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听昭通永善红光安置区群众谈生活之变

2021-01-18 18:02
云南

时近岁末年尾,外出务工的游子们逐渐返乡。寒冬里的红光安置区时常能看见拖着行李回家的群众,孩子们听到父母回家的消息,便匆忙外出迎接,拽着行李包边走边问“这次带的什么呢?变形金刚还是奥特曼啊?”,“我们家在50栋哦,别走错了”,年轻人则是三五成群约着回来,“这次回家准备多待几天,现在家里干净宽敞,明年可以带女朋友回家了!”“过完年我要早点出去,多挣点钱把家里的冰箱添置个双开门的,洋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之情......

永善县红光安置区

而在一年前,群众们要回趟家可没那么容易,由于居住地偏远,大多散落在大山深处,不仅路途远,崎岖的山路,车子到达不了,只能背着沉重的行李步行回家,若是遇上雪凌天气,路上少不了要摔跟头。老家在信号盲区,手机“打不通”也是常有的事,条件艰苦,年轻小伙都不敢带着对象回家。如今,贫困群众享受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搬进红光安置区,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屋,家里通了电视、网络,通讯十分便捷,年轻人也不再担心回家的路吓跑心上人了。易地扶贫搬迁,给群众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走进永善红光安置区,听搬迁群众谈生活之变......

李昌伦,身残志坚守初心

来自团结乡新田村新房社的李昌伦是一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同志,自1964年入党时,他就告诫自己要以身作则事事争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双脚残疾,老家交通不便,只能拄着双拐进行劳作,那时买包盐,别人要走一两个小时,而他拄着双拐便要走上大半天。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李昌伦老人为人积极乐观,常常在村里帮忙捡拾垃圾,维护村里环境卫生。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村里时,少部分人坚持不愿意搬迁,这时候,李昌伦老人站了出来,他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是党的关心,才能有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家要珍惜”,他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易迁政策,改变了大家不愿搬的想法。如今,搬进红光安置区,交通方便、道路平坦,为方便老人出行,孩子们便给他买了个电动轮椅。爱国卫生运动宣传进安置区,李昌伦老人便坐着轮椅出去捡垃圾,孩子们担心安全,便叫他不要出去了。老人却说:“以前老家交通不便,我时常感到没有做好,做的不够,现在处处宽敞方便了,我还有什么理由躲在家里,你看自从我出去以后,草丛里的烟头没有了,年轻人看见我这样更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大家的习惯都越来越好了。”

如今78岁的他,时常坐着轮椅游走于安置区的每个角落,清理每一处死角,不留一个烟头,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身边人,还时常教育身边的年轻人们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李昌伦坐着轮椅在安置区内查看卫生环境

李昌伦捡草坪里的垃圾

杨国江,自力更生谋幸福

2019年12月,杨国江一家随着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搬进红光安置区新家,看着安置区整齐划一的新楼房、平坦的小区道路、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杨国江不禁红了眼,曾经那遥不可及的“安居梦”如今实现了,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

搬迁前,妻子在家种地带孩子,自己在外务工,由于文化程度低、缺技术,年收入仅有一万多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搬进红光安置区后,县人社、团委、妇联等多家部门组织家政、挖掘机等劳动技能培训,并开展推荐岗位、企业联合招聘等活动。经过推荐杨国江外出务工,且就业岗位薪资稳定,妻子陈治美也在红光安置区兰花物业公司应聘上保洁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家中的三个孩子,老大在广东中山职校就读,每年学杂费全免,还享受国家雨露计划3000元/年资助政策,老二、老三均在红光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学校到家不过五分钟路程,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让孩子们的成绩进步很多。

现在杨国江一家人都找到了各自努力的方向,在安置区新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保洁员陈治美在安置区内打扫卫生

今日推荐

来源/永善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服务中心/@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微信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听昭通永善红光安置区群众谈生活之变》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