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令人头秃的公司团建,可以少点吗

易之
2021-01-18 21:12
来源:澎湃新闻

贵阳一个小伙,没去参加同事的生日宴会,被总经理罚款100元,后直接被开除了。

事不大,但够“奇葩”,自带热搜气质,引发热议。

总经理回应称,没有罚款,群里发消息是警示一下;小伙被辞退,是因为工作态度有问题;网上消息是爆料人哥哥“抹黑”公司,将追究法律责任。

真相如何,还得让新闻“飞一会儿”,但回应里的一句“让员工参加同事生日会是企业文化”,真是瞬间戳中了职场人的泪点。

前两天,“90后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公司团建排第一”也上了热搜。

不管是动用经济杠杆强制员工参加聚会的“企业文化”,还是隐藏在温情面纱下的吃喝玩乐式“公司团建”,这届年轻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热衷,而只有四个字:累觉不爱。

不能怪年轻人,而是这些团建花式折腾员工:占用休息时间,被拉到荒郊野外;领导老板们迷信野生管理学,用力过猛,哪怕是游戏,也要用竞争分出个高低名次。以至于一提起团建,职场人心中的关键词就三个:早起、熬夜、疲惫不堪。

更狠的,连员工安全和人格尊严都不能保障。新闻报道过,有公司组织徒步越野赛,结果18人被困、6人失联;有公司入职训练,38人里11人进了医院;有公司团建让员工地上爬行,被路人脚踩……这些案例虽然极端,当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员工往往没得选,不敢对团建说不。

团建有它的作用。它让平时忙于各自工作的职场人,可以换一种环境和心情,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加强情感链接,强化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现在太多的企业喜欢团建,市场上出现了专业承接团建业务的公司,自然有道理。

但问题是,怎样的团建才是好的,才会受到职场人——尤其是一线年轻员工的喜欢?

就像本文开头的那个案例,试想,如果当天的生日宴就像亲戚朋友间的聚餐,大家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参加者其乐融融,缺席者不必有心里负担,还会闹出一通风波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单位团建也要分清边界,不能以集体之名,以居高临下之态,随意管过界,侵蚀员工“地盘”。

一些管理者喜欢搞“强行同构”思维,把公司和家庭、同事和亲朋,进行情感上的合并同类项,模糊彼此边界,要求员工“像爱家一样爱公司”。在团建时,总要用些“破冰”“融入”等高大上的名词,内容设置上增加员工的身体接触,还动不动就去冲击泪点,好像不煽情哭员工,就不算成功的团建。殊不知,这样的操作,员工只感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真的,大可不必。

有些事是没有必要强行融入在一起的。“公司像家”,这种理想化的愿景,多数情况下,真的有可能么?要真可能,子女还敢拒绝爸妈,又有几个员工敢拒绝领导呢?

亚当·斯密早就说过: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现代管理制度下,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也是这样。他们之间,根本上来说,不需要过多基于情感的付出、奉献,而应当基于互惠互利的契约。

陌生人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底色。陌生人之间,在乎的就是守信、尊重、共赢。企业和员工,又何必别别扭扭地谈情说爱呢?更该谈的,就是“加班也要遵守劳动法,加班就要付加班费”这种话题,硬邦邦,但掷地有声。

有人会说,不强制规定、不做硬性要求,团建都没人参加了,咋办?

这是搞错了因果关系。员工不愿意参加团建,只是结果,根源还在日常,一定是公司的制度、领导者的管理出了问题,让员工感到委屈,积极性不高,办法只能从公司日常运行中去找,去纠正,去完善,而不是在团建时临时抱佛脚,逼员工参加。

所以,团建这类单位集体活动,真的可以少点套路。职场人对单位的诉求,只是一个权责分明的“打工环境”,不是在公司再安一个家。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