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身披法袍守公平正义 胸怀赤诚显公仆情怀——记辽宁省昌图县人民法院法官张轶军

2021-01-05 22:36
北京

核心提示:守护正义,任重道远,他肩负为民之责,常怀敬畏之心,勤奋敬业,恪守公正,用坚韧与柔情、真诚与才干,展现了基层法官的风采与担当。

工作中的张轶军。受访者/供图

记者|王 涵

责编|张晶晶

正文共3396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二十六载躬身前行,坚守法治信仰,忠诚司法事业,用坚实臂膀扛起正义的天平;深耕基层不忘初心,牢记人民期盼,恪守为民宗旨,用赤诚之心守护人民利益。他就是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法庭庭长张轶军。

张轶军1995年3月来到昌图县人民法院,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员额法官。1999年至2019年,他17次被昌图县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铁岭市法院系统办案能手,荣获2018年至2019年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恪尽职守二十六载

脚踏实地无一错案

张轶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长大,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自1995年3月进入昌图县法院工作以来,他与宝力人民法庭、八面城人民法庭、三江口人民法庭这3个基层农村派出法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不图名不图利,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是全院公认的‘老黄牛’。”昌图法院政治部主任孙艳丽这样评价张轶军。由于比较熟悉农村情况,张轶军进入法院工作后,便主动申请去派出法庭工作,一待就是26年。26年间,他基本是以法庭为家,大多数时间吃住在法庭。由于他工作过的3个法庭距离县城都比较远,很难每天通勤回家,所以只有偶尔得暇的周末,才有时间回家看看妻儿。他熟悉辖区的每个村庄和每一条道路,送达时从不用当事人领路,村屯老百姓的家里,时常有他拉家常、化纠纷的身影,但他与妻子孩子十多天见不着面却是常事儿。

辛勤的工作,带给他丰硕的回报。自1996年起,张轶军年均结案超百件,26年来累计结案已达4700余件,随着近年来法院案件量不断上升,他的结案数量也不断攀高,单是2019年他就结案440件。他所审结的案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至今,他所办理的案件没有一件超审限的,也没有错案发生,所办理执行案件全部执行到位。深耕审判一线的他不论在哪个法庭,不管在任何时候,总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恪尽职守,赢得了各方当事人的高度认可,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

精益求精强本领

提起张轶军的工作,同事们都赞不绝口。“他法律功底扎实、洞察力敏锐、审判经验丰富、办案技巧娴熟,他审理的案件总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无论是庭前的调解疏导还是庭中的明辨是非、庭后的释法析理,无不彰显出他对法律的精通。然而,这背后却是他秉烛夜读的辛劳和汗水。

1995年3月,张轶军进入昌图法院工作后就被派往宝力法庭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派出法庭工作细微、繁琐、涉及面广,虽然在校期间有过法律知识学习,但开展审判工作后,他自觉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还是远远不能胜任审判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的张轶军,白天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断向老同志学习经验,下班后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先后参加了法院夜大法律专科、中央党校法律本科学习。通过自身努力,他于1998年被昌图法院任命为助理审判员,3年后成为审判员,2017年参与遴选被选为员额法官,从一名书记员逐步成长为审判一线骨干法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更新,他多方面培养自己运用法律解决和处理各种案件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法官职业的要求,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起了“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高素质法官形象。

张轶军在工作中敢啃“硬骨头”,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达到了最佳社会效果。

在受理宝力镇人民政府诉冮某承包合同纠纷一案时,张轶军了解到,宝力镇人民政府将当地肉禽厂、饲料厂等5家企业以捆绑方式承包给冮某从事“朗德鹅”养殖和鹅肝加工。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停产,在欠下养殖户大量债务的情况下,冮某一走了之,回到鞍山。如果此案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不但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产生新的纠纷。张轶军三次前往鞍山传唤当事人,调取证据,10余次走访辖区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多次组织当事人沟通协调,最终以最短时间审结此案,解除企业承包合同,为宝力镇盘活5家企业、化解债务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

