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彭湃:烧田契换布衣,地主子弟成“农民运动大王”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2021-01-06 14:53
来源:澎湃新闻

青年时代的彭湃(翻拍)。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在很多年里,彭伊娜对爷爷的认知是模糊的,仅知道爷爷是烈士,是农民运动领导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彭伊娜开始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才逐步靠近爷爷,她“越读越感动”。

随着了解的深入,在她的脑海里,爷爷的形象越来越鲜活:出生于大地主家庭,是受宠的“大少爷”;生活曾讲究、精致,是日本名校的留学生,不愁出路;一生忠于救国的理想,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会、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彭伊娜的爷爷彭湃是广东汕尾市海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创始人,曾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1929年8月30日,因被叛徒出卖,彭湃在上海英勇就义,年仅33岁。在彭湃的影响、感召下,他的家人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后投身革命。整个彭家,有6人被追授为烈士。

2020年12月18日上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彭伊娜直言,在了解爷爷的过程中,她也曾有过困惑:像爷爷这样的富家子弟,本可衣食无忧地过一生,为何最后放弃一切,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了解爷爷短暂的一生后,彭伊娜找到了答案。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彭湃(翻拍)。

烧田契,变为“无产者”

有着海丰母亲河之称的龙津河,穿过海丰县海城镇。龙津河河畔,一栋总建筑面积260余平方米的白色仿西式洋楼矗立。这是彭湃故居,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如今的房子由上世纪80年代复建,基本保留了当年的风貌。故居对面,是一块平地,名为龙舌埔。90多年前,许多重要的集会都在此举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彭湃在这里烧了自己的田契。             

海丰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余俊冰研究海丰红色文化多年,是当地的党史专家。2020年12月19日,余俊冰向澎湃新闻讲述,1922年11月,彭家兄弟分家,彭湃本人获得丰厚家产。随后,他把自己所分得的田契送给佃户,佃户不敢相信,担心被秋后算账,纷纷把田契退回。于是,彭湃心生一计,邀请戏班在龙舌埔演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来看戏。演出结束后,彭湃拿着一大捆田契登上戏台,一张张宣读田契所写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众烧毁。第二天,彭湃烧田契的革命行为传遍了海丰、陆丰大地。

这一年,彭湃26岁,留学回国一年。这把火,烧掉了至少70石租的田产,相当于如今400多万元的资产。一瞬间,彭湃从富家子弟变成了“无产者”。

“还地于民,旷古未闻。”彭湃烧田契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青年时代的彭伊娜,她也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爷爷放弃一切、奋不顾身。

彭湃出生于海丰县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爷爷分家获得600石租家产,并通过经商逐步拥有400多间商铺,后又买下了大量田地,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裕家庭。当年,坊间用“鸦飞不过的田产”来形容彭家的丰厚家产。

在老家附近的大榕树旁,彭湃先用留声机放音乐吸引农民,再借机宣传社会主义和革命思想。

在七兄弟中,彭湃是老四,自小深受爷爷的宠爱。他的爷爷曾说,“此儿是我家的千里驹,须善教养,但我家以后的兴旺,完全和天泉(彭湃的乳名)一人大有关系”。

余俊冰说,彭湃投身革命、搞农民运动的人生选择,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可看出端倪。

彭湃的母亲周凤在《湃的小史》写道:“湃少聪颖,超群儿,7岁能背诵古文,一无遗字,善楷工书,9岁时,我家的春联,则免多劳于别人。”周凤出生于小山村的劳苦家庭,因家里揭不开锅,年幼时就被母亲卖给地主当婢女,17岁时被彭湃的父亲纳为妾室。

受母亲的影响,彭湃从小对穷人就富有同情心。年幼时,彭湃跟长工去村民家收租,见村民没有吃的,甚至连穿的衣服都没,当场说“不收租了”。

彭湃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并兼任历届农讲所教员。孙女彭伊娜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向讲习所内的彭湃铜像鞠躬。

小学时,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同盟会成员林晋亭在学校任教,常常学生讲述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故事,这给彭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时期,彭湃曾多次参与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等爱国行动。

据周凤回忆,1916年10月,海丰县大地主陈月波等人为吹捧海丰驻军统领林干材,准备为林干材竖立石像,并与文天祥石像并列供祀。彭湃联合进步学生张贴墙报历数林干材的罪行,反对为其立像,并趁天黑敲掉石像的鼻子。之后,陈月波等人指使地痞流氓报复学生,学生联名具文呈广州控告陈月波,最后获得胜利。

1917年6月,彭湃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成城学校预科补习。翌年,彭湃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他曾对友人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

“爷爷留学,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彭伊娜说,在日本留学时,彭湃接触过基督教、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当时,正是社会主义思潮被引进日本的时期,彭湃研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有关文章,还曾深入日本农村调研实践。

1921年5月,彭湃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前夕,他同在日本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施复亮交流时表示,“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

