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大名——抽调干部南下

2020-12-28 10:36
河北

抽调干部南下

大名、元朝两县解放较早,是革命老区,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工作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从1947年到1949年,按照中共中央和冀南区党委安排部署,先后有三批干部奉命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的各项建设。

大名、元朝两县解放后,部分干部思想开始放松,认为过去舍生忘死干革命,现在该过安生日子了,再加上干部多是本地人,不愿离开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和平环境和妻儿父老,到人生地疏、环境艰险的新解放区开辟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冀南一、三地委对干部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着重解决干部思想上的地域观念和家庭观念,号召党员干部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解放全中国和全人类的宏大理想。并对南下干部家属按军属优待,给予救济、代耕,以减轻干部南下的后顾之忧。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名干部很快就提高了认识,坚定了革命到底的思想,纷纷报名要求南下。

1947年7月,第一批干部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时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月底,奉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激战鲁西南,然后挥师南进,所向披靡,直插大别山。为配合部队作战,接管新解放区工作,党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冀南区党委从5个地委选调800多名干部,大名县抽调35名干部由县委副书记张新亭带队,元朝县抽调25名干部由张延绩带队随军南下,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开辟新区工作。

第二批干部南下是1947年10月,冀南区党委遵照中央指示,又抽调了1400余名干部,于1948年4月间南下到达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地区开辟工作。元朝县120多名县区干部组成一个中队,由县抗联主任孙冠军任指导员,政府秘书代县长贾瑛任队长,带队到柳林、曲周、任县进行正规集训整顿。大名县也抽调48名干部参加集训。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军事技术、战术、指挥等内容;在政治方面,主要是解放战争的形势、南方民俗民情、少数民族的政策、新区土改政策、俘虏政策、战场纪律、群众纪律、群众工作教育。集训后编入新兵二总队三团任各级干部,在1948年3月与冀南一、二、三地委的南下干部合编成1个大队3个中队,共800余人,馆陶县长仲恺任大队长。从曲周出发南下,7月下旬到达河南桐柏地区,很快投入到开辟新区工作之中。

第三批南下干部是抽调干部规模最大的一次,于1949年4月去湖南益阳地区。这时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已经在即。根据党中央和华北局党委的指示,1948年12月,冀南一、三地委分别召开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会议,传达中央和区党委指示,进行政治形势教育,使每个干部认清南下开辟新区工作的意义。1949年2月,冀南区党委经过动员发动,抽调干部达4000人,共组成1个区党委、6个地委、200个区委的南下建制。

大名抽调120多人由县委副书记张黎民带队,元朝县抽调约120人由县委书记梁向明、副书记张鹤亭带队,于1949年3月初集中到威县方家营一带村庄整编,参加学习和军事训练。元朝县委书记梁向明南下后由县委副书记陈子明代理书记,直至元朝、大名合并。冀南区党委把南下干部组编为冀南南下支队,大名、元朝县干部大多是被编入三大队一中队和三中队。3月29日,冀南区党委在方家营举行声势浩大的欢送大会,冀南区南下区党委书记王任重代表南下干部讲话,他风趣地说:“我们南下好比出嫁的大姑娘,舍不得离开娘家,有的还哭哭啼啼,但心里还是愿意去的。婆家需要我们,那里有千百万受苦受难受压迫的穷苦人在召唤我们。”

4月初,南下干部由方家营出发,踏上南下征途,他们夜间在河南濮阳渡过黄河,经封丘、兰考。于4月中旬到达开封,驻扎在附近村庄,进行学习,休整待命。5月下旬,大名干部到湖南省石门县,元朝县干部到湖南省宁乡县新解放区接管工作。他们到达新区后,立即着手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生产,稳定秩序,安定人心,保证人民生活。

大名、元城两县三次共抽调干部约500余人,他们到达新区后,很快便投入工作,按照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宣传党的政策,紧密依靠当地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剿匪反霸,进行土改,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接管改造城市,建立人民政权,扩大革命武装,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工作任务,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根据《大名革命史》改编)

转自:大名教育

原标题:《英雄大名——抽调干部南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