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熊孩子怎么管

澎湃特约评论员 土土绒
2021-01-20 17:49
来源:澎湃新闻

家庭教育法草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这本来几乎是一句毫无争议的话,但意外的是,许多网友有不同意见。普遍的声音如,“你来辅导一次作业再说”“有些熊孩子不打根本不行”。

暴力的危害,不用多说,都知道使用暴力是不对的。问题在于,一到教育孩子的语境下,性质就变得暧昧不明起来。即便人们不再迷信“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不再明目张胆地推崇棍棒教育,仍有不少人认为,父母打孩子不算什么事,适当使用暴力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成年人之间都不能使用暴力,为什么对未成年人就可以呢?孩子缺乏反抗能力,面对家庭暴力只能忍耐,家长的打骂不但伤害孩子身体,还带来心理创伤。一旦家长发现使用暴力是一条“捷径”,那就很可能不断升级暴力的程度。

这些年来,网上屡屡爆出的虐童案令人心痛,在斥责那些虐童家长时,我们也不妨反思一下,真的要支持将打骂孩子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吗?

道理很简单,但能想通的人却不多。或许,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心里怎么想,而在于实际生活中,完全不使用暴力的教育,太难了。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炼。作为一名家长,我完全了解被孩子逼到原地爆炸的感觉。“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只是日常操作,“熊孩子”时不时地惹出麻烦,不讲道理又无法沟通,分分钟让全家都崩溃的情况,大概家家都遇到过。

不使用暴力教育,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非常考验家长的能力。这首先需要家长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面对同事、朋友时,大多数人都明白遇事要冷静,不能纵容情绪的爆发。但面对孩子时,很多父母往往理所当然地觉得,孩子就该听自己的,一旦不“听话”就气不打一处来,情绪一爆发,理智就缺席。

不使用暴力教育,还需要家长有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比如,“熊孩子”乱发脾气,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这一点,并不容易。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很多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情绪的来源,这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尽力共情,抽丝剥茧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当然,这么做显然比直接使用暴力要难得多。

不使用暴力教育,更需要家长有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找到了问题所在,是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还是满足孩子的要求?是正面硬“刚”,树立家长的权威,还是转移其注意力,暂时回避问题?这些都很考验家长。

总之,“不使用暴力”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却是一道教育的“综合题”,考验家长方方面面的修养和能力。

家长也是普通人,尤其大多数人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情况,完全可以理解。只是,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努力,多反思自身,多学习教育的方法,这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