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1.5万余枚,发现世界第一部环保法令

2021-01-15 18:19
甘肃

说起甘肃敦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另外敦煌也是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西迁两河流域,整个河西走廊成为匈奴领地。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设立敦煌郡,并设置阳关、玉门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位于甘肃敦煌的汉悬泉置遗址。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大普查期间,敦煌市博物馆普查组在甜水井附近发现了汉代悬泉置遗址。后来,敦煌市博物馆多次派出考古专家进行勘探,并采集了汉代简牍60余枚。由于发现遗址被多次盗掘,加上风蚀作用,经常会有简牍暴露出来,所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90年代开始甘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经调查,该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2.25万多平方米。

根据考古专家介绍,悬泉置遗址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1.7万余件,其中内涵丰富的简牍1.5万枚,铜、铁、陶、漆木,丝绸、服饰以及兵器、货币和日用杂品等。除了出土大量简牍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2件汉宣帝时期的帛书和4件宣帝至新莽时期的纸书,另外还清理出土了墙壁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十月令五十条》。根据考古专家验证,这个题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同时也是世界第一部环保法令。

经过专家验证,这封诏书是汉平帝在位时颁布的,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后,太皇太后发布并逐级下达给百姓。该诏文的主体部分是“月令五十条”,也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须注意的事项,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动物幼崽、禁止大兴土木,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等,在当时可称为一项先进的决定。

悬泉置遗址,据出土简文记载,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汉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丝绸之路建立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经过考古学家发掘,该遗址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他各类现存物品为考古学家窥探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来源:断过的绳子)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敬请关注!

原标题:《【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1.5万余枚,发现世界第一部环保法令》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