坚定司法为民宗旨

永葆人民公仆情怀

张轶军将司法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审判工作细节中,用接地气的语言,耐心、热心、细心地解答当事人的每一个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公正。

他受理的李某诉王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王某欠李某饲料款20余万元,多年不还不说,还远赴北京另起炉灶,导致李某的债权无法实现,企业几乎被拖垮,面临倒闭危险。了解案情后,张轶军立即决定前往北京传唤王某。当他下了火车,已是万家灯火,张轶军顾不上吃饭,在夜色中一路问一路找,终于在晚上9点找到了王某经营的饭店。看着满身疲惫却一脸坚持的张轶军,王某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找来的呀?我服了。”回来后,张轶军看着喜极而泣的李某,劳累一扫而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随后的审判中,此案仅用10天时间就审结完毕,不仅保障了李某的合法权益,更是挽救了李某的企业。

不忘司法为民初心

坚守公正司法底线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线,也是人民法官的最高价值追求。一个案件,对法院和法官来说不过是众多案件中的一件,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人生的大事,有时还可能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受案数逐年增长。张轶军发现,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一天开庭三四个是常态,最多时一天开庭14个,从早上8点半开庭,直到晚上6点半才结束了全部庭审。为提高审判效率,尽快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结果,法律文书必须要利用下班时间加紧制作,于是他常常制作法律文书到深夜。

为了他所挚爱的审判事业,家里的事无暇顾及;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鲜花和掌声,他只是平凡地日复一日坚守岗位,风雨无阻。但他深知一名新时代的法官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将公正与效率作为行动指南,力争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法官。

2017年,50多岁的张轶军不畏偏远、勇担重任,到辽北最偏远的法庭——三江口法庭担任庭长一职,周一至周四均吃住在法庭,只有周五下午才赶回县里,处理汇报一些工作和案件情况。2018年,因工作需要,人手紧缺,三江口法庭的另一名员额法官被抽调到执行局办案,张轶军作为三江口法庭唯一一名员额法官,既要完成各项审判工作,还要管理全庭其他各项事务,担子顿时变得更为沉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肩担双责,撑起了整个法庭,全庭干警在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带动下,拧成一股绳,取得了案件数量和质量的双赢,工作稳步推进,运行有序。

工作中,张轶军用他多年养成的严谨工作作风要求大家,将民事审判经验和办案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把法庭变成了为法院培养新法官助理、新书记员的“培训基地”。他还引导审判团队法官助理、书记员学会善于与当事人打交道,善于倾听,善于疏导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正是他的严于管理、善于管理,塑造了一支作风正、专业素养高、凝聚力强的队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流动,减少交叉感染,切实保障诉讼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张轶军主动学习电子送达知识,与法官助理共同研究学习使用电子送达平台,通过电子邮件、语音留痕的方式,向多起案件当事人成功送达应诉材料,实现了诉讼材料“秒送”,既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又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送达难”问题。他说:“学习的过程很艰难,但结果却是喜人的,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充分利用辽宁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进一步推进电子送达、互联网法庭、网上办公等平台建设与应用,真正做到全庭干警人人能用、人人会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章守纪守底线

清廉务实做表率

在工作中,张轶军拒说情、拒吃请、拒收财物,坚持做到秉公执法,公正办案,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亲情、友情和法律之间,他坚守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忠诚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他深知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法官,“做好一点,做得再好一点”是他的内心追求。每当人民群众对他大加赞许的时候,他总会说一句十分平常的话:“我是一名人民法官,我只是做了一个人民法官应做的事。”

他工作半生,两鬓斑白,仍旧保持一颗不断学习、追求上进的“年轻的心”;他不惧压力,保持案件高质量完成的同时年结案数屡创新高;他满怀工作热情,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END·

原标题:《人物 | 身披法袍守公平正义 胸怀赤诚显公仆情怀——记辽宁省昌图县人民法院法官张轶军》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