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新跨越:880万人脱贫,现代产业加速崛起

瞭望智库
2021-01-25 09:20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云南的千钧嘱托和殷切期待,寄托了4800万云南儿女的梦想和希望。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云南不负重托: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88个贫困县、88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础设施短板发生根本性转变,边疆民族地区迎来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云南前景无限,将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答卷。

文丨李银 伍晓阳 庞明广《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瞭望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21年1月23日,首刊于《瞭望》2021年第4期,原标题为《彩云之南新跨越》。

1

880万人脱贫

云南,相传因汉武帝时期“彩云见于南中”得名,素有“彩云之南”的美称。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一组数据可见云南脱贫任务之艰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就有4个;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有88个,位列全国第一;2012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

“贫困是云南千百年来的典型特征,摆脱贫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说。云南省情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四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云南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国罕见。

如今,千年愿景照进现实。2020年11月14日,云南最后9个贫困县宣告摘帽。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包括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

“这标志着,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表示。

“90后”拉祜族青年娜四,是云南数百万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之一。耳戴一对亮闪闪的耳坠,脚穿一双米白色高跟凉鞋,瘦瘦小小的身躯,让人很难想象她曾是寨子里唯一的女猎人。

娜四的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这个只有17户人家的拉祜族山寨,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00%。

“十三四岁时我就自己上山。20米外的野猪,我一枪就能放倒。”说起自己的狩猎技巧,娜四至今十分得意。

瘦小的娜四并不喜欢打猎,“但不打猎就没吃的。”她说,村里人过去曾尝试过种粮,因为不懂种植技术,只会“刀耕火种”,一年收成只够吃几个月。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娜四迎来命运的转机。原本连育秧苗、撒化肥都不会的娜四一家,在扶贫干部指导下,种下了18亩茶树和4亩水稻。2019年,娜四家收获了2000多公斤稻谷。“再也不用担心断粮了。”她说。

2020年,娜四所在的曼班三队实现脱贫。娜四再没去打猎。这位寨子里唯一的女猎人,成了最后的女猎人。

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央投入云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达556.65亿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对口帮扶的上海市、广东省分别投入帮扶资金105.64亿元、30.97亿元,引导企业在云南投资160亿元;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烟公司等企业投入帮扶资金超过82亿元,助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广大扶贫干部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近年来,云南累计选派4.8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19.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云南省外办的杨樱主动请缨,到金平县长安冲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推动了长安冲村脱贫出列。她说:“能够参与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阮成发表示,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

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去年12月30日,保山市至泸水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同日,大理州至临沧市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今年1月1日,丽江市至香格里拉市高速公路通车;

1月13日,墨江县至临沧市高速公路通车……

岁末年初,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云岭大地传开。怒江、临沧、迪庆,这三个曾经云南最为偏远的州市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至此,云南16个州市全部通了高速公路。“秘境”临沧还接入了全国铁路网。

高速公路、铁路,东中部地区的人已司空见惯。但在山区面积占94%的云南,“筑路梦”始终是一代代人的心结。

81岁的佤族老人田学明是临沧市第一代大学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火车能开进阿佤山。老人至今清晰记得,1958年,他和另外6位佤族同学搭着大货车,一路颠簸辗转,前往中央民族学院上学。一行人8月3日出发,8月26日才抵达北京,花了24天。“一路上很颠簸,头晕、反胃是常事。”他说。

2020年12月30日,大临铁路通车当天,年过八旬的田学明激动万分,专程赶到刚落成的临沧站看列车发车。“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说。

这不仅是田学明老人的梦想。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建设滇缅铁路的宏大构想。80多年前,在抗战中紧急修筑的滇缅铁路功败垂成,因日军占领缅甸,滇西人民含泪炸毁了正在修建的滇缅铁路路基。上百年来,临沧人民追逐铁路的梦想从未停止。

今朝梦圆,临沧这座边陲小城打开了未来的想象空间,沿边开放的潜力和优势加快释放。1月7日,满载1300吨云天化出口缅甸化肥的专列在临沧站完成卸车,这是大临铁路开通后首批到达临沧的铁路货物。

“缅甸化肥市场潜力巨大,大临铁路的开通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降低了公路运输的不确定性影响。”云天化集团海口磷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施永辉对货运速度十分满意。

大临铁路通车是云南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

基础设施是决胜小康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但仅在几年前,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云南发展的最大瓶颈。截至2015年,云南铁路运营里程不到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4000公里,全国排名均靠后。

就在2015年,云南下定决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启动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五年大会战,目标是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

五年来,云南预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约1.8万亿元;其中综合交通预计完成投资1.14万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4倍。2018年至2020年,云南公路、水利投资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前所未有的投入,换来云南基础设施沧桑巨变。2020年底,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9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二。高铁从无到有,以沪昆高铁、南昆高铁贯通为标志,云南迈入高铁时代,目前运营里程达1105公里。民用机场投入运营15个,居全国第三,其中昆明机场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已成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最多的机场。

“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云南百姓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的重要发展成果之一。”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周民欣说。

3

现代产业加速崛起

滇池之畔,昆明市斗南村。30多年前,村民化忠义在自家田里栽下一批剑兰,种出鲜花拿到市面上销售,拉开了云南鲜花产业的序幕。他不曾料到,斗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日后将崛起为“亚洲花都”。

“中国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昆明。”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企划运营总监董瑞颇为自豪。斗南花市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2019年鲜切花交易量达92.31亿枝,交易额74.36亿元。

