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江畔扶贫路 —县人大机关帮扶东坡村脱贫工作侧记

粤港澳智谷趋势
2021-01-20 16:40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东安江畔的大洲镇东坡村是一个美丽的村落,沿江而布,山青水秀。然而地理位置偏僻,去村委须渡江而过,或绕过长长的山路十八弯。县人大机关便挂点此村。

承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盼,2016年以来,县人大机关在对口帮扶大洲镇东坡村的脱贫攻坚战中,打好产业、就业、家居环境等帮扶组合拳,带领东坡村困难群众走出一条成效显著的脱贫路。

东坡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24户5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1户41人。截止2020年东坡村的所有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于2020年12月全部退出贫困。

产业项目“自主造血” 成功一户带动一片

 扶志、“造血”扶贫模式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核心之策。封开县人大机关在帮扶东坡村脱贫攻坚工作中,鼓励有创业意愿且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牛、养鱼、种植凤梨等风险小、获益大、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带动贫困劳动力增收脱贫,鼓励和引导其将所得收益投入再生产,实现滚动发展,形成长效产业发展模式。

吕响群是东坡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016年以前,他的家庭千疮百孔。第三个孩子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脑瘫。为了治好孩子的病,十年间他辗转梧州、广州、北京等各大医院。病没见起色,却欠了十几万外债。妻子无法承受打击,患了抑郁症,终日要靠吃药,要维持有两个病人、6张嘴的家计,外加一屁股债,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吕响群顿觉乌云压顶。

至暗时刻,曙光来了。2016年,县人大机关驻村干部和当地镇、村干部经调研后,将他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他商量发展养牛项目。 

这个项目符合东坡实际。东坡村历来有养牛传统,近年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地荒了很多,正适合放牛,况且养牛产业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低,风险小,牛繁殖周期短,可滚动收益。吕响群心动了。

2017年,县人大争取扶贫专项资金2万元,为他购买了2头已怀孕水牛。次年,母牛生小牛,卖了两头小牛立马增收近两万元。

尝到甜头后,吕响群继续扩大养牛项目。2016年至2020年,县人大驻村干部和当地镇村干部先后为他户投入扶贫资金10多万元,不断繁殖扩大规模,先后累计达22头,除出让增收外目前仍存栏17头,市场价值近20万元,收益可靠稳定。吕响群表示,有这些牛,比银行存款更让他心里踏实。

吕响群表示,有这些牛,比银行存款更让他心里踏实

养牛项目不仅鼓了这户人家的钱包,更扶起了这家人家的精气神。“夫妻两人都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县人大驻村干部倪旭新说。看到新生活希望的吕妻病情日渐好转,已经逐渐恢复了部分劳动能力,闲暇时除了帮做家务,还能帮放牛和砍竹挣钱。

吕响群的劲头越来越足。在养牛的基础上,他又在驻村干部的支持下,发展凤梨种植业,同时还发挥自己的木工特长,将家具生意经营的有声有色。

在凤梨基地,县人大驻村帮扶干部倪旭新和吕响群查看凤梨的生长情况

2020年,吕响群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从村里的贫困户摇身变成让人羡慕的富裕户。 

吕响群一家不甘贫困、自强不息的创业致富的精神在当地成为美谈,也成为激发更多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动力。在他的辐射带动下,东坡村1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7户贫困户复制了他的“养牛+凤梨”模式成功脱贫。其中,超过十头牛的养牛大户就有3家。

扶贫项目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实际一户一策。贫困户吕柳桥家则中途选择了弃牛养鱼。在扶贫之初,他家也选择养牛,并因此增收5万余。2018年,吕柳桥股骨头坏死,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县人大多方协调,帮他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康复后,因为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吕柳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家庭情况,选择了养鱼业。靠着扶持的2500尾鱼苗,次年增收2万元。2020年,利用收入资金和当年新扶持资金,增加鱼苗继续养鱼,实现滚动发展。2021年保守估计可增收5万以上。

吕柳桥在家中惬意的品着功夫茶,和县人大驻村帮扶干部倪旭新聊天

“以前家门口都不能出,现在生活能自理了,我每天能骑着摩托车去看鱼塘。计划这两年再给家里起一座新房。”面对新生活,吕柳桥信心满满。

贫困户“公益上岗”  群众脱贫增收不出门

促进有劳力贫困人口就业是帮助贫困户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县人大驻村扶贫干部积极配合上级和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动员贫困户外出转移就业,同时,针对不少有就业意愿,但因抚养老人、照顾小孩等现实原因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家庭,充分利用扶贫项目争取公益性岗位,通过优先聘请当地贫困劳动力参与务工,促进贫困户本地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我现在在家门口干活就有稳定收入,骑车不用5分钟。”苏秀兰开心的说。县人大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帮她争取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大洲镇肇枫秀珍菇冬菇基地工作,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近年来,随着各项帮扶措施到位和子女陆续就业,她的日子越来越轻松,2020年人均收入超过2.8万元。家里去年添置了大电视和冰箱,日子越来越惬意。作为一个三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她对现在的生活无限满足和感恩。“有共产党帮助,我才有今天。”她说。

苏秀兰开心地向驻村干部倪旭新展示刚就业的孩子收入情况

贫困户陈节庆的眉头也越来越舒展。靠着扶持的养牛业和凤梨种植业的发展,他的日子日渐滋润。但是由于儿子早逝,媳妇外出务工挣钱,留下的三个孩子都还年幼,需要照看。考虑到他年纪渐大且有三个孙子尚在读书的现实,县人大帮扶干部帮他争取了在村里做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月稳定收入2520元,生活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在家门口干活,脚不出村就有钱挣,还能照顾孙子和养牛种地,老倪总是帮我们想办法。”陈节庆说。他所说的老倪,是县人大驻村干部倪旭新。驻村以来,他经常一身汗,两脚泥,风尘仆仆往返扶贫路上,扶贫驻村五年间新买的小车车轮已经报废了两个。每户的情况,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了如指掌。贫困户视他为亲人,见面便直呼“老倪”。

2020年,县人大共为5户贫困户争取了公益岗位或在扶贫车间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  扮靓家居环境

 “家居环境干净了,人人精神爽利,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干劲和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月梅说。在全力帮助东坡村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同时,县人大机关也积极出资出力,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协助贫困户改善家居条件,确保干净整洁安居。

挂点扶贫以来,每年县人大机关都会定期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深入到东坡村建档立卡户家中,协助开展家居环境整治活动,与村干部、贫困户一起开展卫生大清除,打扫庭院卫生、叠衣叠被、归置物品摆放等,同时通过聊家常引导贫困户养成良好家庭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习惯,帮助贫困户建设美丽家园。

县人大机关干部深入贫困家家中慰问引导

莫爱连是五保户,无儿无女,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县人大牵挂她的状况,经常派干部入户协助她搞好家庭卫生,做好叠衣叠被、归置物品摆放等家居收纳。在老人最难度过的三九天,为她送来棉被、蚊帐,亲自帮她铺好,确保温暖过冬。

县人大机关在三九天为莫爱连送来新的被褥、蚊帐,并亲自帮她铺好

低保户梁天赐家的厨房是危房,县人大帮他扶持资金13000元,新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小厨房,并添置了锅碗瓢盆等新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