回到海丰搞农民运动时,彭湃脱下学生装,穿上了粗布衣(翻拍)。

穿粗布衣,搞农民运动

毕业返回海丰后,在同乡陈炯明的支持下,彭湃出任海丰县劝学所所长(劝学所后改称教育局,彭湃任教育局局长)。一上台,彭湃就以教育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并聘请思想进步、热心教育的人士为校长、教员等。

很快,彭湃的“教育改革”遭到旧势力的反扑。上任仅半年,他就被免职了。于是,他把工作重心放在搞农运上。

彭湃家附近有一处老庙,名叫龙山天后宫。据余俊冰介绍,1922年6月开始,彭湃在庙前的大榕树下,用从日本带回的留声机放音乐吸引农民,当农民聚拢过来后,他便宣传革命思想。

彭湃五弟曾忆述,早年,彭湃身上有富家少爷的习性,西装穿得笔挺,饮食也很讲究。但自从在日本信仰马克思主义后,便改掉公子哥儿生活习性,“过得越来越不讲究了”,“到餐厅吃饭我们觉得不好吃遗下的,他统统吃了,说是劳动人民劳动成果,不能浪费”。

在深入农村时,彭湃最开始穿学生装,戴白通帽,讲“斯文话”,农民以为是来收租逼债的,或躲避,或不予理睬。经过思索,他取掉白通帽戴上尖顶笠,赤着脚,与农民谈家常、交朋友。

彭湃出生于海丰县一个大地主家庭,早年过着“大少年”的生活,但对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

彭湃曾用海丰方言编了《田仔骂田公》的童谣,“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公在厝吃白米,田仔耕田耕到死。田是公家个伊无份,你无份,有好做,有好食,你有做,反无食,唔是命唔好,是你无去想清楚……”

徐向前曾回忆,“他(彭湃)只有20多岁,身材不高,脸长而白,完全像一个百分之百的文弱书生。”“他身穿普通的农民衣服,脚着一双草鞋。”“在农民家里吃饭,饭碗上沾着鸡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来就吃。”

在彭湃的宣传发动下,1922年7月29日晚,在自家的“得趣书室”,彭湃和其他5人成立了“六人农会”。余俊冰说,其他5人都是普通农民,农会一成立就领导农民开展“同盟罢耕”,反对“加租”“易佃”“粪船捐”“码头捐”等,还帮助农民调解纠纷。

仅两个月,农会会员发展至500多户、2000多人,分布在赤山约(“约”是清代南方农村的行政建制,相当于后来“乡”一级建制)的28个乡村。1922年10月21日,赤山约农会成立。该农会在县城办了一所农民医药房,农民凭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

彭湃领导的农会曾为佃农算过账,发现其辛苦劳作一年,最后还亏本了。

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成立,彭湃当选总农会会长。此时,农会会员已达两万余户,管辖人口有10多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由彭湃起草的农会章程提出,“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

在这一时期,农会的发展迅速。同年秋,农会扩展至周边十县。余俊冰表示,这是建党初期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之后,彭湃又相继组建了惠州农会和广东省农会,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和全国农民运动的兴起。

就在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之际,1923年7月,海丰地区遭遇强台风受灾,海丰总农会通过“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并为此斗争,遭到当地武力扑灭,多名农会干部被捕。这就是海丰农运史上的“七五农潮”,虽让农会组织一度转入地下活动,但未能阻挡农会的发展,到了1926年,海丰县农会会员达25万,约占全县人口65%。

1924年7月至1926年底,彭湃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并兼任历届农讲所教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彭湃把领导农运的经验写成了《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作为农讲所的历届教材,后多次印发单行本改名为《海丰农民运动》,周恩来为其题书名。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丛刊》的序言中表示,彭湃的这篇著作及其他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材料,“给了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又使得我们懂得中国农民运动的性质”。

余俊冰说,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论著,从此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传播全国。

矗立在红场的彭湃铜像。1927年12月1日,有五万多人参加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彭湃在会场大门题写“红场”二字。

建政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彭湃故居西侧一公里外,是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红宫原是始建于明代的孔庙,一旁的红场原是藏官廪的仓库。93年前,一场盛会在此举行。

据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晓彤介绍,1927年10月,彭湃领导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11月18日-21日,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布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会场外墙刷以红色,场内用红布盖壁裹柱,从此孔庙改称“红宫”。

同年12月1日,5万余人聚集于红场,共同庆祝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张晓彤说,一位香港记者用六张照片合成了一个长照片,记录下了当年的盛况:在人头攒动的会场内,设有多个传声台,传声筒用铁皮做成,以确保大家都能听到主会场的声音,整个会场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氛围。

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推行了土地革命,按照彭湃拟定的“四条分配土地标准”,烧毁地主的所有田契、租约,取消旧债、旧租等一切债务,按照人数、劳动力、家庭经济和土地贫瘠分配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据统计,海丰县苏维埃政权共收缴印契四十七万多张,租簿五万八千多本。