每天傍晚,华灯初上,位于斗南村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大厅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鲜切花采购商坐在拍卖席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上滚动的拍卖信息,时而迅速敲击键盘,竞价购花。

“中心平均每天拍卖规模达300万到350万枝,高峰时每天可达800万枝。”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总经理高荣梅说。

斗南花市的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和出口额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斗南并不满足于此。接下来,斗南的目标是世界第一。昆明市呈贡区编制了建设“世界第一”花卉交易中心的工作计划。计划提出,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力争到2022年实现交易量120亿枝、交易额150亿元,交易量达世界第一;到2028年实现交易量160亿枝、交易额350亿元,交易额达世界第一。

鲜花是云南现代产业的一张名片。

产业兴则云南兴,产业强则云南强。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梁旭东介绍,“十三五”时期,云南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全力建设“数字云南”,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绿色能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云南经济优势。2019年,能源超越烟草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云南省能源局副局长乔国新说,目前云南电力总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占比超过90%。绿色铝、绿色硅等产业崛起,云南正加快形成“中国铝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随着自用电量大幅提升,云南结束了水电大规模“弃水”的历史。

绿色食品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年来,云南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8个产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胡波介绍,云南农产品畅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境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西部第一位、全国第六位。

健康生活目的地令人心驰神往。七彩云南,素来是人们向往的“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但曾经一段时间,云南旅游乱象频发。云南省文旅厅厅长曾艳说,痛定思痛,云南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使云南旅游业涅槃重生。践行“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的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半山酒店”,推进文旅重大项目,云南文旅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现代产业崛起支撑着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云南经济总量从11720.91亿元提高到23223.75亿元,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全国排名持续上扬。

2020年前三季度,云南生产总值完成17539.76亿元,同比增长2.7%。云南省统计局表示:“全省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回稳、恢复加快、势头向好的态势。”

站在新起点上,云南迎来新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无限。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云南交汇叠加,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明代刘伯温的诗篇,给了云南无限遐想和憧憬。锚定新目标,云南阔步迈上新征程。

延伸阅读

云南,宾弄赛嗨

左图:解放前,独龙族群众出行需要爬天梯(资料照片);右图:2020 年 10 月 31 日,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和奶奶出门上山割猪草 胡超摄 / 本刊

西南边陲,普洱民族团结园内。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安然矗立。

这座矗立半个多世纪的丰碑,见证着云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友爱互助的热血传奇。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保证湖北省血液供应,普洱市首批300位志愿者挽起袖子献出50000毫升血液,率先送达昆明进行集中转运。“宾弄赛嗨,普洱与你同在”的口号,也随着一袋袋爱心血液为人熟知。

“宾弄赛嗨”是一个傣语词汇,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在云南,类似“宾弄赛嗨”之意的词汇很多。千百年来,各民族在云岭大地繁衍生息,亲如一家,美美与共,携手发展。

“十三五”以来,云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现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初步探索出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示范”。

文丨吉哲鹏 字强 杨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瞭望客户端,原文首发于2021年1月23日,首刊于《瞭望》2021年第4期,原标题为《云南,宾弄赛嗨》。

1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

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乡党委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喜讯。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贡山县独龙江乡。当地山峻谷深,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经过数轮艰巨的扶贫开发后,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从“通信靠吼、放炮开会”发展到成为云南首批通5G网络的乡镇;从狩猎捕鱼、刀耕火种,发展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独龙族是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是全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贫穷曾与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形影相随。按照国家统计标准,2012年底云南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摆脱贫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云南把9个直过民族和2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脱贫先行攻坚计划,创新实施“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千年跨越。

2015年以来,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招商局集团投入82.9亿元资金,先后实施13000多个扶贫项目,涵盖素质提升、安居工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助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年11月,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告别绝对贫困,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村村寨寨,嘿,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改革开放兴边疆,一带一路前程广,梯田金灿灿,村寨盖新房……”2017年11月,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观者如潮。

歌声是时代的回响。云南省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连续五年将全省财政的70%用于改善民生,让各个民族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各族群众有了更好的教育。“十三五”期间,云南民族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在迪庆、怒江少数民族地区实施14年免费教育;2016年至2019年,共招收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生2349人;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0个,2370所学校完成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有了更稳定的就业。全省积极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给予技能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有了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全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实现了三甲医院全覆盖,全省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有了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云南完成直过民族聚居区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

3

民族只不过是“身份证上的标识”

云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在洱海源头的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汉、藏、白、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120多户人家聚居于此。多年来,通婚联姻、情感交融让7个民族成为“一家人”,过共同的团结节日。当地干部群众说,民族只不过是“身份证上的标识,哪用天天挂嘴上”?

不仅是乡村。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居住着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纳西族等20个少数民族群众数百人。近年来,社区通过创新举措、夯实平台,成为民族团结服务型社区“领头羊”。

这些是云南各民族相互嵌入促交融的缩影。“十三五”以来,云南建设了12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省6个州市和59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

不仅以发展促团结,云南还坚持用法律制度保障民族团结,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拉玛·兴高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云南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云南正坚定不移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将工作目标从“在民族团结进步上作出示范”升华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示范”。

时代在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也在丰富。在多民族聚居的普洱,“宾弄赛嗨”正升华为“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新型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

在普洱民族团结园里,来参观誓词碑的人多会一字一句念出铿锵有力的碑文:“……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原标题:《宾弄赛嗨!云南不难了》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