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再遭质疑,谁将是全球首款“解药”

2021-02-02 10:41
上海

原创 王丽颖 黄华 国际金融报

谁将是全球首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这一直是业内悬而未决的问题。

自去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重启对百健公司(Biogen)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Aducanumab”的审批工作以来,国际制药巨头们又开始了这一赛道的竞争。

国内方面,绿谷制药的971近期再次陷入舆论风波。

针对饶毅在“饶议科学”自媒体公众号上质疑绿谷制药研发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的问题,绿谷制药近日发布了严正声明。但截至2月1日记者发稿前,饶毅方面并未作出回应。

GV-971再遭质疑

1月30日,绿谷制药发布严正声明称,饶毅发表了毫无事实依据的言论,包括“所谓治疗老年痴呆症的GV-971被很多人认为是假药”,并称“如果没有严格的调查,就不能排除GV-971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大造假案的可能性”。该公司已要求饶毅先生及相关媒体立即停止针对我司名誉的损害行为并删除不实言论。对任何未经调查核实而进行恶意诽谤、传播不实信息的个人和机构,我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全文如下: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以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调节障碍以及运动能力丧失,而这种疾病正困扰着全球无数家庭。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7000万人罹患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52亿患者。患者越来越多,但是近十多年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新药研发在后期临床阶段却频繁失败,让很多制药巨头都望洋兴叹。

2020年,不仅美国百健公司传出了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喜讯”。在我国,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研究团队、中国海洋大学、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等合作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GV-971也有了进展。根据绿谷制药官网信息,2020年5月,FDA已经批准了其在美国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的申请。2020年11月,971完成了国际Ⅲ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筛选,预计将在2025年结束临床试验,在欧美地区上市。

而早在2019年11月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九期一”作为国家I类新药上市,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于12月29日正式在我国上市。“九期一”由此成为自2003年以来全球第一个获批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赛道又热了起来,争议也越来越多。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机制到现在全球科学家都还没有定论,所以各大研究团队找的靶点都有成功的可能。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症主要病因是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淀粉样蛋白沉积造成神经元大量死亡,但数据支撑方面并不理想。而绿谷制药的靶点是国际首个向脑——肠轴的AD治疗新药。

据研发人员介绍,971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绿谷制药的971已经上市半年,而该药的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耿美玉及其研发团队自去年以来就面临这来自国内外舆论的质疑,饶毅并不是第一位质疑者。

此前,971研发团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对外界质疑的五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主要包括:质疑一:存在学术不端;质疑二:“有条件”是什么“条件”;质疑三:实验时间太短;质疑四:试验只有一项;质疑五:曲线突变诡异。

在前一轮的质疑事件中,西南证券2019年12月研报发声,“对药物作用机制、实验结果、主要研究员和绿谷公司的不信任使得甘露特钠备受争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日前网上流出首医校长饶毅对GV-971关键论文造价的实名举报。”

其指出,主要的质疑集中在:一是Ⅲ期临床试验周期过短,由于24周时安慰剂组出现的“折线”难以理解,且一般AD药物临床试验周期标准是104周;二是效果评估依据不充分,仅凭认知功能评价量表ADAS-cog12判断主要疗效被质疑过于单一;三是药物作用机理阐释不明,FDA提出对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改善作为疗效的证据,如脑脊液中的Tau蛋白水平,但GV-971的临床试验中并未做脑脊液检测,无法对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等主流标志物进行分析,缺少坚实的证据。因此,GV-971目前的临床数据还不符合FDA的审批标准,在中国也仅是有条件批准,“要求申请人上市后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有关试验数据”。

全球都在急找“解药”

十多年来,研发在一次次失败,可很多国家用于治疗该病症的开支却在翻倍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用在阿尔茨海默症上的医疗花费在2018年就高达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1%;2019年年底,美国约58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年的健保费用就超过2800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美国在该疾病上的花费将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军费的水平。

而在1998-2017年间,全球共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症药在试验中失败,临床失败率高达97.3%。其中,又有约40%的药物在早期临床中失败。据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协会(ADI)报告,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巨大的蓝海市场,使得制药巨头们屡败屡战。

据悉,今年3月份,美国FDA对百健公司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最终审批结果即将出炉,市场又开始了宠宠欲动。

就在1月中旬,礼来公司公布了其实验性阿尔茨海默氏症药物多纳单抗(Donanemab)的初步试验数据显示,淀粉样蛋白的存在是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重要促进剂。目前该药已经进入Ⅱ期试验。该药的Ⅱ期试验于2020年初启动,将持续到至少2023年。

去年年底,诺和诺德也宣布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启动一项包括3700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关键性的临床三期研究项目,主要评估口服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相比安慰剂对于早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诺和诺德的临床研究靶向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

据华金证券2018年7月研报指出,全球市场上销售的经过FDA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共有4个:多奈哌齐、美金刚、卡巴拉汀、加兰他敏。2001年以后,FDA就没有再批准新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上市。目前已上市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仅起到延缓疾病发生的作用,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很有限。

而在国内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市场上,仅就FDA批准的4种药物来看,目前多奈哌齐和美金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合计90%以上。该研报认为,除非有新的颠覆性药物出现,否则二者的市场霸主地位难以被撼动。

记者 王丽颖 黄华

原标题:《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再遭质疑!绿谷制药回应饶毅:已要求删除不实言论》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