这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揭开了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新篇章。在余俊冰看来,它的诞生有多方面因素,当时,国共合作破裂,军阀之间有矛盾,给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留下了契机。另一方面,彭湃在海陆丰地区搞农民运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至1927年初,海陆丰有党员4000余人,占当时广东省党员总数的44%、全国党员的7%,“从城镇到农村,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基层党组织”。

在此之前,彭湃指导了海丰第一次、第二次武装起义,可惜均未成功,他也作为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富有武装斗争经验。

余俊冰告诉澎湃新闻,彭湃很早就看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3年1月,在成立海丰县总农会时,他就提出,“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并进,使农民有经济斗争训练及夺取政权的准备”。1924年7月,彭湃在主办第一届农讲所时,特意安排学员到黄埔军校接受军事训练10天。

由于旧势力反扑、围剿,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没能坚持太长的时间。1928年后,彭湃指挥红二师、红四师转战东江。同年11月,彭湃离开大南山,到上海工作。

在彭湃的领导下,海陆丰农民运动诞生了七个“第一”:第一个农会,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第一个妇女解放协会、第一个农民自卫军、第一个实行兵役法、第一个进行土地改革和第一个童子军。

据不完全统计,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海陆丰参军达2万多人,支援前线人数近30万,先后牺牲3万多人,其中有姓名查考的烈士多达4349人,未留下姓名的烈士难以计数;被焚毁的红色村庄80个,受迫害群众5万多人。

余俊冰表示,大革命时期,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经验向全国各地推广,为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起到了启发和借鉴作用。

彭湃的二儿子彭士禄吃"百家饭"吃大,后留学苏联,成为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翻拍)。

带动家人,家族多人为革命献身

直到去年,彭伊娜才了解到,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身陷囹圄的彭湃还在做监狱士兵的思想工作,并在戒备森严的上海龙华监狱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成功传递出两封信给党中央。

1929年8月24日下午,由于叛徒白鑫告密,彭湃被捕。6天后,彭湃被秘密杀害在龙华淞沪警备区内,年仅33岁。在狱中,彭湃给党中央写了两封信。在最后一封信中,他用较为潦草的字迹写道,“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无法挽救......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

彭伊娜说,被捕后,爷爷已知时日无多,但他仍没放弃为党工作。当时军委一项重要工作是兵运工作,他发现监狱内的一名狱警曾参加过海丰农会,想法做通了这名士兵的思想工作,建立了一条交通线,不仅成功传递出两信给党中央,“爷爷牺牲后,这条交通线还发挥了作用”。

了解彭湃短暂一生后,彭伊娜认为,是救国的理想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支撑彭湃放弃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生活,走上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道路。彭湃的海丰同乡、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曾撰文回忆彭湃,“他是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他靠着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后也为他而欣然死去。”

从日本回海丰传播社会主义,搞农民运动时,地主豪绅曾乘机造谣中伤,说彭湃得了“精神病”。彭湃听后说,“我希望在不久时间内,有许多像我这样的‘精神病’出现”。

在早期,家人也不理解彭湃。彭湃当众烧田契时,他的一位兄弟曾出面反对,认为这是败家行为。而在彭湃的影响、感召下,彭家人纷纷投身革命,多人因革命牺牲。彭伊娜说,彭家有6人被追授为烈士,除了彭湃,他的两任妻子蔡素屏和许玉磐、三哥彭汉垣、七弟彭述、侄子彭陆均为革命献身。

彭湃的妻子蔡素屏是旧社会女子,在彭湃的影响下,她改变了高髻的发型,扔掉缠足的崩布和小鞋,提书包上学。为解决农会经费困难,她变卖了随嫁的金银首饰。1926年2月,蔡素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当选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1928年9月,因叛徒告密,蔡素屏被反动民团围捕,并被残忍杀害。

在孙辈彭伊娜看来,彭湃的一生,无私奉献,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恪守初心,这种精神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整个彭氏家族及后人,“使这个着眼于小我的地主家庭实现了大我的转变,有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大革命失败后,彭家7人为信仰牺牲。抗日战争时期,彭湃的后辈近10人又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参加东江纵队,保家卫国。新中囯建设时期,海丰县一共诞生4位院士,其中2位就出自彭家。

彭湃的二儿子彭士禄,3岁时失去母亲,4岁时失去父亲,“姓过百家姓,穿过百家衣,吃过百家饭”,在党的哺育下成长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曾在自述中说:“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

彭湃三哥彭汉垣的外孙彭实戈,出生不久父亲便牺牲在山东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彭实戈成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

彭士禄的女儿彭洁表示,彭湃短暂的一生,留下了“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父亲彭士禄,也激励着自己,“我们不如爷爷、父亲那么伟大,有那么大的贡献,但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