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四全蹲点】普定县“60后”老两口打工记

2020-12-16 19:58
贵州

12月中旬,严寒袭人。普定县穿洞街道兴利村。

村民们忙着给地里的韭黄筑“窝子”,不然被风卷起“盖头”,一簇簇韭黄趴在地上“瑟瑟发抖”,这些日子可就白忙活了。

刘正翠

63岁的刘正翠手脚麻利地帮这些小可怜把“黑帽子”戴严实,顶着风,朝家里走去。

屋内炉火烧得正旺,开水滚烫,刘正翠冲了茶,把昨晚上吃剩的半只辣子鸡端上炉。趁热饭的功夫,她顺便把十来只大公鸡、两头黑毛猪和牛棚里的一头牛喂了粮食、添加清水。

家里养的两头黑毛猪

饭菜香味扑鼻,刘正翠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吃饭,下午还要上班。”

老伴罗德瘦从里屋出来,“隔老远就闻到‘烹香’,看来要多‘刨’一碗饭,才有力气干活路。”

刘正翠、罗德瘦老两口,现在村里的永昌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上班。他们主要负责韭黄种植,包括锄草、施肥、“捂”韭黄等。“朝九晚五”两人干了一年多,每个月加起来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工资。

“原来打工,背起包,拖起娃,到处跑,哪样都干,钱也难赚。现在家门口也是打工,活不算多,钱不算少。”刘正翠一高兴,嗓门更大,“哎哟,现在的日子,好过得很。”

刘正翠有四个孩子,最穷的时候,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全家守着4亩地填肚子。

望不到头的苦日子,让两口子把心一横,“反正都是苦,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家中喂养的母牛

一人拽着两个娃,翻过大山,来到县城打工。

做菜手艺还不错的刘正翠,打起卖包子的主意。安顺、贵阳、遵义……哪里人流量大,哪里就有一家小包子铺,2毛钱一个,起早贪黑的干,走量,一个月也能赚千把块钱,养活六口人,没得问题。

在外打工,一晃十几年。

四个孩子分别成家,都继承爹妈的生意头脑,两个儿子在镇远开牛肉粉店,最小的儿子在镇宁种菌子,小女儿嫁到余庆开米粉店,各自为安。

刘正翠夫妇,也老了。帮小儿子娶上媳妇,宣布“退休”,回乡颐养天年。

在兴利村,他们有院子,有一小块菜地,有鸡舍猪圈,过上“农夫山泉有点甜”的日子。

喂养的鸡

但是,操劳大半辈子,突然当上“闲人”,老两口一时不习惯,他们还是想打工,但这次服务的对象,是兴利村。

作为普定县一县一品的主打产业,十万亩的韭黄种植规模,凭借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优势,如今正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兴利村的主要产业就是种植这种“菜中黄金”。

村支书陈绍东介绍,村公司招聘了大量50岁以上的中老年村民,一天开75元工资,“为这些上了年纪又想务工的人,提供就业岗位,不用出远门拼命,生活也有保障。”

“就是,就是。”围在火炉前,刘正翠笑得合不拢嘴,

从去年到今年,她家的土地流转费、每月工资加上卖一头猪、卖一只小牛崽的钱,七七八八算下来,一年收入六万多。

“子女不需要我们资助,钱花不完,我们就买吃买穿。”刘正翠说,穷的时候一个月吃不到一回肉,现在,“想吃,就能吃”。

刘正翠和罗德瘦

世界这么大,老两口也想去看看。打工赚的钱,正好拿去拓宽眼界。

去年,“吃遍”广东,今年,北京留影。

罗德瘦说,明年已经约好了,要去福建走一圈。

来源 | 天眼新闻

原标题:《【四力四全蹲点】普定县“60后”老两口打工记》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