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改革引领 幸福感日渐提升的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在世界面前

2021-01-14 20:18
上海

突破掣肘 改革引领 协同创新

从拉开序幕到全面铺开,3年多的时间里,一个创新要素便捷流通、产业活力迸发、幸福感日渐提升的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在世界面前

人口逾7200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7,000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拉开大湾区建设的序幕,到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对未来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明确指向,标志着世界级的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三年多的时间里,粤港澳三地肩负使命,携手推动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个创新要素便捷流通、产业活力相继迸发、幸福感日渐提升的大湾区呈现在世界东方。

“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这种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特色,既是其建设的优势,也是挑战所在。粤港澳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与此同时,如何克服多重障碍,实现多地的人、财、物等全方位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亦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一流湾区未来发展需要破解的关键挑战。

设施“硬联通”

布局“轨道上的大湾区”

2020年12月15日,经过四年的建设,珠海洪鹤大桥全线正式通车。洪鹤大桥全长9.654千米,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洪鹤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与香海大桥、金海大桥组成连接珠海东西部的黄金通道,极大缓解珠海大桥和珠海大道的交通压力,打开连接港澳与珠江西岸乃至粤西地区的大通道,进一步完善大湾区交通网络。

▲ 港珠澳大桥(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港珠澳大桥到洪鹤大桥,再到建设中的黄茅海大桥、明珠湾大桥,座座桥梁构建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图,彰显着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发展。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近年来,通过在跨江通道、港口航运、机场群建设方面加强布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入湾区融通发展时代,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质变为网络式多向融通发展,大湾区居民向往的“1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

2020年8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其描绘了“轨道上的大湾区”的最新蓝图,即大湾区近期将实施13个总里程约775公里的城际铁路项目、5个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741亿元。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结合“十四五”规划研究,提出拟将三大区域城际和市域(郊)铁路作为重大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整体推进建设。其中,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开工项目约1000公里,加快形成以广深港、广珠澳和跨珠江口为主轴,“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有利于完善大湾区铁路网络布局,有利于提升大湾区城际交通质量,构建经济、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体系,有利于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提升内地与港澳交通实现互联互通的水平。

机制“软联通”

推动三地协同发展

“硬联通”迅速推进,“软联通”同样成果斐然。“推动粤港澳三地形成合力,携手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谋划打通制度掣肘、规则关隘,在‘一国两制’之下,多开展创新。”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表示。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扭住规则对接这一“牛鼻子”,逐步推进体制机制衔接,使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畅通,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

“为了鼓励境外及港澳高端人才到珠三角各市就业创业,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国家支持大湾区发展的首个财税政策。根据广州市税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以来,广州市税务部门收到5000余人次的办理咨询。

个税优惠政策仅仅是粤港澳加快规则对接的缩影。目前,在金融市场互通、商事登记、资金流动、执业资格、食品安全等领域,粤港澳的规则对接全面提速: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使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便利水平提升。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跨境“理财通”等重大改革事项已经落地或启动实施。

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同时也实现了“一网通办”,有超过1万家港资企业使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办理了相关企业登记业务。

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互认,促进了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内珠三角各市便利就业。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社会重点关注的专业领域,港澳专业人才纷纷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港澳旅游从业人员踊跃报名参与香港和澳门在珠海横琴的旅游执业。

此外,以美容师、美发师项目为突破口,首次实现粤港澳“一试多证”,400多人通过一次考试获取粤港澳三地及国际4个证书。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抓紧推进“湾区通”工程,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在交通、通信、社保等重点领域率先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项,进一步带动三地规则对接取得实质性进展。

▲ 这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创业热土

为港澳青年筑梦

1月8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香港青年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达到2000个,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

“大湾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表示,大湾区有机遇,发展潜力巨大。中央政府已出台多项扶持本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以及实习的政策,鼓励年轻人放眼大湾区。

据广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人社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后,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比如实施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通”“社保通”工程,三地规则衔接取得实质性进展。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更加便利,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允许港澳居民同等申领各项就业创业补贴。2020年6月,广东省又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五项首创性改革,首批1万多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面向港澳居民开放。

未来,广东省将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开发2000个大湾区内地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香港青年人到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工作和发展。

而在创业方面,近年来,广东省推进“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其中,“1”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广东省人社厅与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共建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的98%;“12”里面有4家在广州、深圳,分别是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目前已经全部建成运营。

据介绍,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港澳创业者纳入内地补贴扶持。目前,广东全省建成近5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港澳青年在广东的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前来内地城市寻找发展机遇。为了帮助来广州创业的港澳青年更好地获得创新创业、学习交流、实习就业、安居乐业四方面的服务指导,广州天河区2017年成立全省首个港澳青年之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港澳青年“创业苗圃”。

“我们主要通过提供咨询、帮助落地、引导融入生活圈三个阶段逐步帮助来粤创业的港澳青年在这里乐业、安居。”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说,成立至今,青年之家共服务接待港澳青年超过6000人次;港澳青年之家会员数量超过700人;交流活动超过250场;成功协助超过70家港澳青年企业注册落户天河并投入运营。他希望在未来可以继续帮助港澳青年在产业上实现对接或者升级。

宜居乐园

港澳同享“市民待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其中,就宜居而言,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要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旅休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打通互联。说得更通俗些,那就是大湾区是否宜居,“1小时优质生活圈”是否真正优质,它的客观标准由大湾区内居民的“三感”构成——他们获得感多不多、幸福感高不高、安全感够不够。

2019年2月,香港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天往来香港和内地的跨界上班人士达42,500人,其中98.5%居住在深圳,其中还包括许多在深圳买房、在香港上班的香港市民。“近1年来不少便利措施相继公布,涵盖购房、电子支付、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范畴,极大地解决了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表示。

在大湾区内,凭港澳居民出入证件可办理运输、金融、通讯、教育、医疗等30多项公共民生服务。《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新公布的57项措施中,“共建优质生活圈”再度升级,重点包括:优化落实便利香港居民在粤购房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香港居民购房流程,完善香港居民购房贷款政策,推动落实与广东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动满足相关条件的在粤未就业香港居民,在居住证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相应待遇和财政补贴等。

此外,在便利港人子女教育方面,包括完善香港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考试等政策,保障香港居民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有不少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人认为,与内地居民相等的“市民待遇”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民生福利,更坚定了他们扎根大湾区发展的信心。

▲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据了解,珠江口的另一侧,澳门也在围绕“宜”字做文章。珠澳两地携手合作的一项重要综合民生工程——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的建设,没有因疫情而影响进度。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林金城介绍,“澳门新街坊”里设有全面的生活配套,包括学校、长者中心、卫生站及家庭小区服务中心(托儿所),致力为澳门居民打造一个集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小区。上述配套建成后,将由澳门专业团队营运,并把澳门的服务标准延伸入内。另外,项目内还设有200多个人才房,只租不售,为在横琴工作就业的合资格人士,提供完善的住宅配套。

“横琴不断探索与澳门开展跨境民生领域合作,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包括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澳门专业人士跨境便利执业、澳门常住居民参加珠海医保试点、澳门企业跨境办公、开通免费跨境通勤专线等一系列措施,两地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川表示,随着一系列新项目、新措施的上马出台,在大湾区内工作生活的澳门居民将可享受到更便利优质的生活。

民生相通,民心相连。“十四五”,粤港澳三地将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更好支持形成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立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合作的美好愿景,正在加紧变成金灿灿的现实。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于馨)

原标题:《【关注】改革引领 幸福感日渐提升的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在世界面前》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