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王洪明 ‖ 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 ——记四川省农科院优…

2021-01-17 09:00
四川

原创 王洪明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

——记四川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洪

王洪明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属典型的高山、山原、峡谷地貌,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高差4488米,山高坡陡地少。气候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玉米、洋芋、小麦、青稞、水稻等为主。2019年底前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程度深、面广、量大的状况十分突出。

“太远了,成都晚上8点的火车第二天早上7点才到西昌,还要坐7个多小时大巴车才到。一路上弯道多,到木里时已是腰酸背疼屁股痛。满眼是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当李永洪回忆起两年前第一次走进这个藏于高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县城时,深有感慨。而两年多的辛劳和付出,汗水和心血,收获与喜悦,一幕幕往昔的情景更是涌现脑海。

告别亲人踏上扶贫之路

木里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2009年起便陆续向这里派出农业专家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李永洪作为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一名副高职称的科研人员,有着自己熟悉热爱的科研工作和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庭,还有年迈的二老。在接到派驻木里县扶贫工作任务时,也正值女儿高考结束,面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我妻子最先是不同意的,她担心我的支气管炎毛病适应不了高原气候。出发时正值女儿填报高考自愿,没能在她人生重要关口陪她,觉得对不住她,有些遗憾。”但面对组织的安排,在做通妻子的工作后,便背上行囊毅然踏上了扶贫之路。

李永洪与队友在脱贫攻坚路上(图片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两年来,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很是想念,每次电话中,妻子总说“放心去做好自已应该干的事,不要担心家里,注意保重自已身体。你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安全回来。”面对年迈父母,电话里也只能口头答应等任务完成后去看望陪伴他们。每当想起家人思念、焦虑、担心的话语时,李永洪还是禁不住悄悄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攻坚克难担重任不负使命

簸箕箩村是木里县97个贫困村之一,也是省农科院定点扶贫工作村。全村以彝族、苗族、汉族、蒙族人等为主,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421人,其中以彝族人占比最大,且多聚居于高山片区。长久以来,尽管经过前几任驻村干部的努力,村民生活条件和产业经济有较大改善,但由于经济投入不足、地理交通封闭、人口素质较低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高山片区发展一直处于全村后列,片区内建卡户48户,占全村建卡户数53%,其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基础薄弱、收入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

簸箕箩村在2018年底要脱贫摘帽,木里县要在2019年底全县脱贫退出。当李永洪与其他3位同志作为省农科院第五批帮扶干部被派驻到木里县,并受任于簸箕箩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时,距木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完成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越是最后任务最艰巨,都是硬骨头。面对簸箕箩村的重重困境,该怎么入手,如何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脱贫目标任务,对于从来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李永洪来说无疑是一头雾水。

一到村上稍作安顿后,李永洪便带领队员走家串户,访民情问计策,在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贫困现状突出的地方就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脱贫离不开产业,农业产业是农村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稳步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而自己背靠省农科院这棵大树,与其他工作队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李永洪率驻村工作队在田间指导蔬菜病虫害防治(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驻村工作队拓展思路,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提出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型产业引进试点,新旧同步走,壮大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和“逐步把外部输入转化为内部造血,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的工作目标,以及强化党建引领、扶贫先扶智、提旧引新等工作方法。

李永洪(左)在田间指导高粱魔芋复合栽培模式(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在党建引领上,先后与院属5个所属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共建,邀请院党委书记吕火明,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牟锦毅,以及院水稻高粱所党委书记赵甘霖等所属其他党委、支部书记为村党员上党课10余场次。

第一书记在党员大会上讲党课(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在扶智上,分批次联系土肥所、植保所、园艺所等院属科研所的技术专家共计161人次到木里进行田间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产业规划,培训人数1275人次,直接投入物资经费90余万元,建成省农科院乡村振兴讲习所木里工作站,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产业稳旧引新上,按照“抓规划、建基地、补短板、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两年来获得省上与省农科院的科技扶贫项目支持180余万元,保持了中药材、油菜、食用菌、花椒、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并充分挖掘花椒传统产业优势,整合项目资金30余万元,支持72户农户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改善花椒管理设施条件,引进无刺花椒800株种植面积16余亩等措施,示范引导农户做大做强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带动高山区域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引进多个青贮玉米新品种在10余个高山区域进行引种试验,引进酿酒杂交高粱种植获得成功,希望借此解决牛羊养殖规模化和饲草不足、生态环保之间矛盾。引进珍红海椒,丰富了簸箕箩村蔬菜种植品种。

李永洪(左)与队友在田间对新引进的杂交糯高粱进行性状调查(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在壮大集体经济上,采取“村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项目运作方式和村集体经济引入私人专合社合作经营模式,实施羊肚菌、珍红海椒周年轮作种植示范,2019年簸箕箩村集体经济共实现收入10余万元,远超国家人均3元标准,从一个空壳村转变为一个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实体村。

