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攻坚拔寨的“西畴路径”

2020-12-17 18:44
北京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云南省西畴县也在其中。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尤其对于在峰林耸立、山石嶙峋中攻坚拔寨的西畴县来说,这是一场战天斗地的硬仗。

打硬仗,需要一双“硬拳头”;啃硬骨头,需要一副“好牙口”。“难中之难”的西畴县是如何实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中之坚”的西畴县是如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的?

带着这些问题,11月17日,记者来到脱贫攻坚战场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实地寻找答案。

八角林中散养的乌骨鸡

乌鸡变成“金凤凰”

西畴县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兴龙原是香坪山林场的一名工人。虽然当时自己温饱不愁,但看到周边的乡亲们生活依然拮据,为此,他在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山承包了800亩地带动周边乡亲发展八角种植。但一开始,他发现基地里的八角常被一种当地称为“漩涡虫”的小虫子挖空。为了提高八角的产量,高兴龙便想到在八角林里养殖乌骨鸡来防治虫害,从此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循环的生态养殖道路。

“乌骨鸡散养在八角林中,活动范围大,主要采食八角籽和昆虫野草等绿色植物,因此口感鲜美,产的鸡蛋营养丰富。此外,乌骨鸡还能消灭“漩涡虫”,粪便可以肥沃土地,让八角树长得更好。”通过这种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提高了八角的质量产量,还让绿色生态的产品销往了高端市场。

随后,高兴龙组建成立了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群众在八角林下放养乌骨鸡。合作社仅用了3年时间就发展成为“省级示范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村群众的好评和赞誉。截至目前,合作社带动了15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经种植1000多亩八角,乌骨鸡养殖规模达6万余只,养野猪220多头。

为切实帮助贫困残疾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高兴龙以“感恩之情、慈善之心、回报社会”的情怀,主动吸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户20户加入到合作社,每年每户光工资性收入就达4万元以上。这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问题,又让他们重树起了奋斗的信心。此外,合作社还专门设置“敬老关爱股”,无偿为当地60周岁以上20多位老人每人赠送5000元股份,这一部分老人,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每年可以享受合作社500—1000元的分红收入。

“如今,这些乌鸡变成了帮助群众们脱贫致富的金凤凰。”高兴龙介绍,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走上了一条“联合发展、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路上,吸纳更多的群众一起奋进。

搬出大山天地宽

在瓦厂村委会幸福新村的扶贫车间中,向德丽背着自己八个月大的孩子坐在白炽灯下加工着电子元件。“原来我是在福建的电子厂打工的,2018年怀孕、家里母亲又生病没人照顾,就回到了村里。”

扶贫车间里忙碌的向德丽

向德丽一家原来住在山上,想要买些生活用品就要在山上山下往返,下山十几分钟的路程,上山需要半个多小时。母亲生病后,生活的重担压在向德丽单薄的肩膀上。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脱贫攻坚以来,西畴县围绕“打赢一场仗、下活一盘棋”意识,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像向德丽这样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搬进了新房子,搬进了新生活。

从2016年开始,西洒镇瓦厂村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涉及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磨瓦冲等9个村民小组46户153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向德丽一家搬到了位于西畴县汤谷旅游区的安置点上。这里交通方便,房子漂亮,还配有健身活动设施和村民活动室。

住房变好了,生活方便了,向德丽在离家步行不过2分钟路程的扶贫车间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车间还管饭,还可以带着孩子在车间吃。

如今向德丽一家除了孩子,人人都是能挣钱的劳动力:母亲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艺补贴家用,丈夫在外面打零工。“现在扶贫车间的工作让我有能力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人”,望着在背上熟睡的孩子,她幸福又满足的笑了。

目前,西畴县按照“六类”迁出区域标准精准锁定搬迁对象,以进县城安置为主,共让907户36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西畴县按照“要脱贫教育先行”的思路,在教育事业上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建设、优先落实,矢志不渝挖掉贫困家庭的“穷根子”,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这样一个“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的地方,西畴县毅然决然划拨教育用地840亩用于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把县城仅有的650亩和兴街开发区138.2亩最具开发价值的黄金地块用于办学,以满足人民群众让子女实现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望。当前西畴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最安全的地方一定是学校、最好的建筑一定在学校、最美丽的地方一定是校园,学校已经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畴县第一中学

抓硬件设施的同时,西畴县也在师资力量和学生控辍保学等“软件”上发力。2014年以来,通过特岗、紧缺人才招聘等方式,全县补充教师1863名,逐步为乡村学校配齐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率先在全州实现学科专业教师“全覆盖”,并探索“走教”方式破解校点专业教师缺乏困境。

“今天的辍学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根源”。为此,西畴县通过建立流失生动态监测和报告制度,制定控辍保学措施,特办了西畴县第三中学,专门对全县复学学生进行集中安置与管理。2019学年,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辍学率为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93%,辍学率为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2.0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6.43%,相关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推进教育工作中,西畴县还全力推进教育均等化发展,积极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力求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交出了一份发展农村教育、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民生答卷。

原标题:《【记者在一线】攻坚拔寨的“西畴路径”》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