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好一座城市?

2021-01-17 13:35
北京

原创 王翰林 春熙照相馆 收录于话题#摄影课5#王翰林8

风景、人与中国的城市景观摄影

主讲人:王翰林

一听到这个题目,可能大家又误以为这是一个"拾人牙慧"的旧知识。因为近几年与景观摄影相关的文献、论调和观点已经不厌其烦的出现在所谓的摄影评论圈里,很难说再有什么新意可言。此次课程通过“城市景观摄影”的一个面向从而促进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作为“媒介”的摄影。

讲述故事的方式

《媒介考古学》

对于景观摄影的描述,总是离不开那几个展览和那几位代表人物。在主流叙事下的景观摄影的发展路径好似不敢偏离摄影史半步,而对于景观摄影这个词语本身,本来就带有歧义。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电影截图

追根溯源,不论是从翻译上,还是从学术考古中去探寻。“景观摄影”这一词是没有确切的出处来源的,这是一个不断被言传、不断被转译、不断被曲解的摄影样式,就如此这般的被以讹传讹的定义成了“景观摄影”。而“城市景观摄影”在这里被我拿来使用,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因为“城市”、“景观”、“摄影”的含义已经大不同于以前了。

皮得·范·桑伍特(Pieter Dircksz Santvoort)

《农舍和乡村道路》(Dune landscape with farmhouse and figures),1625

从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伊始,摄影史就伴随着风景摄影史一同展开,而从自然景观到人造景观的转变,势必伴随着人类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这里变成了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载体,它更像是一个文明生产的平台。从原始的风景到被人们观看,再到被认为是风景,再将风景上升到人类意识层面,并将这种意识注入到风景之中继而产生了人造景观。这里的“城市”并非单指地理辖域中的表面语义,而“景观”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也无从下手,它不特指某一处区域或某一个具体的角落,它是对现实生活所有场景的一种概括,通过这种“城市景观”从而得到人类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表象。

卡尔顿·沃特金斯《太平洋铁路》(Trestle on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1877

居伊· 德波在1967年将《景观社会》这本书带给世人,这本具有启发性的读物不仅仅将景观的范围扩大,更是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可是挖掘人类社会运行模式的幕后过程谈何容易。在课程中,我会列举不同阶段人们对于风景认知的改变,我希望人们于景观摄影的关注点不再简单地放在摄影样式的表面上,更多的应该看到人的认知在背后起到的作用。

小亨利·韦塞尔(Henry Wessel)《加利福尼亚好莱坞》(Hollywood, California),1972

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约塞米蒂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1999

之所以说“拾人牙慧”,是因为摄影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理论构建上,都不是中国本土所擅长的事情。在对于景观摄影的样式上来说,国内不只使用了西方摄影的技术,同时还学习了西方摄影画面的形式。觉得鸡蛋好吃,非要去看一眼母鸡,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要知其然,还要更知其所以然。

《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

(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纳达夫·坎德•(Nadav kander)的作品与张克纯的作品进行类比

同时“拾人牙慧”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在知识的学习和人类文明的建立上,都是不断迭代的。知识的传播和理解,本身就带着歧义,它就像草地里的路,走的人多了,“路”也就出来了。很多学术名词和观点都是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的传授与曲解中不断前行的,所以我想用一种反线性的媒介考古式的方法去看待这个权且被定义为“景观摄影”的过去和未来。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人类一直在通过回望过去试图去寻找一种规律,以便于去猜测未来城市景观摄影的方向,但是这一切却不能单从摄影本身出发,而应该更多的从影响未来城市结构以及未来城市形态等方面去思考,这些是从取景框之外的视觉摄入上进行的思考。

张晓《海岸线》

缪晓春《余》

陈维《昨日商店》

通过这次课程,我将试探性的对于城市景观摄影进行新的诠释,以其呈现、发展过程、当下现状给予我的个人见解。通过课程中的一些列举和对比,试图摆脱主流摄影史中常见图录之外的领地,带领大家通过一些只言片语的图像和观点的组合,加深大家对于景观摄影的认知,再纵深到已有的历史中去体会其新的含义。我希望大家在历史中的多个时刻停留,去意识到那些时刻之间的关系,从人们的遗忘中挽回那些另类的往昔,并再次让他们重逢。

杨圆圆《大连幻境》

《黑客帝国》电影截图

《机械姬》电影截图

通过“城市景观摄影”其中的一个面向从而促进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媒介。如果这个课程可以给大家的固有认知带来一丝启发,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课程提纲

第一部分 城市景观摄影如何被定义

1.故事的讲述方式

2.关于题目的歧义

3.风景摄影与风景绘画

4.向人造景观摄影过渡

5.城市景观摄影的起源

6.学术考古、一板一眼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景观摄影的当下与未来

1.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城市景观摄影的大概分类

3.值得关注问题—同质化

4.几个影响因素

5.新的可能性

6.城市的定义、景观的定义

课程信息

/ 课程时间:1月16/17日 20:00-21:00

/ 课程形式:视频+互动+永久回放

/ 课程平台:千聊直播间—影艺堂

/ 课程售价:59.9元

王翰林

wanghanlin.art

⽣于山东日照,现工作⽣活于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硕⼠,高校教师。作品关注个人情感的记录,从周遭环境的变化到个人历史的流逝,通过意象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主要作品包括《城市博物馆》(2015-2016)、《寻觅鲁博》(2017)、《刻骨铭心》(2017)、《寻找爱情》(2018)、《内啡肽的火焰》(2019)、《动物资本论》(2020)等。曾获1839摄影大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入选索尼世界摄影奖、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和⽂章常见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数码摄影》《摄影之友》等刊物。

原标题:《怎样拍好一座城市?》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