别角色的框定,讨论个体化,关注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将自己视为真实的人,而不是男性气概、女性气质、双性化。

你提到的“富养穷养”,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代表了一种刻板的性别观念。

如果你希望对孩子进行更灵活更自由的性别教育,又碰到不错的绘本,当然可以买。不过,这些教育不如先从大人开始,检视和挑战自己内心的刻板观念,发展更丰富和灵活的性别观念。因为,相比较书本,孩子更容易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影响。

作者简介:

尹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硕士,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本栏目以公开回信的方式回答读者有关亲子、情感、自我成长等问题,您可写下自己的困惑发送邮箱:yinlin@thepaper.cn。我们将对来信进行匿名处理,并隐藏关键隐私信息,以分享给有类似困惑的朋友,若您实在不愿公开发布,请在来信中注明。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