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丨宁波海曙探求社区治理“最优解”

2020-12-31 17:09
浙江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林光耀、顾小立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主办《新华每日电讯》。有生命力的阅读,有温度的人和事。

小区电梯怎么装,门禁怎么改,绿化带和停车位矛盾怎么解决……社区是基层自治的最小单元、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地。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引入了“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尝试“议而决,决而行,行而果”,探求社区治理的“最优解”。

我的小区我做主

在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层的议事厅里,一场“开放空间”的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我建议小区使用指纹门禁系统,方便又安全。

家里是指纹锁,小区如果采用指纹门禁,万一信息泄露太不安全。

人脸识别可以直接刷脸通过。

我看还是经典的门禁卡最好,老年人用起来没有负担。

十几名居民围在一张方桌边,讨论小区应选用哪种门禁系统。一位居民充当记录员,记下小组讨论的结果。

房间里另两张方桌边,“门禁系统就位后小区如何管理”“小区内幼儿园来往人员如何使用门禁”等话题也被热烈讨论着。

安丰社区由玫瑰苑、三鼎坊和丰馨苑三个小区组成,住户3396户,总人口近1万。其中,玫瑰苑与三鼎坊两个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小区。

“这次主题是‘聊聊老旧小区改造如何实现封闭式管理’。听到这个主题,你会想到什么?”在社工主持人的引导下,40余位居民写下自己的关切。

按照“开放空间”议事程序,主持人选出了“热度”最高的三个话题,把它们贴到了黑板上,居民排队依次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上签名,并分成3个小组展开讨论。他们将通过小组讨论、发布行动方案、正反方辩论、投票等各个环节达成共识。“

我们这个小组讨论的重点是门禁系统就位以后,小区应该如何管理。”作为第三小组的记录人,居民张蓓琳向全体参与讨论的居民汇报小组讨论成果:“我们认为应当采取负责人制度,每天安排专人值班,形成‘物业负责、居委会监督、居民遵守’的管理模式。”

自2013年在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等社区试点以来,宁波市海曙区已在全区102个城乡社区推广了“开放空间”这一民主协商议事模式。

2020年11月6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居民,在社区议事厅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如何实现封闭式管理进行“开放空间”讨论。

“开放空间”为何来

海曙区很早就遇到了城市基层治理难题。9个街道102个社区,有老小区,也有新小区,居民诉求纷繁复杂。这成了安丰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采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的原动力。

2013年4月,牡丹社区居民抛出要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议题,社区“要地没地”“要人没人”,时任社区党委书记的陈赛花想破头也想不出解决办法。

这时,还作为新鲜事物的“开放空间”走进她的视线。当时,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到宁波分享社区治理经验,一本“开放空间”操作手册,传到了陈赛花的手中。

作为一种会议技术,“开放空间”由美国学者哈里森•欧文设计提出。他发现人们在开会时很沉闷,茶歇时间却交谈甚欢、交流颇有成效,受此启发,他设计出了“开放空间”的会议技术。

“开放空间”遵循四大原则:在场的人就是合适的人,凡是发生的都是有原因的,只要开始了时机就到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而最重要法则是“双脚法则”——可以用自己的双脚自由移动,随时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每个参与者既可以做辛勤贡献意见的“蜜蜂”,也可以做自由来往静静旁观的“蝴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邀请了社区党员代表、义工代表、社区工作者以及愿意参加讨论的普通居民尝试一次“开放空间”讨论。结果出乎意料,社区居民带来了需求、问题,也提供了解决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设在底层,方便老年人走动;服务中心最好能设个茶室,老年人能喝茶聊天;有人想报名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社区居民的“金点子”提了30多条,足足写满了3张纸。

最终,在“开放空间”的努力下,社区找到了场地、确定了设施,并且还对接到了服务中心成立后服务的志愿者团队。

2020年7月31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段塘街道南都社区居民,在社区议事厅就“绿化微景观改造方案”进行“开放空间”讨论。

“萝卜白菜十三条”

在传统的社区中,居委会往往是帮居民拿主意的一方,如家长一般为居民包办大小事务。面对纷繁复杂的诉求、重叠交织的利益,居委会干部常常居中协调,但又往往得不到理解、吃力不讨好,而社区居民没参与感、不满意、不开心,“双输”的局面成为社区治理困局。

安丰社区居民张志成说,“开放空间”的出现,缓解了紧张关系,让社区问题得到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开放空间”有着自己的“规矩”。现场任何人讲话、发言,必须遵循“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面对面对话”“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打断其他人陈述”等一系列规则。7年多来,随着“开放空间”持续开展,这些规则逐渐深入人心,社区居民将之称为“萝卜白菜十三条”。

在玫瑰苑小区围墙改造议题上,围墙边楼栋的居民对设计单位给出的围墙高度均不认可,低楼层居民觉得加高太压抑,高楼层居民则担心围墙太过低矮不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陈赛花把“开放空间”开到了围墙边。最后居民们一致决定,推翻设计单位给出的“标准解”,改为给围墙加上三块砖的高度,并架设高50厘米的防盗网。

居民们在开放空间中讨论、让步、做决定,最后得出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这成为众人眼中社区治理的“最优解”。据了解,7年多来,“开放空间”议事8500余次,有效解决或回应近8000条,议事居民超10万人次,参与其中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5%。

“议而决,决而行,行而果。”宁波市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就是“开放空间”相比较其他社区治理模式最大的不同,也是突破所在。

为基层民主实践加载制度框架

作为一个从国外引入的会议技术,“开放空间”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人文环境、又该走向何方?

针对老旧小区中老年人较多、中国人在公开场合较为拘束、会议前期容易出现发言不踊跃、参与度不够等情况,热身环节被引入了“开放空间”中。拍手歌、手指操、“破冰”小游戏,既活跃了气氛,也让居民放下了拘束和戒备。

对于较为复杂、解决难度较大的议题,则通过缩短议程、多次召开的形式,让每次“开放空间”聚焦具体话题、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还需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发动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成为“开放空间”的中国特色。

事前,社区发动党员收集议题,并邀请利益相关的、感兴趣的居民参与,让讨论能在一个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上开展,此为“舵手”;

事中,党员干部带头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其他居民就讨论话题提出问题、发表看法、给出解法,此为“鼓手”;

“推手”则意味着社区干部身份的转变,从“社工台上坐、居民台下听”转变为居民主导、社工协助居民完成讨论,社区干部则成为了话题的引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规则的守卫者。

陈赛花介绍,在玫瑰苑小区围墙改造的墙边“开放空间”中,社区承担了讨论的组织、秩序的维持和与施工方对接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讨论环节、互相的妥协、最终的决策,都是居民们在“开放空间”中达成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林光耀、顾小立

原标题:《新华每日电讯丨宁波海曙探求社区治理“最优解”》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