情系乡亲深怀爱民之心

“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当时村上就一条通组泥路,农户出行都是一身雨衣。天晴时,下午起大风,刮起尘土漫天乱窜,让人呼吸困难。下雨路面就打滑。”“准确地说,我也不知道有多远,有些农户要花一整天去入户。去这些农户家里要坐上一段路的越野车,一段路的摩托车,还得走上一段路,来去就得一整天,有时还得摸夜路。”当问到最远的建卡户有多远时,李永洪这样说。就是这样,两年来,李永洪与工作队员按照驻村工作要求,全村90户建卡户每月都要遍访一次,访民情,问寒暖,找问题、查漏缺、补短板,用心、用情关心帮扶贫困户的衣食住行。

入户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图片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簸箕箩村32岁的贫困户杨德青,前妻于2017年离婚后外出,丢下一个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的2岁女儿。杨德青既当爹又当妈,无论是下地做农活还是从事其他事务,只能把女儿背在背上。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杨德青的身子一天天变得佝偻,逐渐憔悴。然而,现实的生活对他又是雪上加霜,2018年底杨德青被确诊为肾衰竭,在短时间内就花去了大量医疗费用,治疗后手术还未成功,只有靠定期做透析来竭力延长有限的生命。知道这一情况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李永洪,一方面帮助他起草水滴筹说明,建立捐款平台,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并以村委名义开具有关证明,帮助其在水滴筹平台中提款。同时,倡议全镇干部职工,辖区村、社区两委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另一方面,经常组织队友们前去看望。“你若彻底倒下了,丢下女儿独自一人该怎么办,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辜负了各位爱心人士对你的关心和支持,不要辜负了医院对你的治疗”。在李永洪及其队员的帮助和鼓励下,增强了杨德青继续活下去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李永洪曾在农民夜校课堂中讲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无法完成所有事项,但不管多么残酷,我们只要真情付出,觉得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即可。”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李永洪对贫困山区的一份真情换来了的是村民们信任和爱戴。每次入户,村民们总是拿出家里的酸奶、奶渣和水果,打好酥油茶,烙上饼子或煮上些土豆请工作队员吃,还热情主动带他们去看自家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牲畜,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 “谢谢你们这些驻村干部,自己离开自已的老婆娃儿,到这里来帮助我们,好遭孽啰”“吃了酥油茶再到下一户嘛,中午饭就在我家吃”“外边紫外线强天气热,我家自已的蜂蜜拿点冲水喝”“我家自已做的腊肉,粮食喂的猪儿,你们拿几块尝尝”。面对村民的纯朴和真挚的话语,队员们每每都婉言谢绝,但心中总有一份暖暖的温情。李永洪每次回忆起这些往事,内心都有一种满足和成就感。

入户开展“控辍保学”调查登记(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既是好领导又是好兄长

驻村工作队有6名队员,其中省农科院4人,攀枝花银江镇1人,木里县藏研所1人,除李永洪年近50岁外,其他都才30多点。他们年富力强,在原单位都是中坚力量,驻村以来承担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种压力,也承受着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痛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长的李永洪,总是把队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心间,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时刻关心和照顾着他们,始终保持了团队旺盛的战斗力。

村集体经济羊肚菌喜获丰收(图片来源:四川农业科学院)

工作中,不论是省农科院的还是其他派员单位来的,在一个团队,就是队友,李永洪首先是以身作则,带头实干,遇事多商量,坚持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在申报各级奖励和项目时,李永洪总是说“老李岁数大了,用处不大,就你们先报,你们排在前面”。生活中,李永洪经常找时间和队员拉家常,嘘寒问暖,特别是在队员遇到工作或家庭困难时,主动了解情况,想办法,出主意帮助解决。空闲时,还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或一起做做饭等形式增强队员生活乐趣,缓解工作压力。两年来,与队员们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成为了队员心中的好领导,好兄长。

驻村工作两年来,工作队在李永洪带领下,从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今天全部贫困户如期脱贫,李永洪真切感受到,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发展,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才能真正感受到群众的纯朴、热情与真诚,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省农科院,感谢你们的帮扶”“感谢李书记,还有你们驻村干部,为了我们脱贫,辛苦了”,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句温暖着李永洪和队员的心窝。

“在贫困户全部脱贫过上好日子,生产生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在向好发展之外,与群众的鱼水真情是自己人生一笔最为珍贵的收获,也是扶贫干部人生成长的重要一章”。这就是李永洪向自己人生交上的最好答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洪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王洪明 ‖ 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 ——记四川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洪》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